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五:梦与智慧


2022-12-03 15:48:19 作者:王正光 来源:信德网

五、梦与智慧

如果说梦是阴阳两界的唯一通道,那么,就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说:“睡觉创造了有利的灵通条件。”灵通者,与灵界相通也。生活在物质界的人,要到精神界去,唯一的通道就是做梦;梦往往在睡觉时才能发生,所以才有了睡觉是灵通的条件这个结论。在幽深的梦境里,灵魂忽而九天之上,忽而万里之外,脱离了肉体的拘束,不受时空的制约,自由自在的荡荡悠悠,是灵通和通灵的最佳时机。此时,人的深藏不露的潜意识可以不拘一格地活跃起来,神的启示和帮扶,以及与幽灵的沟通等都是最佳时机。

神十分重视对人智慧和知识的启迪和提升。神学家埃克哈特(Meister Eckhart约1260-约1328,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编者按)说:“神是万物都在其中结合的无限潜能,万物的开始和终点是永恒性的隐藏秘密,祂是作为不可表述的超验者存在,世俗世界由天主从无中创造出来,是神圣本质的溢出。万物都在上主之中,而上主也在万物之中。万物离不开上主,上主也离不开创造物。”埃克哈特尤其强调说:“上帝特别需要人的灵魂,在那里祂得到了真正的安宁。”因为纯真洁净的心灵是天主歇息的宫殿。

而知识又是心灵最高级的功能,知识的最高阶段是超理智的。心灵通过超自然的沉思,从而超越时间与空间,就试图同其目标,即天主合而为一。灵魂能够超越杂多、世俗的和外在的事物,同圣神结合。与神结合的人,就不再操控自身的活动,而是由上主在人心灵内工作。就此而论,知识越多,就越能烤焦灵魂深处的污渍而变得纯真,心灵越纯正距上主也就越近,乃至于合一。这也许就是许多科学家到了晚年,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神的怀抱的奥秘。也就是说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掌握的知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在知识涌潮的峰尖上,他们感觉到或看见了神,虔敬地信拜神明,回归于神。这个事实正好证明了知识的力量和他们回归终向的秘诀。同时宁静纯正的心灵正好是神的殿堂。因此,对于人如痴如醉的求知欲,和孜孜不息的探索真理的精神,就倍受神的青睐,这似乎是神在为祂自己构筑殿宇。尤其是一项研究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关键时刻,在万里征程走完九千九百九十九,尚存最后一公里的艰险的节骨眼上,神往往根据研究者各自不同的情况,就以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地给予有效的助佑,如开启心智,通其茅塞,清除垢污,射入灵光、注入灵流,以及有益的惊心动魄和种种有效的刺激等加以推动。这种恰到好处的推动力,成为他们破壁腾飞的及时雨、饥渴时的生命泉!

(一)一语破迷

“心有灵犀一点通。”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在读《大学》时,读到“格物致知”,不知是什么意思,他苦思冥索仍如堕五里雾中。一天晚上,他居然梦到亚圣孟子。他找到了孟子家里,孟轲一看是王阳明来了,客客气气将王阳明迎进家门。王阳明拜揖行礼,孟子说:“快快请起!”把他让进房间,待坐定后问他有什么事情?王阳明说有疑难问题,特意登门求教:什么叫“格物致知”?孟子告诉说:“致知者,致良知也。”那么“格物”就不言自明了,那就是把一个人身上的怨气、怒气、脾气,以及贪心、欲望等等心灵的垃圾通通去掉,心就清洁了。心一旦清纯洁净,马上就回到“良知”的状态。真乃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语驱散王阳明心中的迷雾。原来“格物”不在外物而在内心。

回到1492年,21岁的王阳明研读朱熹的著作,立志要成圣贤的他,当读到“天下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道理,哪怕是一草一木,也蕴含着天道至理”。所阐释的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论。 想当圣人就要“格万事万物”,就要“穷尽事物方方面面的道理”,方可“致知”。朱熹解释道,“致”是达到的意思。万事万物之中选择谁呢?格物又格谁呢?王阳明选择了竹子。

他祖父王伦生性爱竹,被称为“竹轩先生”。他父亲的官署庭院里种植着很多竹子。王阳明特意邀请一位姓钱的朋友一起格竹子。钱学士每天很早就起床,早餐后就坐在院子的竹林里,对竹“格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去穷格竹子的道理。在年轻的王阳明看来,透过竹子的变化玄机,也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但是三日之后的钱学士因“格看”累倒病榻,王阳明认为这位钱兄是精力不济才未“格”出圣人之理的。于是他自己从早到晚看竹子,到了第七天他积思成疾,也累得辗转病榻,但对真理依旧迷茫。事后他两人感叹不已,说自己做不了圣贤!

