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早期的土山湾孤儿院


2008-10-28 10:10:10 作者:吴仁宏 来源:新民晚报

    清朝末年,徐家汇南半里许肇嘉浜中段一转弯角处,因有一座高二丈,长十余丈的土墩,俗称土山湾,属上海县二十八保地界。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荒凉之地,却因其后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留下的浓浓一笔而引起无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先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时任江南耶稣会会长的法国人鄂神父看中了这块地方,开始地主坚不肯卖,后几经托人设法才算将“土山连西北良田十余亩”买到手。并于同治三年(1864年)秋,委派人称老陆相公的陆乾坤负责在土山之旁建造楼房,做育婴堂用。楼房第二年春天竣工,“上下俱十九间,两头又加大半间,置两部大扶梯”,两面有走廊,这就是后来的土山湾南楼。
    当时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遗孩颇多”。育婴堂(孤儿院)迁入土山湾后,很快便增至三百多人,其中由上海西乡蔡家湾迁来的占了一半,其他都是徐家汇及附近各处教堂所收孤儿,有不少来自南京、镇江一带,年岁也大小不等。当时的土山湾事务名义上是耶稣会徐家汇当家石神父兼管,实则大小事务皆由精于制造风琴,擅长“修理铜铁物件及制石膏像、石印等”的比利时人娄良材相公(修士)负责。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娄相公(修士)去世。其后的柏神父、艾相公(修士)开始在土山修路、栽树,经过一番经营,“曲曲弯弯,常在树荫之下,颇有深山幽谷之景”。
    这一期间,耶稣会先后派了一批有各种技艺的神父、修士到土山湾管理“作场”。同治四年(1865年)又从直隶调“精晓营造学”的马历耀相公(修士)到土山湾经管“木、漆、雕花等作场”,并负责营造土山湾圣堂。圣堂位于南楼北面,正对南楼中间,是管理育婴堂神父的居所。(1867年马历耀相公(修士)还在徐家汇营建了圣母院院房和女育婴堂等。)同治七年(1868年)石神父又请徐汇画院的陆伯都相公(修士)“每日一、二点钟”到土山湾教挑选出来的几名孤儿绘画。开始画的都是宗教题材,画好后“刻诸木板,以墨印之”,用来帮助江南神父传教。陆伯都教画的工作直到同治九年(1870年)才由刘必振相公(修士)代替。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汇画馆搬迁至土山湾。同治十三年(1874年),法国人严思愠神父成为土山湾第一个管账神父,并兼管印书馆铅板印书事务。同年又从徐汇堂中调翁寿祺相公(修士)到土山湾帮助严神父管理印书馆事务。翁相公(修士)亦法国人,不仅精于钟表修理,懂医理,而且善于拍照。至今留下的很多徐家汇老照片和神父遗像,都是出自他手。


2008年7月16日,徐汇区文化局举行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土山湾孤儿院旧址(蒲汇塘路55号)揭牌仪式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土山湾东面和西面又营造起很多建筑,孤儿也越聚越多。与之相适应的是工场人员、设备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土山湾最终演变成西方美术、工艺传入中国的桥头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下一篇请读:《土山湾画馆的办学模式

 

本文标题:早期的土山湾孤儿院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