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土山湾画馆的办学模式


2008-10-28 10:29:10 作者:马琳 来源:新民晚报

    徐悲鸿先生把“土山湾画馆”比喻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但这个“摇篮”却早已消失在上海的版图上。但不管怎样,“土山湾画馆”是上海乃至中国的一处重要文化遗迹,作为前所未有的规模化的西画传授机构,作为上海早期美术教育的摇篮,“土山湾画馆”具有重要的美术史地位。
   “土山湾画馆”沿用正规西方美术的教育方法和体系。丁悚在《上海早期的西洋画美术教育》提到:“上海西洋画美术教育,最早是徐家汇土山湾天主堂所办的图画馆。该馆创立于清同治年间,教授科目分水彩、铅笔、擦笔、木炭、油画等,以临摹写影、人物、花鸟居多,主要都是以有关天主教的宗教画为题材,用以传播教义。”
    在培养目标上,“土山湾画馆”主要是培养绘制宣扬天主教教义宗教画的熟练人才。由于教学中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所以除了技法训练外,必须学习宗教的故事、教规、礼仪、规范,初始的任务是摹画圣像,目的是培养宗教艺术人才,谈不上多少自由创作。


图为20世纪初期土山湾画馆的学徒在绘制西洋画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画馆的主要科目分为水彩画、铅笔画、擦笔画、木炭画和油画等,以临摹圣像等宗教场景画为主,有时也临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名画出售,产品畅销海内外。因此,就土山湾所绘制的作品而言,大致为主体性的宗教作品和非主体性的商业作品,随着其事业的发展,这两大类作品都前后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其专业特色,为其带来了较大的知名度。
    在教授方法上,以传习式为主。这种传习的传统,贯穿于“土山湾画馆”的创立前后。早在1851年,范廷佐在徐家汇的工作室(美术学校)开始向学徒授艺,其中绘画部分则主要由马义谷负责教学。当时除从欧洲带入的少量绘画用品外,颜色及画布涂底材料都要在当地自制,所以学徒要从研磨调制颜色学起。随着各地天主堂的建立,圣像需要数量日益增多,工作室复制圣像作品供不应求。学徒们则通过临摹复制圣像的过程,从马义谷学习油画技术。这种西画的传习,构成了土山湾画馆最明显的专业特色。画馆在培训学徒们掌握绘画基础入门知识时,自行编印了《绘事浅说》《铅笔习画帖》作为教材供学徒们学习参考之用。此外目前现存的《土山湾画馆素描教本》,其示范方式虽有些接近《芥子园画谱》,但是内容则增加了透视法的部分,而且其造型也更为生活化。
    “土山湾画馆”作为上海早期美术教育的探索实践,其西画传习的经验和办学模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实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年中国美术前辈潘天寿、梁锡鸿、徐悲鸿诸名家也都曾经论及“土山湾画馆”的重要意义。土山湾画馆对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有特殊的贡献,并培养出人数众多的人才,其中有任伯年、徐咏青、张充仁等人,影响至为深远。
 
下一篇请读:《“世博”杰作回归“土山湾”》

 

本文标题:土山湾画馆的办学模式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