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必找到(二十一)
2008-01-07 13:21:39 作者:徐保禄神父译 来源:信德报(第325期)
问题三十七:如果天主所创造的一切都很美好,为什么会有死亡?
受造界中死亡的存在,尤其是人类的死亡,令人难以接受,因此智慧书这样断言:“天主并没有创造死亡”(智1:13)。面对着他的朋友拉匝禄的坟墓,耶稣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若11:33-35)。保禄把死亡看作是一头带有毒刺、桀骜不逊的怪兽(格前15:55)。
千百年来,人们从圣经的开头找到了对这个问题的似是而非的答案。亚当和厄娃,本可度一种与天主共融的生活,却失足犯罪,死亡因而进入了世界。今天,这个故事仍然在教导我们:信赖天主是生命之源,无信和怀疑只能导致与天主分离,与他人分裂。但是我们在它里面再也找不到“我们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历史深深扎根于所有生物的历史之中;它只不过是这棵参天大树的一个枝桠而已。可以想象:人类的始祖毫无疑问和我们一样屈服于生物性的死亡。我们不能要求信仰去反驳科学研究的结果。
宗徒们和复活基督的见证者们在基督内找到了死亡之谜的答案。他们确信:受造万物只有在基督内才能得以理解。圣保禄称他为“一切受造物中的首生者”(哥1:15)。圣若望写道:“万物莫不经过他而存在”(若1:3)。天主在那从永恒就与他同在的圣子内看到了他工程的计划。受造物的一切美丽都辉映岀他的肖像,所有难以明了、神妙莫测的事物都在他内获得了意义。
如果天主没有从永恒就考虑到耶稣将来有一天会是什么样子,他绝不会创造人类。在安德烈·卢布列夫(Andrej Rublev)著名的三位一体像上,圣父在看着他的圣子的同时也看着那其中盛着羔羊的圣爵。从起初他便看到他与人类同甘共苦,虽死不辞。他也看到他从死者中复活,成为“死者中的首生者”(哥1:18;默1:5)。人类是为生命和复活而受造的。除了复活的奥迹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对死亡之恶的答案。复活的喜乐给世界洗去了悲哀和忧愁的痕迹,使它重现美丽的容颜。因此,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在他的万物赞歌中就有一句是关于“我们的妹妹,肉身的死亡”的。耶稣对他刚去世的朋友拉匝禄的妹妹玛尔大说:“我就是复活。谁相信我,纵然死了,仍然活着。凡在世相信我的人永远不会死亡”(若11:25-26)。
第七章 祈祷
问题三十八:如果天主知晓一切,并且爱我们,为什么我们还要向天主求恩?
许多人发现求恩祈祷很难理解,不论我们是在为自己祈祷,还是为别人祈祷。我们是不是在把天主所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这很明显非常荒唐。或者我们是不是在试图说服他对我们青睐有加?但如果天主需要我们去说服他,那么说他爱我们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耶稣的教导中,这两种动机都不是求恩祈祷的原因。他自己坦诚布公地说:“你们的父在你们求他以前已经知道你们需要什么”(玛6:8)。他又说:“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你们的孩子,更何况你们在天之父呢!岂不更把好东西赐给那些求他的人吗?”(玛7:11)。但在几个场合中,耶稣鼓励我们在祈求时,要怀着小孩子那样的依恃之心去祈求。
祈祷并不是对天主对我们的关怀和他为我们的益处而行动的意愿缺乏信心。恰恰相反,正因为他是我们的阿爸,而我们在基督内都是他可爱的儿女,我们才能够,也应该向他祈求一切。这正是我们作为儿女向他表达信赖之情的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充满信赖的对话,天主与我们之间的爱的关系才能在我们生存的具体现实中一天天形成。
很明显,没有我们的合作,天主照样能够管理好一切。他完全可以像一位母亲对待她新生的婴儿那样,把我们当做除了接受什么也不能做的被动存在来对待。但天主对我们的爱是如此深厚,以至于他愿意给予我们更多:他愿意使我们成为他的伙伴,来与他积极合作,共同实现他的计划。求恩祈祷就是天主给我们的一个机会,让我们借此机会表达我们与他的相互关系,不仅分担他对我们自己的关注,而且分担他对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关注。
我们的请求是不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在若望福音第四章,耶稣遇见了一位撒玛黎雅妇人,跟她说他愿给予她一些“活水”。她回答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若4:15)。可以说她的祈祷仍然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她所想的只是她自己的方便。尽管如此,她仍然已迈出了一大步:她发现了自己的干渴,并把这种干渴告诉了基督。
虽然这位妇人对自己的干渴仍然只有一种很肤浅的看法,但这并不重要。如果她不断向天主表达这种干渴,这种干渴将会变得越来越深沉。她将在这种干渴中发现一种从未想象过的深深的干渴,一种只有来自耶稣的活水才能解除的干渴。她的请求将她内心的干渴带进了她与基督的关系之中。她在天主眼中的内心生活和内心世界从此开始进入一个循序渐进的修和进程。这位妇人敢于铤而走险,把自己真实的面目向基督开放,从而使基督能通过她而接触到其他人的生活。她的请求将得到满足,并远远超过她所表达或所能想象的。
(连载二十一)
版权所有(c) 泰泽出版社
71250 Taize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