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四:梦与愿望


2022-12-01 21:26:08 作者:王正光 来源:信德网

四、梦与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梦都是愿望的实现。他说:“梦并不是由外力无意中奏出的而非出自音乐家之手的不规则乐符。它决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没有意义的,也决非荒唐的;它并不是部分意识昏昏然而部分意识醒还是睡为其先决条件。梦完全是有来由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实现;它也许是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明确的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非常复杂的智力活动组成的。”(《梦的解析》)用公式来表示则为“现实中的愿望无法实现等于梦境中实现愿望”。现实与梦境中的愿望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联系,即现实中的愿望总是以一种修饰性的或者说是相反的形式在梦中表现出来。常言道相由心生,你老想着,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真的能在梦中到达。

春秋时期的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年代。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弱到无力自保的地步,胸怀大志的孔子以恢复西周的制度为己任,以建立西周式的礼乐之邦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礼乐制度是由周公而起的,因此孔子对这些文化制度的总策划师周公心怀崇敬。对心中偶像的崇拜和爱慕,冥冥之中往往有个赏赐,那就是经常梦见你思念的对象。日有所思,尚能夜有所梦,又何况十数年如一日的经久不衰的思之如渴呢?殊不知,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天随人愿,神有成人之美。

有一次,孔子梦见了周公。梦里的孔子向周公请教治国之道和制礼作乐的思想和事务,周公都一一解答。为了使孔子有具体的了解,周公还让人实地演习了一些礼乐给孔子观看,礼仪中有许多音乐舞蹈的环节,孔子看了连声称谢。梦醒之后,孔子非常高兴,他对弟子们说:“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的,是周公据此加以整理制定的,它是文明盛世的礼乐,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希望能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

不久,孔子又梦见周公。这次与周公谈起的是治国之道。周公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重视任贤用能,礼贤下士,千万不要以为是一国之君,就唯我独尊而傲睨万物,恣意妄为而轻慢人才!孔子听后,非常敬佩周公的大智慧,他对周公说道:当今的国君都像周公您这样,该多好啊!

梦醒后,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弟子们说:周公真是一位大圣人!假如能有周公那样的才智和美德,别的东西也就不值一顾了!

孔子出将入相,失意奔走,厄于陈蔡,周游列国,经历了无数颠沛,但周公的精神一直陪伴着他,让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在最为困顿的时候,依旧弦歌不辍,壮志凌霄。但终究国家根腐基烂,大厦将倾,人心坏透,无人肯克己复礼,致使孔子游说天下处处碰壁,最后只好回到鲁国。

孔子餐风宿露历经十余个春秋寒暑,此时的他年迈体衰,回到鲁国后整理典籍,案牍劳形,仅只几年已如风前残烛。他仰天长叹道:“我衰老得太厉害了,已经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一路风风雨雨,一路梦想周公,怎么一下就梦中失联,了无痕迹了呢?对此《雪公讲要》里面引用孔安国的批注,他认为是因为孔子衰老,所以不复梦见周公。年盛时梦见周公,是欲行其道。年老就不再去想周公是因为自己年老,不能行事了,虽然志存高远,但是没有时日了,他自知命不久矣!73岁的孔子带着他的治国济民之梦离开了人世。

人与人之间的思慕本质上是心理上的牵肠挂肚,灵魂的纠葛缠绵,而且不受时空的局限,即使是阴阳间的隔绝也在超越之例。这很符合现在流行的量子力学的论说。孔子如此,王阳明也是这样。

王阳明从小在饱读诗书之余,苦练弓马骑射,刀枪剑戟。他因看到明朝晚期朝廷腐败无能,边关鞑靼肆意侵犯掳掠,人民无法安居乐业。15岁那年的王阳明,请父亲王华给自己上书朝廷,称自己愿率千军万马,出关荡平鞑靼,为国靖难。近似痴人说梦的黄口小儿,必然地受到父亲王华的呵斥。但王阳明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率军出征虽未如愿,但边界遭厄令他心涌怒潮。