岂料孟子的一句“致知也,致良知也”如晨钟暮鼓,使久思不解的困惑一下通透了。从此王阳明明白了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当在自己的身心上下功夫。从此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格物原来不是外物,而是“格”人心横流的物欲与贪婪。原来“致良知”不在外面,人人都有,叫“良知”。只要除去心中的尘埃,就显露出良知良能,这才是天道至理。

在梦里开悟,心灵明彻。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王阳明生在明朝,两人相距两千年,居然梦里相见,且在一起解难答疑切磋学问,这种怪事叫作“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这缘分何其深远!王阳明读四书五经,就难免会想到它们的作者,尤其是遇到疑难之处,就更是恨不得当面求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孟子居然在王阳明的潜意识里跳了出来,成了王阳明的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交流,从而得到了不能从其他途径得到的指导,开启了智慧之门。这里除了潜意识的功能外,自然还有妙不可言的神力的参与。

(二)剖心净脑

心智的开启各有各的的不同,有的是在梦中经过“剖心”的外科手术的惊骇刺激之后开窍启智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就受到过这种惊吓。郑玄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年轻时曾任乡镇级小吏,他不安现状,为造就自己,多处拜师求学,最后师从马融。在马融那里学习了三年,鉴于他虽勤勉不倦,但学无长进,不得要领。马融见他难以成器,便打发他离去,实际上就是劝其退学。郑玄只好收拾行李踏上回家的路。

怏怏不乐加上跋涉之苦,使他疲累不堪,便在路边随意而坐,闷闷不乐的靠着一棵大树睡着了。睡梦之中他看见一个白发老者,将他一把按倒在地,用明晃晃的刀子,剖开他的心脏。一番操刀切割之后,老者对他说:“子可以学矣。”郑玄惊醒后,梦中那痛彻骨髓的滋味历历在心。他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听从那位梦中老人的话,再次回到马融那里继续学习。之后果真学业大成,居然成了一代宗师,为后人所景仰。剖心凿孔的刺激,也许对人的灵机的启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是在梦境里。

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界,蒙剖心开智,受再造之恩的人,并非郑玄一个,唐代诗人尹知章的心智巧思的开启,与郑玄的经历如出一辙。起初尹知章思维迟缓学无进展,当他在梦中被人挥锤凿破他的心之后,终于开启了智慧之门,所学知识豁然贯通。据《新唐书·尹知章传》记载:尹知章“少虽学,未甚通解”。一天他在梦中,看见有人持“巨凿”,破他的心房,“内若剂焉”。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有被“剪切”和“刀割”的手术在进行。惊醒之后他若有所悟,顿觉“志思开彻,遂遍明六经”。

对郑玄、尹知章所施恩的“破心”之举和“剪、割”之术,无疑使他们倍受惊吓,而且他们会下意识地领悟到这是一场在他们被堵塞的心孔里,进行一项清淤祛积的疏通工程。所以顿时觉得心窍洞开,心空朗朗,迷雾尽散。其实这是神的使者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微调,剔除蔽聪塞明的废物,而此刻“天主又把自己的灵光放在他们的心中”(德17:7),被注入了神的灵流和受到神的光照也是可能的!否则心中被阴霾笼盖的“六经”,怎么会一下子变得敞亮明朗,又烂熟于心呢!当然神的恩宠来源于他们对智慧的渴求,对提升自己灵力的燃烧般的虔诚心愿。他们的诚挚感动了造物主,故恩惠深重!奉命服事承受救恩的人,也是天使重要的任务之一。

我对郑玄和尹知章等人的智慧变化的分析,在瑞士科学泰斗史威登堡的经历中得到了某些证实。史威登堡是被神允许穿越阴阳两界的使者,他在攻关破难的关键时刻,居然有过两次类似的经历。他说:有一天,清晨醒来时,他感到在梦中又一次经历了一场昏厥,这一次和六七年前在阿姆斯特丹这个地方发生过的一样,当时正在写《身体的构造》这部著作的关键部分,只是此次更加微妙。他说,当时“我似乎濒临死亡的边缘”,可见当时他是十分难受的。他说就在事情发生时他看到了光,使他伏倒在地。这次昏厥,比上次更加深沉,但消失的也快。对于这次晕厥之后的变化,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昏厥,“表示我的头脑,得到了整理和洁净,阻碍思维的东西已被清理,正如上次一样,因为我获得了更深的洞察力。尤其反映在写作上。现在正体现出来,因为我觉得下笔如有神。”(《梦日记》)

