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十八:梦与品德(4)
2024-07-09 10:12:52 作者:王正光 来源:信德网
(九)愿减己龄,延寿祖母
人生在世,最难过的是生离死别。每一个友人的去世都会使我们感受到深刻的痛苦,因为我们感觉到在死者身上具有某种不可言传,唯他独有的本质,因而他的去世成为一种完全的、无法弥补的失落。然而,相比之下,失去亲人之痛就更是痛断肝肠了。所以人们把极度悲伤,痛不欲生的状况比喻为如丧考妣。世人皆知,父母终有离世的一天,但是不可承受的失亲之痛,总希望能迟滞不前,永不分离。宋代的进士龚明之不忍祖母辞世,居然祈祷天帝,愿意减去自己的阳寿,给祖母续命延寿。
据苏 文编绘的《吴中先贤谱》载,龚明之年高德劭,享誉乡里。绍兴三十年,以特恩召殿试,成为进士,授高州文学。当时人们对于龚明之的称赞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曰“至孝”,二曰“至诚”。又据《宋史》记:龚明之幼孤,由祖母李氏抚育长大成人。一次闲聊,祖母李氏说:“我少年时代曾经做了个梦,睡梦中只见一个身穿绿袍的官差对我说:“给予你的寿命是七十七岁。”岁月不饶人,在征宗崇宁中,也正是李氏七十有七的那年,她果然病重,似乎是验证了梦中的预期。龚明之想到祖母的抚养之恩,不忍祖母离世永别,对天跪拜,焚香祷告,愿减己寿五年,以延益祖母寿命。孝心感天,神允准了龚明之的求告。此后,生命垂危的李氏,重病果然痊愈。直到八十二岁方寿终正寝。 淳熙五年(1178)龚明之向朝廷乞归故里,告老还乡。皇上降旨,对其超级提升为宣教郎致仕。归居在皇姑别墅,筑期颐堂,他吟啸其中,直到年92岁辞世。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晋朝的李密,他以奉养祖母为由要求辞去官职,向晋武帝上《陈情表》,文章情深词切,感人肺腑,说自己6个月父亲就去世,母亲被逼改嫁。祖母刘氏怜其孤苦弱小,就亲自抚养。如今,风烛残年的祖母,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武帝读后,准予他辞官侍奉祖母,并给他奴婢两人,及赡养祖母的费用。龚明之的祖孙情深,与李密一样,一个愿缩短寿命,一个要辞官弃职。殊知,这两样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甚至不择手段贪图的东西,又怎能舍得为行将就木的老人放弃呢?
此时,又联想到一些尚有呼吸还未闭上眼睛的老人,就被迫不及待地送到了火葬场,被推“尸”入炉的工人发现,才免遭火刑的惨剧。难道再等个把星期,或十天半月不行吗?以孝治国的礼仪之邦,在出现过李密、龚明之这样如花的国土上,怎么会生出这般猪狗不如的孽子劣孙!
(十)不惧死兆 兴师除霸
英国哲学家托·布朗说:“生存的久远的习惯使我们厌恶死亡。”(《瓮葬》)但是死亡不因人的态度而姗姗来迟,也不应人活习惯了忘记了死,死就不存在了。有句谚语说: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说的是死期一到就得走,决不容许拖拖拉拉。但是求生拒死是人的通病,因此“生命具有不断要求彻底燃烧的性质。问题是为什么理想和什么对象而燃烧。”(池田大作《为爱情而生活》)有的人是贪恋钱财,有的是放不下权力及富贵荣华等等,不一枚举。有的人闻死临近,居然吓出病来,提前送了命。但是远在春秋时期的荀偃,死到临头,毫无惧色,却为了除暴安良、国泰民安而燃尽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滴油,放射最后一丝光。荀偃就是这样一位胸怀坦荡的忠不避危的义士。
据《左传》载:荀偃(?—前554年)是春秋中期晋国的执政大夫,晋悼公时期升任中军元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枢轴,国之重臣。当时,天下并不太平,鲁国边境频遭齐国侵扰,作为诸侯盟主的晋国,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救。荀偃决心联合各诸侯国共同讨伐以强凌弱的齐国,维护公平和正义。可是,就在出师前夕,荀偃做了一个恶梦,梦见自己和已经故去的晋厉公争讼打斗。21年前,晋厉公想把一班子卿大夫全部驱赶下台,以让自己的宠臣亲信取而代之,结果导致晋国卻氏家族被消灭,荀偃和栾书两个异己差一点也被杀害。荀、栾二人毫不犹豫,果断出手抓捕了邪恶的晋厉公,并将其处死,随后从周室迎回晋襄公的后代孙周,立为新君,就是后来的晋悼公。也许是荀偃难以忘怀怒杀昏君这件事,他在梦中居然与死去多年的晋厉公唇枪舌战,争执不已。仇人相见眼睛冒火。晋厉公居然挥戈相向,竟将荀偃的头砍了下来,滚落在地上。荀偃连忙跪下身子捧起自己的脑袋,重新安置于脖颈上,双手扶着头疾奔而去,路上遇见了梗阳地方的巫师学者名皋,一下便醒过来了。这便是荀偃的梦中情境。
过了几天,心有悸慄的荀偃与巫师皋在路上相遇。荀偃就把自己的梦境,告知这位博学多才的贤士,以求解析释怀,没想到的是皋说他也做了一个与荀偃同样的梦。皋坦言相告,此梦隐含着凶的信息,如是说:"看样子您即将寿终。“死亡是人生第一大关口,虽然人人都要死,但死期未到就总觉得死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一旦知道自己死期临近,提前吓死的人也大有人在。荀偃闻死虽有不安,但不是为自己大限将至,而是想抓紧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惩治恃强欺弱的齐国,救弱小的鲁国与危亡之中,还天下太平。“