就在这一年,这位15岁的愣头愣脑的少年郎,单独深入居庸关作战略考察,时间达一月有余。从荒烟漫草日惨云悲的关外,回到京都的当天夜晚,他梦见了自己崇拜已久的东汉大将军马援,在梦中亲自拜谒供奉马援的伏波祠,还题诗一首。诗曰:“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诗中“卷甲归来”是指马援平定交趾叛乱之后凯旋归来。梦中的王阳明还看到了一根刻有文字的铜柱,柱上刻录六个大字:“铜柱折,交趾灭。”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王阳明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马援是当年平定边陲叛贼的英雄,功勋彪炳;如今尘沙又起,鞑靼频繁骚扰,边关长年哀鸿遍野,野哭千家。素有平乱之心的王阳明,又怎能不经常想到铁马驰风,血溅荒城,雄壮威武的马援将军呢!马援早就是王阳明心中的楷模,由于魂牵梦系,渴盼已久,他居然跨越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阻障,在梦境里与他相遇。苍天相助,满足了他的渴慕!令人称奇道绝的是,梦中的幻境居然是确凿的实景。

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和王受造反,大败明军,总督告急求救,嘉靖帝下诏书让王阳明前往烽火连天的关外平叛。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是名声远播,功勋卓著的国之栋梁,他旌旗猎猎,车马萧萧,率军前往讨伐,在兵临城下之际,叛贼头目卢苏和王受闻风丧胆,就向王阳明投降了。未动一兵一卒却大获全胜。

之后不久,于1528年的金秋十月,王阳明从广西横州率众返回南宁时,路过一片沙滩。听渔夫说,此滩名叫“乌蛮滩”,又叫伏波庙前滩,岸上有伏波将军庙。王阳明一听,赶紧下船,进庙拜谒。伏波将军不是别人,正是他梦寐萦怀的马援将军。41年前他在梦中和马援相会于祠堂,没有想到41年后居然梦想成真。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他走进伏波将军庙一看,庙中的情景和41年前梦中的情景一模一样。边境线上那个铜柱为界,铁门锁关的那个挺拔的六字铜柱,依旧迎风而立,“铜柱折,交趾灭”的大字赫然在目。青山不改,古迹犹存。那次梦中的“自己”确实到过这里。梦幻非幻,泡影非影。心诚则灵,这是神通和灵性的奇妙化工!对此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猜得透其中的奥秘?

关于理想信念的梦,心理学上把这种类型的梦称为“补偿性的梦”,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或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借梦这个方式得以“实现”,但梦醒过来后,依旧是一场空。也许久思通天,天意成梦,梦慰心之渴念!一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在梦中实现了,这无疑是心理上的一种特殊补偿,仅仅是一种安慰而已;但是有时候梦虽是一时的梦幻,后来却真的变成了事实,梦境是对未来的展现,是预期的告知,这是真的梦想成真!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特别强调说:“禾下乘凉梦,我是真的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袁隆平真是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他的话,勾起了我心中无限的伤痛。

当年那个“瓜菜代”的荒时暴月,人人面有饥色,村村路有饿殍,惨景如在目面。我的母亲是河南漯河人,她是吃面食长大的。在那个饥饿的岁月里,她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吃一个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天啊!当时连好一点的白米都不敢买,为了多得点专到粮店买陈米、碎米,碎米一斤粮票可以买一斤多。尽管如此,依旧饥肠辘辘,大人浮肿,孩子心里翻潮,脸发白,饿得鼻尖冒虚汗,哪里还敢碰面粉哟!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经常在深更半夜的梦中,痛彻心腑地呼唤着:“妈妈,儿子不孝,没能让您吃上馒头!”妈妈没有实现馒头梦,我则为此经常梦里落泪!这是我心中永远无法缝合的伤口。为什么说袁隆平的梦是他怜悯之心的反应呢?因为他是为了拯救上亿的饥民才献身稻谷事业的!这正是他梦想成真的动力。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他又被组织调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他亲眼看到有人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寂静无声地待斃等死,无人能救!如此饿殍枕藉的惨象深深刺痛了这个青年,从此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工作。

圣经上说,只有当你真心投入之后,上天才发力相助。天扶隆平!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稻株,这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一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只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殚心竭力耗时9年,实现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的成果,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的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心诚则灵,唯德感天。袁隆平的这个梦,正在慢慢成为现实。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15亩“巨型稻”试种成功,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的巨型水稻试验成功。稻株高达2米多。据了解,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规稻的两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巨型稻”不仅有粗壮挺拔的稻秆,还耐淹涝、耐盐碱,而且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提供最佳的栖息场所。“巨型稻”所在的稻田还可以蓄水,可养鱼、养虾、养鸭、养鳖帮农民增产增收。

如今,袁隆平先生真的梦想成真了,可惜他不能亲临现场。去年,也就是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为让人不挨饥受饿的动力,让他的梦幻变成现实,使神话变成真事。袁隆平是现代的神农氏!