他在昏晕里感觉有“光”。光就是上主。耶稣也曾向众人表白说:“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这光正是天主或是天主的使者,对他的脑袋在施行外科手术治疗。醒过来后,他感应到头脑里的障碍物已被清除。而这样的清障通窍手术,在世俗的人间是要使用剪切、刀割、凿开等手术及其相关器械的使用的,但他没有提起,也许正如他说的,这次昏迷太过深沉,所以没有像郑玄和尹知章一样听到剪、刀、凿的声音也在情理之中。

(三)幻象联想

天主尤爱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夜以继日地深钻细研那些科学目标时,天主对他们往往启智发力,助力扶持。当人在潜心思索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时,其痴迷入魔的状态似乎是日日夜夜沉溺其中。然而梦中的活动,已经有了白日里进行的原初活动为其开辟了道路;而在梦中进行的活动,正是白日进行活动的起点。连轴运转的思考往往出神入化,在梦的幻影幻象的旁敲侧击里得到的启示而收获出其不意的奇异之果。

十九世纪美国发明家依莱亚斯·豪,曾经持续多年研究一种连锁缝纫机,但一直停滞不前毫无进展,他将针眼设计在针的中间,屡试屡败一筹莫展。1844年某夜情绪沮丧之中的豪,在梦中被一个横蛮的土著部落捉住,部落酋长对他凶悍地吼道:“我命令你立即成功这种机器,否则砍头!”面对这架缝纫机的关键一步,面临断头之刑的依莱亚斯·豪,依然不能急中生智,被押到断头台上。当酋长一声令下将他处死时,命悬一线的他突然看到行刑战士手中紧握的铁矛在上下起落,但格外引他注目的是铁矛的末端的那个眼状的孔洞,随着铁矛起起落落,眼状的小孔洞也随之上上下下。他突然眼睛一亮,一下惊醒过来。连忙跳下床,急匆匆削了一个梦中所见的铁矛针眼的样式的针,也在针尖的部位打了个眼形的孔,这个猛然有悟的突破性的设计就这样解决了。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缝纫机就随之诞生。

事情正于诗人陆游所说:“学力艰危见,精诚梦寐知。”(《勉学》)白日里进行的活动,为梦中活动开辟了道路,梦中的活动往往是白日活动的继续和升华!这个显示给他的上下移动的眼状刀孔,一下拨亮了他的心灯。关键时刻,梦幻不是泡影,而是启人心智的钥匙。这里的关键是精诚。不精不诚尚且不能感人,就更不能感动神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若精彩,神有安排。

梦幻中的形象给人由此及彼的突破性的启示和联想,在科学史上屡有所见。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因为梦见蛇舞而受到启迪,发现苯分子结构的事就是突出的例证。苯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基本原料,苯的产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是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凯库勒耗时耗物倾尽全力研究苯分子的结构,但很长时间没有进展。1854年的一天晚上,凯库勒去朋友家玩得十分开心,当晚乘公汽回家,一坐上车就打起了瞌睡,朦胧间看到原子在他眼前跳跃,而且越来越多地聚集,变化成大原子,然后连成了一条附着小原子的链子。突然这些原子全都消失了,也自然惊散了聚集的原子;原来是乘务员报站名惊醒了他,凯库勒才发现自己在做梦。这个清梦虽被打扰,但在凯库勒的脑海里突然形成了一个想法,即碳氢化合物是一条由碳原子结合而成的长链子,以及附在长链上的氢原子组成的,称为链式化合物。但是由于构成苯分子的氢原子数和碳原子数目都是6,那么用链式化合物理论来解释苯分子的结构又解释不通,这里还存在待解的谜团。

造物者有成人之美,一梦不成,再续一梦。事隔两年后的一天晚上,凯库勒反复琢磨如何往教材里编写苯分子结构这一未解之迷时,思考陷于困境的凯库勒,被身边暖烘烘的的火炉送入了梦乡。在梦中他看见原子又开始在他面前跳起舞来,接着这些原子排成了蛇的形状,然后就时而弯曲时而翻卷地在火焰里跳跃。突然,这条舞之蹈之不休不止的原子蛇,一下子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在火焰里旋转的圆圈。这种转圈的蛇舞状态,使凯库勒像触电一样惊醒过来,他通宵达旦地思考其中的寓意,突然开了心窍,原来苯分子是六边形的环状结构。从而建立了六边形的环状理论,由此引发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个原子梦的续集,助推了这项重要的发明。

