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孤儿今何在?
2013-10-07 10:57:13 作者:吴孟庆 来源:《信德报》2013年9月5日,32期(总第549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被打开。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遭“禁教”后重返江南,十多位传教士到上海,以徐家汇为中心建造住院、教堂、修院、藏书楼、天文台等机构。1864年,教会在因浚通河道堆泥而成的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在80多亩土地上,先后建起慈母堂、小学校和木工部、五金部、中西鞋作、图画间、印刷所和照相馆等工场,所以孤儿院又称孤儿工艺院。据统计,它先后收养孤儿和贫困幼童近万名。
土山湾孤儿今何在?本世纪初,我因在宗教部门工作,了解到尚有几位在世的土山湾孤儿院孤儿,便设法联系采访这些大隐于市的耄耋老人。
这几位老人都是六七岁时进孤儿院的。入院后便进小学读书,所学科目与普通教育相近,只是4年初小增加了读经内容,2年高小则半工半读重视实践活动。学习时间是上午7-12时,下午1-6时。待懂得一般教理后即受洗入教。从十二三岁开始,除少数人分流到社会上,大多数被分配到各车间学徒。学徒期间全部活动都在院内进行。19岁满师后,或去或留可以自行选择。不少孤儿成人后与圣母院收养的孤女婚配,教会亦乐助其成。
孤儿院由外国的和中国的神父、修士十来个人负责教育管理。以班为单位住宿,年纪小的编在小班,十几个人一间,设护理工;大一点的进大班,四五十人一间,设清洁工,协助神父管理学生生活。孤儿院管教严格,学生早晨起床后和三餐、临睡前要行祈祷。早、晚餐是稀饭,咸菜萝卜干,中午吃干饭,饭能管饱。每周有一二次荤,一般安排在主日。学生违犯纪律,会被处以吃白饭(不给菜)、立壁角等作为“补赎”。
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宝庆是浙江台州人,幼年父母双亡,他10岁即进入孤儿工艺院学徒,先用6年时间学绘画、铜匠和家具设计,又用3年学圆雕,1944年以优异成绩满师后,即独立谋生。他告诉我,与他同期学圆雕的有六七个人,坚持至今的只有他一个。几十年来,他安于清贫,全身心搞创作,被誉为“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
王潮海从孤儿院学徒期满,留院做了辅理修士。1945年,他被教会派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学习汽车设计与制造,以便将来从事孤儿工艺院的机电和制图教学。待到学成归国途经美国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教友劝他留在美国工作,但他还是回来了。以后他的人生计划因时代变迁而被改变。谈起往事,这位命途多舛的虔诚修士平静地说,这一切都是天主安排的。
2001年圣诞节前,我在卢湾区伯多禄堂找到了正在布置圣诞节会堂的杨国政先生。他当年在孤儿院五金部(俗称铜匠间)学徒,如今是教堂的义工。他告诉我,曾在土山湾学徒现仍联系的还有十来个人,可算是最后一批土山湾老人了。他们从孤儿院学徒期满后,便在社会上找了工作,成家立业,过上了大体安定的生活。这些从小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对生活比较知足,常怀感恩之心,为今天上海的发展而高兴。
1956年公私合营时,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各工场合并到相关行业,人民政府对200多名孤儿和工人作了妥善安排。1962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正式宣告结束。在风云变幻的近百年历史中,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做了许多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事业,培育了一批著名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家。土山湾工艺品从1900年起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多次获奖。土山湾声名鹊起,产品远销海内外。
十年前的访问不仅助我具体了解了土山湾的情况,而且加深了对天主教的认识。
傅铎 荐自2013年8月18日《新民晚报》(略有删节)
土山湾孤儿今何在?本世纪初,我因在宗教部门工作,了解到尚有几位在世的土山湾孤儿院孤儿,便设法联系采访这些大隐于市的耄耋老人。
这几位老人都是六七岁时进孤儿院的。入院后便进小学读书,所学科目与普通教育相近,只是4年初小增加了读经内容,2年高小则半工半读重视实践活动。学习时间是上午7-12时,下午1-6时。待懂得一般教理后即受洗入教。从十二三岁开始,除少数人分流到社会上,大多数被分配到各车间学徒。学徒期间全部活动都在院内进行。19岁满师后,或去或留可以自行选择。不少孤儿成人后与圣母院收养的孤女婚配,教会亦乐助其成。
孤儿院由外国的和中国的神父、修士十来个人负责教育管理。以班为单位住宿,年纪小的编在小班,十几个人一间,设护理工;大一点的进大班,四五十人一间,设清洁工,协助神父管理学生生活。孤儿院管教严格,学生早晨起床后和三餐、临睡前要行祈祷。早、晚餐是稀饭,咸菜萝卜干,中午吃干饭,饭能管饱。每周有一二次荤,一般安排在主日。学生违犯纪律,会被处以吃白饭(不给菜)、立壁角等作为“补赎”。
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宝庆是浙江台州人,幼年父母双亡,他10岁即进入孤儿工艺院学徒,先用6年时间学绘画、铜匠和家具设计,又用3年学圆雕,1944年以优异成绩满师后,即独立谋生。他告诉我,与他同期学圆雕的有六七个人,坚持至今的只有他一个。几十年来,他安于清贫,全身心搞创作,被誉为“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
王潮海从孤儿院学徒期满,留院做了辅理修士。1945年,他被教会派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学习汽车设计与制造,以便将来从事孤儿工艺院的机电和制图教学。待到学成归国途经美国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教友劝他留在美国工作,但他还是回来了。以后他的人生计划因时代变迁而被改变。谈起往事,这位命途多舛的虔诚修士平静地说,这一切都是天主安排的。
2001年圣诞节前,我在卢湾区伯多禄堂找到了正在布置圣诞节会堂的杨国政先生。他当年在孤儿院五金部(俗称铜匠间)学徒,如今是教堂的义工。他告诉我,曾在土山湾学徒现仍联系的还有十来个人,可算是最后一批土山湾老人了。他们从孤儿院学徒期满后,便在社会上找了工作,成家立业,过上了大体安定的生活。这些从小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对生活比较知足,常怀感恩之心,为今天上海的发展而高兴。
1956年公私合营时,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各工场合并到相关行业,人民政府对200多名孤儿和工人作了妥善安排。1962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正式宣告结束。在风云变幻的近百年历史中,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做了许多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事业,培育了一批著名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家。土山湾工艺品从1900年起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多次获奖。土山湾声名鹊起,产品远销海内外。
十年前的访问不仅助我具体了解了土山湾的情况,而且加深了对天主教的认识。
傅铎 荐自2013年8月18日《新民晚报》(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