这里顺便补充一点的是,我们要感谢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遭遇,若不是他屡次被贬逐,就不会来到偏僻的贫困地区,也就难以看到饥民倒毙,路有“饿”死骨,以及那蔸多子粒的稻株……

由饥荒想到稻谷,由稻子想到树木,由谷粒想到花生……由于人类大脑在清醒时所储存的各种庞大的信息,会构成各种梦幻虚拟镜像组合,这种虚拟稀奇的梦幻镜像组合,就是我们人类大脑神经系统对其所储存信息的一种特殊的加工处理过程,并已达到大脑在休眠期时另一种思维状态的显现,这就是“稻下乘凉梦”的来源。

袁隆平的梦也叫“希望之梦”,与他不同的是,人在苦难和绝望的生存状态下,仍不忘他希望得到的美好事物和渴求亲人的希望,这种“希望之梦”往往是悲凄的幻影泡沫。

丹麦著名小说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那个小女孩,就是在绝境中,在朦朦胧胧的梦幻里升起了一连串的美好心愿,这些心愿在虚空幻象间都得到了补偿。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岁暮天寒的大年之夜,天上飘着雪花,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穿的是妈妈的一双大鞋,过马路时,被飞驰而来的马车惊得跑掉了鞋子,一只找不到了,一只被一个男孩捡跑了。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大街上已是万家灯火,飘散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落蜷缩成一团。她两手空空不敢回家,怕爸爸打骂。天更冷了,她在迷蒙中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了,她把冻僵的小手拢在火焰上,这道温暖又明亮的奇异的火光,使她顿时觉得自己坐在大火炉旁,清楚地看到火炉闪亮的铜脚、铜把手,而且炉火正旺。多么暖烘烘的景况哟!当她刚想暖脚时,火柴灭了,梦想的火炉也不见了踪迹。

小姑娘先后一共持续划了五次火柴棍,每次都看到了不一样的美景,这是梦,是补偿她在现实中最渴盼而又不能实现的梦。第二次划着火柴,亮光落在墙上,忽然变成了透明的纱罗。透过纱罗看到屋里餐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烤鹅正冒着香气。更为奇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了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晃晃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朝着她自己走来。这时小女孩的心理是何等满足啊,马上就要吃到口了!突然火柴灭了,她又回到了现实,她面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第三次划着了火柴,这一次她坐在圣诞树下,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多彩多姿的图画,简直和琳琅满目的商店的橱窗一样丰富多彩,还向她眨眼眼。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向画片伸出手,这时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空中划出一道红光。“有一个人快要死了。”这是唯一疼爱她的已经去世的奶奶告诉她的。奶奶曾经对她说: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天主那里去。

她第四次划亮火柴,火光把周围都照亮了,慈祥温和的奶奶一下出现在亮光里,“奶奶”,小女孩激动非常地叫了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你就会不见的,就像火炉、烤鹅、圣诞树一样!”于是梦幻中的小女孩第五次划亮火柴,这次不是一根,而是一大把,决心要把奶奶留住。在强光的照耀下,格外显得高大又美丽的奶奶把小女孩抱了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升而去,越飞越高。 第二天,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嘴角带着微笑,她笑眯眯地死了。是跟随奶奶去了,她去了天堂,再也不会受冻与挨饿了。在人间渴望而不能得到的东西,在梦里都得到了。

安徒生不愧为伟大的不朽的文学家,他笔下的小女孩的形象,不仅深刻地揭露了社会底层人们悲惨的生活,而且也揭示了人在无望的绝境里心灵深处的奥秘!这既是文学,又是科学,还有神学的智慧!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天随人愿,想啥有啥,这也许是造物主的另一种慈悲!

本文标题: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四:梦与愿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