说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更加奇妙了,根据他自己的回忆,有一天睡午觉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在梦中,他一直追着光跑,在跑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个想法,以光速移动的话会发生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想法,才有了相对论的奇异路径。

有时候梦境中的幻象启而不开,或者不适合旁敲侧击引发出联想,在这种情况下,蒙造物者垂爱悯惜,就直接在梦中告知答案。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将化学元素按照原子量分类的方法,希望以此发展出预知元素的方法。有一天他埋头苦干了一天,却仍一无所得。晚上入梦后,突然在他面前神出鬼没地出现了一张奇妙的表格,所有元素都在这张表格里各就其位。他醒来后把表格上的内容仔细记录下来,岂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个使他苦思冥想心力交瘁的难题,居然在梦中自动地将答案展现在他的眼前。这个奇奥莫测的图表的显现,只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后来门捷列夫研读这张图表,在两年之后,他用这个表预测到三种新元素的存在。在十余年后这些元素果然相继出现。此项发现的关键环节,正是梦境里展示给门捷列夫的那张各就各位的元素表。

人力不够,神灵相助。但前提是人的昼夜不舍的求索!剑桥大学曾经对各类科学有创造性的学者作过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都曾经在梦境中获得过启示。日内瓦大学也曾对60位数学家做过类似的调查,其中有51人都说他们曾在梦境的启示下,得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在这奇妙的世界上,真有梦“象”天开的的奇事。

(四)直告结论

许多人间奇迹都离不开人的努力奋斗,神从不会让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祂往往让你费心劳力,竭智尽虑地去探赜索隐,仅在关键时刻将你推入契合,让你在惊喜中得出结论。那么是否告诉你结论,让你竭尽所能去剖析入微明白其所以然就容易些呢?不是。这些都是难于登天的事。

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他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对数学的灵感,完全不同于其他数学家。他一生留下了3000多条数学公式,但是几乎每一条都跳过了推导和证明的过程。直接就写出了现成的公式。当别人问他这个公式是怎么得来的时候,他兴奋地说,是因为一个女神在梦中给了他灵感,在他面前出现了很多数学公式,第二天醒来就回忆着写出了这些公式。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当时的顶尖的数学家们,没有一个人能看懂这些公式。一直到2012年,物理学家们才发现,有一个公式竟然可以完美地描述“黑洞”。在拉马努金写出这个公式的时候,人类还不知道什么是黑洞。

另外,被称为物理奇才的尼古拉·特斯拉,他搞研究的方式也和拉马努金极为相似,但在设计精密仪器时,他从来不画图纸,总是跳过设计阶段,直接做成成品。因为事前在梦境或幻象中已先睹为快,图已在胸中,胸有成竹才省略了图样。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他发现的那个著名的方程式E=mc²,让人类知道了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的奇奥。从而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核能的使用。像这样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公式,它的推导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根据爱因斯坦自己说,这个方程式的灵感,是某一天突然在他脑海中,莫名其妙地“蹦”出来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总是在发明家最后的关卡,奇巧地向上推了一把,才使得他们登上科学的高地!

(五)梦涌文思

荣格说:“自从1912年开始,我脑海中的幻觉与梦境,就成为我取得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来源。”(《荣格自传》)在荣格眼里梦幻居然成为创造性的来源,可见梦幻对创造者是何其重要。那么梦中的幻象又来自何处呢?霍布斯认为:梦中的想象都是以前储存在潜意识里。因此,这些以前的想象在梦中出现时,就像醒着时一样;但又比醒着时更有灵性,这是因为“有鉴于此时人体的感觉器官都已进入休眠状态,也就是说,此时不会有任何更为活跃的新事物来主宰这些想象力并使之变得模糊,因此,在感觉处于这种静默状态时,梦必然要比醒时的思想更为清晰……”(《利维坦》)

康德也有类似的看法,他有过这样的自问,他说:“梦是否也是自然适应目的的一种部署呢?因为身体的一切肌肉都是松弛的时候,就可利用梦来通过想象力和想象力巨大的活动,作为在内部刺激生命器官——想象力所发挥的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中往往会上升到心理的激动,入寐以后,当刺激是最需要时,通常想象力却更为活跃。”(《判断力批判》)事实证明,梦中更为活跃的想象力,常常助推文人的写作能力。梦中往往有绝妙好辞也就不足为怪了。