道德不是人世间至高无上之物,但它具有支配力,最有权向人们下达正确的命令。”(【日本】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荀偃的良知命令他,抓紧生命的最后“一公里”,除恶务尽,还天下公道。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是公理通则。皋深深懂得他的主持正义的志向,于是对他说道:“如果这段时间向东部用兵,可以取得胜利。"荀偃相信皋所说的话,于公元前555年,率晋军挥师东征齐国,就在部队即将东渡黄河的关键时刻,荀偃不忘向天神铭心表志。他以红色的丝带绑在两块玉上,向上天祷告说:"齐国君主凭借其地势险要及人多势众,丢弃友邦,背叛盟约,欺凌弱国,我晋国君主率各诸侯共同讨之伐之。臣荀偃奉命随行,若伐齐有功,只要不使神灵蒙羞,臣荀偃抱必死于军中之心,不作渡河回国之想。唯神裁之!"言毕,荀偃沉玉于滔滔河水之中,以表示宁可客死他乡,也要用性命换取胜利的志愿。发誓愿毕,千军万马扬帆破浪,东渡黄河。
达尔文曾说过:道德观念,理所应当地凌驾于其他任何人类的准则之上,它的高深意义总结在简单而重要的“应尽义务”这个词中,他是人类所有属性中最高尚的那一种属性,引导他毫不迟疑的冒着自己生命的危险去保家卫国。或者,经过适当的深思熟虑之后,仅仅由于对权力和义务的深刻感觉,而被迫在某种伟大事业中牺牲自己的生命。“(《人类的由来》) 荀偃正是如此,他根据当时的形势,硬是把主持天下公道,看着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哪怕是一息尚存。
这年冬天诸多盟国的部队在济水会合,随后向齐国进军。当诸侯部队发起攻城战时,齐军死伤惨重。曾经气壮如牛的齐灵公,吓得丢下军队抱头鼠窜,一口气跑回都城临淄,以晋国为首的诸侯部队大获全胜。
转眼已是次年春天,诸侯军队自沂水上游凯旋,在督扬(今山东德州齐河、禹城一带)举行盟誓,盟辞的关键语词是"大毋侵小"。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为己任的荀偃,终于如愿以偿。战后,鲁襄公对上卿荀偃加赐束锦、玉璧、驷马以及吴国先君寿梦之鼎,可谓厚待有加,格外礼遇。
可是,就在隆重盛情款待之后的回国路上,如巫皋所料,荀偃突然病倒。由于劳累过度,他头上生出许多恶疮,眼睛都凸了出来。这究竟是什么病呢?是痈疽,是一种“瘅疽”。可能是今天人们说的“对口疽”,也叫“玉枕疽”、“脑后疽”。病发于枕骨之下,与口相对,肿痛麻痒,肿块大的如圆茄。此病在古代是让群医束手的重症。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唐代诗人孟浩然、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清始祖努尔哈赤等人,皆因此病命丧黄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不久前梦见自己的头被砍下,除了潜意识里仇怨的迹痕之外,此病潜伏期的反应也是重要的原因。关于此梦的成因这里不必赘述,还是回到荀偃人品高洁的话题上来。
荀偃病危,此前先行回国的大夫们,闻讯都纷纷返回探视。荀偃的挚友、老下属士匄请求入见,被荀偃拒绝。大夫士匄只好派人入内传话,询问他立谁为他的继承人。荀偃说:"郑甥可以。"郑甥"指的是他的儿子荀吴。因荀吴的母亲是郑国女子,所以荀偃称荀吴为"郑甥"。
抗齐救鲁,壮志已酬,又立儿子接班,照说荀偃当含笑九泉之下了,岂料,他死后居然眼不闭而口紧闭,以致不能把珠玉放进他的口中。当时人在死后的一系列仪式中,很重要的仪式就是“饭含”,也就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米贝”之类的珍品。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以玑”含。由于荀偃嘴巴紧闭,“玑”珠无法放入口中。另外,按习俗死不瞑目,是表示死者有放心不下的人和事。于是士匄净洁身体,盥洗完毕后手抚尸体,说:"我等一定会像事奉您一样事奉荀吴!"士匄以为荀偃是担心他们不肯诚心诚意辅佐荀吴才死不瞑目的。但是士匄承诺之后,荀偃仍然没有闭眼。这时晋国六卿之一的栾盈,在一旁说道:"难道是因为伐齐之事未竟全功的原因吗?"士匄听闻后,再次手抚尸体,接着栾盈的话说:"您死之后,我等一定继续把齐国的事办完,以黄河为证!"士匄这番如誓词一样庄严肃穆的话一说完,荀偃眼闭口松,含玉顺利放入口中。可见荀偃忧患的是齐虽败,但心不甘,有卷土重来之势,使弱国生灵再遭涂炭!这才是他放不下的心结。此时此刻的士匄走出帐外,自觉境界不如荀偃,自恨而长叹道:"身为男人,我真是浅薄,小看了荀偃啊!“士匄满以为荀偃是为子孙的前途与命运而死不瞑目,其实他担心的是自己死后,国家的兴盛与衰落的千秋国运,怕齐国重整旗鼓,搅乱天下。可见荀偃的思想境界已超然于个人的生死之外!
另外,天随人愿,九天之上的造物主,也真的应允了这位贤士的请求,圆满了他的愿望之后,才收纳了他的闪耀着正义光芒的灵魂。壮志已酬身方死,再无憾恨留人间!
人生在世,善良与正义是人心中的一束光。光若在心中,神就在左右。 这是有人看不透的玄奥。“德行啊!你是淳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