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找,必找到(十六)


2007-11-20 12:47:14 作者:徐保禄神父 来源:信德报(320期)

问题二十八:一位无辜者的受难能拯救我们吗?
  耶稣的惨死已是公开的事实。十字架之刑是古代世界最残忍的刑罚之一,同时,对犹太人来说,它也是被天主所遗弃的标记(申21:23;哥3:13)。可是,新约却不将十字架看作一种失败或诅咒,而看作我们救恩的工具(如: 迦6:14;哥1:20)。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常常无法明了如此可怕的事件居然会有如此积极的结果。
  事实上,这种不明了根源于一种需要澄清的误解。千百年来,这种误解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致使许多人不能信仰基督。这种误解就在于认为:耶稣的苦难本身具有救赎的价值。也就是说,天主圣父要求这样一种苦难。这意味着他与他唯一圣子所受的暴行有某种牵连。
  只要把这一观点表达清楚,就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它不仅非常荒谬,而且简直就是亵圣。天主甚至不愿意恶人受苦和死亡(厄33:11),怎能拿无辜者中的无辜者———他爱子的死亡来寻求快乐呢?相反,我们需要一再强调:痛苦就其本身而言,在天主眼里毫无价值。还有,痛苦和灾难伤害生命,而慈爱的天主愿意万有都获享圆满的生命(若10:10),二者如同水火,不能相容。
  那么,这种误解究竟从何而来?首先来自对圣经文字过分肤浅的阅读和理解。这些文字其实只是捷径,人们阅读时忽略了中介,也就是爱。只有爱才能赐予生命,只有爱才能拯救我们。如果痛苦本身并没有价值,反而常常带来毁灭,那么,有时为了继续忠贞地去爱,我们不得不接受无法明了的痛苦。新约经文似乎推崇痛苦,而其实却在褒扬天主那种为了被爱者的利益而不惜牺牲整个自我的深情大爱。圣若望用毫不含糊的语言提醒我们:“没有比为被爱者舍弃生命更大的爱了”(若15:13)。
  例如,在“基督为你而受苦”(伯前2:21)这句话里,表达中介也就是爱的临在“为你”二字。在他的圣子内,天主接纳了人类的处境,竟至于为了爱而屈尊就卑,甘居末位。十字架于是成了天主与人类休戚与共的标记(参阅斐2:6-8)。当圣保禄写说他分受基督的苦难时(如:格后1:5;斐3:10;哥1:24),他是在表示:他愿意效法基督的榜样,毫无保留地为别人而奉献自己。因为基督为了爱而将我们的痛苦一身承担,这些痛苦便不再是我们应得的惩罚或盲目荒唐的命运,而是与真爱的相遇和通向真生命之路。
  总而言之,不是基督的苦难本身拯救了我们,而是他以此所表达的爱。如果十字架成了基督宗教的象征,那是因为它最清楚地表达了:“任何事物,无论是死亡还是生命……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使我们与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内所彰显的天主的爱相隔绝”(罗8:38-39)。

问题二十九:为什么门徒们很难认出复活的基督?
  的确,在复活的基督给他门徒显现的记述中,福音作者,尤其是路加和若望,都特别重视对他的辨认问题。去厄玛乌路上的两个门徒“认不出他来”(路24:16),玛利亚把他当成了园丁(若20:15)。在其他场合下,他不得不显露他的伤痕,才能被认出来(路24:40;若20:20,27),似乎单看他的面貌不够。在湖滨,门徒们起初认不出他来(若21:4)。若望写了这样一些耐人寻味的话:“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他们知道是主”(若21:12)。
 在复活的奥迹中,我们面对着天主绝对的超凡脱俗。人世间的任何形象或范畴都无法帮助我们领会这种超越死亡的生命。死亡从来都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分离。生命此岸的任何准备都不能帮助我们迈出一步,跨越死亡,到达彼岸。跨越深渊的唯一桥梁只能来自彼岸,换句话说,只能来自复活的基督。是基督“显示了他自己”,而且只有他才有能力这样做。血肉之躯无法决定自己被认出的能力,相反,精神之体是纯粹精气的凝聚,有能力和别人建立一种个人的关系。
 但是虽然复活的基督主动迈出了第一步,然而门徒们仍然需要为天主的超凡脱俗所触动。面对这一伟大的奥迹时,仍有可能怀疑(玛28:17)。总之,使我们更难认出耶稣的是我们对以往的经验或理解紧抱不放。伯达尼的玛利亚为她所爱的那一位的死亡而悲痛欲绝,执意寻找他的遗体,想留住逝去的关系的遗踪痕迹,以致当他活生生地站在她面前时,她竟视而不见!只有当耶稣叫她的名字,触动了她存在深处最隐秘、最个人的部分时,她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发现他就在她的身边(若20:11-16)。
  因此,认出复活的基督绝非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而是复活奥迹的中心所在。它是metanoia(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表现。正是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的彻底逆转或改变使我们成为信仰者。这种转变有时需要认真的准备,像去厄玛乌路上的两位门徒所经历的那样。它并不除去我们个人和集体存在的困难和痛苦。受难和复活的连续性由耶稣身上的苦难印记所表达,这一点有很深的意义。认出复活的基督意味着:在痛苦和世界的困境当中,突然窥见一个大爱,给我们的生命赋予意义;窥见一条道路,通向天主的圆满境界。它意味着吃惊地发现:其实在先前似乎只有悲伤和绝望的地方,新生命已经在萌芽诞生:“他一直都在那里,我竟然没有觉察!”

  (连载十六)
版权所有(c)  泰泽出版社
71250 Taize France

本文标题:找,必找到(十六)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