唐代诗人许浑,曾在梦中登山,只见山中宫殿屋宇高耸入云,他在迷茫中听到有人说:“这就是昆仑山。”他走进殿内,只见几个人在饮酒,并招呼他坐下同饮,直饮到傍晚时分才散席。此时许浑诗兴萌发,吟诵道:“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诗句清雅绝尘。后来许浑又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境里有一仙女飘然而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显露我的姓名于人间?”许浑当即将“坐中唯有许飞琼”,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许飞琼原来是一位仙女的芳名。(《历代诗话续编》)

助推文思泉涌的梦,有时与笔这个写作的重要工具相关联。《晋书·王恂传》载:王恂梦见一个人赠送他一只如椽大笔。一觉醒来,将此梦说与其他人听,有人认为这是要用他这个大手笔的征兆。不久,皇帝驾崩,其哀册、谥议皆由王恂执笔草就。

此类因梦笔而才情横溢、文思沛然的梦还有一些,如江淹梦五色神笔,李白梦妙笔生花等等,尽显文采斐然。不过江淹与众不同的是,赠笔的那位神人,又在他的梦中将赠送的笔收了回去。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你那里好多年了,现在可以还给我了。’于是江淹从怀中掏出五彩笔,给了那个前来索要笔的人。此后作诗再无美词佳句。时人说他才尽。”“江郎才尽”的成语就源于这场梦境。

天授神笔有时又发生在扶危济急的关键时刻。清代慵讷居士在他的《咫闻录》里记载着这样一件奇事,江宁有个神童名叫顾生,其妻也学问超群。在嘉庆年间科考时,顾生突然生病卧床,其妻惶惶不安地说:“丈夫今科不第,一家人就没有指望了!”面对困厄,她忧心如捣,岂料当夜梦见有神的使者授予她一只生花之笔。她立刻想到这是上天要她代替丈夫应试。她深知难以混入考场,便女扮男装决心一试。不料天助人愿,在点名入场时天变下雨,雾霭蒙蒙。她穿戴着长大的雨帽男服,顺利进入闱场,对号入座。一邻居与她同间,惊讶地问道:嫂嫂,你怎么来此?顾妻摇手示意,轻声告知隐情。顾妻下笔千言,思如涌泉。文章写就不觉困意顿生,便伏案而眠,无意间雨帽一下脱落。此刻,一考生路过,风吹帘开,见“髻光照眼”,佇立而视,发现是位女流,这一下惊动众考生围观。监考官讯问顾妻,她只好将种种无奈,和情非得已的状况如实相告。监考官见其文章出众,令她当场赋诗以考量。顾妻“扫笔而成”:诗曰:“良人卯角称书囊,陋巷箪瓢苦备尝;患病临场群失仰,扮男入院代争光。昔时已有黄宗嘏,今日岂无女顾姜。梦笔生花先具兆,乞恩终卷渡慈航。”

监考官阅后叹道:“此乃才女也。”终因代考违规,不敢上报,恐犯欺君之罪,遂交上元县暂留,待考试完毕再发落。县宰爱其才华出众,留养在公署,以当女师。放榜后,决定给予二千两钱,送其回家。病榻辗转不安的顾生,知道妻子难免招祸惹殃而病情加重,听妻诉说经过,感激考监众官之仁恩如山,又叹妻之胆识过人,病渐痊愈。从此潜心默修,后来青云直上如大鹏展翼!梦笔的鼓舞虽未状元及第,却济困扶弱,缓解了贫病交迫的顾家厄境。 “不管一个人潜心于何种事业,不管以前曾详尽探讨过什么问题,由于我们的脑子过分集中于事业和问题,因此,在睡眠中,我们往往会幻觉自己在研究在做同样的事情。律师想着为案件辩护和拟订买卖契约;将军们想着战事;水手们想和风浪搏斗。……所以任何事业和艺术往往都会出现在梦中,占据人的思想。”(卢克莱修《物性论》)

同样,诗人也是搜肠刮肚寻章觅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北朝诗人谢灵运最有名的一句诗是“池塘生春草”。这是他的《登池上楼》中的一句。整首诗虽依然是玄言奥语,但因这一句而名传千古。这句不朽名句正是他梦中所得。据说,谢灵运平日里经常与其弟弟谢惠连在一起吟诗作对。有一天,弟弟外出,未能与他一同吟诗,所以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当天晚上,谢灵运在梦中遇到了弟弟,和往常一样,与弟弟一同吟诗。忽得灵感涌动,不自觉地吟出“池塘生春草”一句。这一妙不可言的佳句也惊谔了他自己!他认为好像有神相助,使他窥得了天机。对此宋代僧人惠洪在《冷斋夜话》里评价说:“谢灵运是因为梦见了谢惠连,心到情到,所以句子经典。” “心到情到”就是全心全意全灵的投入,尤其在梦中就显得比醒时更为真切。殊不知心诚则灵,心到神知!

