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提到,当年利玛窦主张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天主教进行本地化适应。
国际性的修会能实际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以开创之道面对本地化的挑战,同时也保存了他们的原有本质。
有些人主张宗教无差别,甚至当教会提出本地化时,有些人就认为本地化就是要变成本地的样子。
我们采取的是善会本地化的模式,即善会只在本地服务。定期召集会议,大家在一起分享圣经,分享传教感受和工作中的不足等等。
为了让修士们更深地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及社会的变迁,为以后的神学本地化工作打下基础,修院也开设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教会史、四书、社会学、时事政治、邓小平理论、宗教政策与法规等课程
他不但注重本地圣召的培养,而且很热衷福音本地化的推动。如今一些在他亲自参与、推动下修建的中国风格的教堂(如位于河南武陟县乔庙乡的教堂),以及部分以国画形式表达的教会要理,就是最好的说明。
他是十七世纪的意大利人;曾在中国担任耶稣会士和传教士;是在天主教本地化“礼仪之争”14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人物之一;通过对有关作品以及孔子著作介绍的翻译,他在中国与欧洲思想之间起到了媒介作用;为培养中国耶稣会士
(二)耶稣会的文化适应耶稣会自创始人罗耀拉˙依纳爵(St.IgnatiusofLoyola,1491-1556)起,就确立了两大传教原则:一是走上层路线,即与主流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二是本地化方针,即一种倾向于以学习传教地区的语言和风俗为必要条件的灵活传教方法
我认为我们教会在牧灵与福传工作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我们要服从国家的法律,按我们教会正统的教规,要把好政治关、信仰关;2、在当前的背景下传福音,我们一定要适应中国社会的这个大气候;3、福音本地化,立足中国文化
为了完成本地化使命,耶稣会需要平信徒,我喜欢耶稣会在各地与平信徒一起开展的工作。几个月前,一所耶稣会大学的校长来找我,这所大学的教职员工当然有男有女。我问她:“耶稣会士在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