(六)魂临其境

在日本文学巨匠小泉八云的一本随笔里,记载着一个奇异的画家。他是著名古刹三井寺的修行者,名号为兴义。他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在绘画方面造诣深厚,无论是佛像、山水还是花鸟虫鱼,他都能信手拈来落墨成趣,其中以鱼画得最为出神入化。

每当天清气朗之时,兴义大师就会买来一条鱼放入水缸中,他坐在水缸旁,一边静静地观赏着鱼儿自由自在的姿态,并一边作画。每当画毕就给鱼喂食,喜滋滋地看鱼吃食,听鱼发出“唼喋”的吃食声,最后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鱼儿送回到湖边放生。他画中的鱼活灵活现,仿佛在画纸中游动。兴义大师的鱼画闻名四方,一些远方的丹青爱好者不惜万里跋涉,只为一睹大师鱼画的风韵。

在兴义的鱼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幅名为《梦中之鲤》。而这幅画中的鱼,并非来自市场上的渔贩子之手,也不是钓客友人所赠送,而是他在梦中见到的那一条鱼。有一天,兴义大师在湖边静静地观赏游鱼们的曼妙舞姿,一阵湖风拂面,兴义法师不知不觉渐入梦乡,睡梦中的他居然在水中与鱼儿们尽情地嬉闹戏耍。平日观鱼是借助身体上的肉眼,梦中观鱼则是灵性直通,不再有肉体这具隔离层。一觉醒来,兴义赶忙将脑海中尚且存留的与鱼同乐的梦幻绘于纸上,这便是那幅著名的《梦中之鲤》的由来。梦中观鱼显然比平时观鱼显得更为灵动奇异,更深切地领略到鱼的真况实味和妙趣,否则就不会有充满灵幻的效果。可见,身体是灵魂的障碍,灵魂一旦摆脱身体的束缚,就能更直接更深切地领悟到纯粹的真理。

奇闻传开,慕名前来买画的人不绝如缕,但兴义法师却不愿意将这幅鱼画用作金钱交易,任前来买画的人将价钱抬得多高,兴义法师都毫不动摇。 上天无亲,天道酬勤。只要你是真心的正当的追求,且孜孜不倦兴味盎然,迟早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助佑,通过最适合你的途径,让你升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结出奇花异果。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回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一点。白天上朝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洞,寻找曲调,如痴如醉。可还是谱不全这首曲子。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几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就此诞生。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梦中得到的东西总是妙不可言的神味!

(七)绝境悟道

神有时候为造就一个人,往往将其掷于绝境,在其绝望已极的情况下,给予灵流光照,驱散心中久积不去的阴霾,让其顿悟孜孜以求的那个所思所想。1506年已是三十多岁的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发配到贵州龙场当驿丞,就是招待所(驿站)副所长,因其受刑不能当正职。贵州那个地方是个山高路远、偏僻落后的荒蛮之地,丛林里毒蛇猛兽出没,瘴疠之气伤人致命,跟随王阳明的几个仆人就率先而死。少数民族杂居的龙场,生活环境更是恶劣,到那里能再活着回来的希望十分渺茫。

当王阳明来到龙场时,其实龙场驿已名存实亡,驿站房倒屋塌,驿卒多已散去。王阳明决定到山洞栖身。如今贵州省修文县旅游景点——“阳明小洞天”,相传就是当年王阳明的栖身之所。王阳明穴窟藏身,这叫“置绝地”。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他时刻在生存与死亡之间挣扎,他干脆用石材做了一个棺材当床,来个以死求生。

对于胸怀大志的王阳明来说,当时的落寞和苦闷可想而知。他十二岁就立志当圣人,他的生活就是他不断的寻求圣人之道的过程。但就是不知通圣之道何处可寻?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他开始自问,倘若圣贤们身处我这样的环境,他们会怎么办?他首先想到孔子,孔子境遇坎坷,孔子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情怀,使王阳明安定下来。

只有安心才能进一步思考。首先他自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潜台词就是世俗的富贵名利和传统的操守哪一个更重要?当人生世俗的荣华富贵和理想的仁义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到底选择哪一个?王阳明对奸佞刘瑾的抗争就是在选择理想,但是这种选择是在没有感受到后果的情况下决定的,因此当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抗争权贵之后的现实的残酷,他又不得不为自己的这种选择产生了怀疑。因此他不停地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仁义道德的圣人之道。但是为什么要选择仁义道德,而不是选择世俗的荣华富贵呢?虽然有孔子的榜样力量,但是孔子只给了自己的选择而没有给出选择的答案和原因。王阳明继续追问,孔子说志于“道”,道是什么?道在哪里?

在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和挫折日夜反省,但是道在哪里,他还是不知道。一次他躺在棺椁里面,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但仍不知“道”在哪里,却知道自己快死了的那种感觉。以死求道,感天动地。“天主有时藉梦和夜间的异象,当人躺在床上沉睡的时候,开启人的听觉,用异象惊醒他,使人脱离恶念,使人铲除骄傲,阻拦他陷于阴府,救他的性命脱离沟壑。……”(约33:15~18)

就在他冥思苦索的朦朦胧胧里,突然看到夜空一束灿烂的光亮,直接照进了他的内心,从自己的心头向上升腾起来,他随即感觉到自己的全部都已经随着这片光明和浩瀚的自然界完全融为一体,一种无限的喜悦之情从他的心底涌起。仿佛云开雾散,豁然见到阳光一样。这个光亮就是圣道之光,这束光就是点明他“道”在自心,不用外求的锁钥。这个理念的光亮,使王阳明忽然明白,道其实就在自己内心,这是本性的觉醒,是由凡入圣的飞跃。突然认识到这些道理使他惊喜若狂。他从石棺里一下爬起来,禁不住发疯似的狂笑狂叫,“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当时正是深夜,在熟睡之中的众人受惊而起,看到失态的主人,狂歌乱舞嘴里说着他们不明白的话,都觉得他疯癫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种悟道的情景,正如康德和施莱马赫所认为的那样,“神启示自己的特性,是在人的本性中,但不是在人性的静止状态,(而是)借由恍惚、梦幻或疯狂的方式”使之大彻大悟。(引自伯克富《系统神学》上册)

阳明通过卧棺待死,“澄默静一”的修行,使他顿悟到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明白了一直以来,自己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圣人之道,吾心自足。”这是他二十年来上下求索,左右彷徨后不断体悟的思想结晶,已经超越了死亡对他心灵的束缚。他认识到,心是感知万事万物的根本,对于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而作出的决定是从内心出发的,不是别人教出来的。如抢救小孩落井之险,听到禽畜哀鸣也会戚戚然等等,这种感化是内心发出来的,所以道最主要的是内心的初心,即原本的出发点的那种感悟。

王阳明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王阳明感慨地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第一他彻底否定了向外求道的方向,说明“道”的根本在于向内求。第二是道在我们自己的先天本性,《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上天赋予我们一个先天本性,《大学》叫做明德,我们都有一个光明的德性。第三去除后天污染,才能恢复我们的先天本性。这个过程《中庸》叫做修道,《大学》叫做明明德,也叫诚意正心。孟子叫求其放心。把我们那颗放纵的心找回来,最终才能达到没有一丝一毫私心杂念的境界。总之是要人呼唤自身的神性,发掘自身未知的珍宝,捕捉在潜意识里的玄妙。

一般遭贬谪的官员在那种恶劣环境下难逃一死,但王阳明有着非凡的超越能力。这个最高的超越能力是什么?最高的超越能力是从死亡学智慧。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王阳明决心一死而求道!大有不悟道毋宁死的决心!一般人看不到人生中还有一死在后面等着。王阳明能从死中学到大智慧,这叫作向死而生。当你知道还有一死在人后面等待,你再翻过来反思你该怎么活!从死亡证生机这个证的过程是什么?就是能把假的看破,像官、名、利都是假的,你为它活着那你就成了可怜虫了。你看破了假,就悟得了真。真是什么?真就是你这个生命需要活得有质量。他求真问道的真诚感天动地,才有灵光照心的彻悟之恩!

(八)默感之宠

诗人李白满怀信心的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是非常有道理的。只要每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可“用”之“才”,并加以后天的钻凿成器,使之不断优化、强化,自然就会成为某个行业的状元郎。 后天如何开发自己的的潜能呢?首先要认识到,身体是灵魂的阻碍,灵魂必须摆脱身体的束缚以便关注纯粹的真理。因为灵魂先于它的经验世界的联系而不是肉体。柏拉图说:“灵魂在它与身体结合之前必定已经存在。”(《弗德罗篇》)是感觉世界中理念不完善的复制品让灵魂想起它的过去,想起它过去看到过什么。因此“所有的知识都是回忆,所有的学问都是再度觉醒”。这就是柏拉图通过“回忆说”来建立灵魂的先在学说。

这个“先在”论断,得到了圣经的支持,上主对先知耶肋米亚的认识就在先知降世之前,也就是说在他尚未有肉体的之前。耶肋米亚说:“上主对我说:‘我还没有在母腹内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了你;在你还没有出离母胎以前,我已祝圣了你,选定了你作万民的先知。’”(耶1:4~5)那么先知尚未出生,上主所认识的先知就只能是先知的灵魂。灵魂在依附于肉体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按照柏拉图的理论 “灵魂曾经见识过理念”,那么究竟见识了多少?“但后来忘却了”,又忘却了多少?忘却的深浅程度?等等。怕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这怕是人永远无法揭开的奥秘。这个奥秘似乎在爱迪生论及“天才”时透露了一丝光线:“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又强调说,“但是那1%的灵感比那99%汗水更重要”。在爱迪生看来,灵感是远超努力的存在,也就是非常重视灵魂在未进入肉体之前的活动阶段的“接受”状态与侧重等情况,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人才。

但有一种特殊的人,上天安排他的重任大于他的能力,这欠缺的力量上天往往用默示的方式填充起来。先知厄则克耳就受到过此类恩泽。他说:“我,厄则克耳听见有声音向我说:‘人子,将给你的吞下去。你吞下这卷书,然后去向以色列子民宣讲。’我遂张开口,他便使我吞下那卷书,并向我说:‘人子要吞到肚子里,要把我给你的这卷书充满你的五内。’我遂吃了,这卷书在我嘴里甘甜如蜜。然后他向我说:‘人子,起来向以色列家族那里去,向他们宣讲我所说的话。’”(则3:1~4)

厄则克耳充军后的第五年(公元前593年),在异象中他得到了天主的启示,他的神目见到了天主无限的光荣,同时被召为先知。他自己感觉到,神在向他讲话时,有一种神力进入他内。(参则2:1)上主的默感使他能力大增,出色地完成了天主的使命。他的预言都是人们厌憎的逆耳之言,但他不顾个人得失安危,不折不扣,不屈不挠,意切辞尽地传递了上主的旨意。

在这里,上主要他吞咽“书卷”的奇怪要求,是考验他的顺从性呢,还是另有别的深意呢?此时不禁想起耶稣在复明胎生瞎子时,用来敷贴双眼的泥巴。那“泥团”充满能量,实际上成了神力的载体,所以复明盲眼时,是“泥”到病除,一蹴可成;而吞到肚子里的书,也同样是神力的载体,书中蕴藏的所有知识和智慧要内化到人的心灵深处。赖德说:“默示的一般概念是,神圣的影响像一阵风或某种其他的液体流进了人的灵魂,使人的灵魂发生改变”,并转化为能量。此种化工对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但神能办到。

神的“默启”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启示方法。在圣神的影响下,受恩赐者完全是被动的,当一种特殊的光照,进入满有恩典的内心之后,人就成了灵机心弦的动感地带。对于超自然的默示,有的神学家甚至认为:“在圣灵的影响下,被圣灵默示的人,被削减为一种无意识的、没有理智的工具。”(【美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圣神特殊的、超自然的、神迹似的运行,厄则克耳成了神的传声筒。

默示的超自然工作,往往是急于填髓补血提升能量,以相适应于重轭在颈的重任。和厄则克耳一样,若望也遇到过类似情景:“我听见那从天上来的声音,又对我说道:‘你去,从那踏着海和踏着地的天使手中,取过那卷展开的小书来!”在梦幻般的神魂超拔中,若望便向那位天使的跟前走去,请他将那卷小书给他。天使就对他说:“你拿去吞下它吧!它必使你肚子发苦,但在你的嘴里却甘甜如蜜。”于是若望就从天使手中接过那卷小书来,吞下了它。果然书在他嘴里甘甜如蜜,但他一吃下去,肚子里就苦起来了。随后有声音对他说:“关于诸民族、诸邦国、诸异语人民和诸君王,你应再讲预言。”(默10:8~11)在发预言之前,先领受天主的话语,放在心上,融入血液,再从各族、各民、各方、各国中去做救赎工作。而在这特殊时期,多国、多方、多民不乏抵挡基督的力量,而且多国君王要与邪恶结盟,……这任务是多么艰苦卓绝,况且神的话对人来说往往是逆耳之言!但蒙上主坚固之后的若望迎意承旨,锐而不挫!这种特殊的光照和引导,使灵魂的机能得以强化。

本文标题: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五:梦与智慧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