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中元节,天主教徒可以为祖先祈祷吗?


2024-08-16 18:36:47 作者:丁杨神父 来源:信德网

  

“七月半,鬼乱窜”是民间关于中元节的描述。

因为自己是新教友,未领洗以前,常与家中长辈一道在中元节祭奠先祖、施孤亡魂,这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川渝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的祭祀活动。

    领洗后,总感觉这些习俗与天主教信仰传统不符,便逐渐远离。进入修院念了些神学,更是以异端迷信对这些行为嗤之以鼻。然而,我们所反对的一切,真如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必须加以反对吗?

    成为神父近二十年来,随着自己在基层牧灵工作的深入,许多新领洗的教友常会向我提问:神父,中元节到了,我信了天主教还能在七月半祭祀亡者吗?是不是只有信天主教的人才能获准进天堂?我的那些没有领洗的祖先死后灵魂如今在哪里?

    同为新教友对此十分感同身受,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平心而论,就算是我们身边那些所谓的老教友,往上多推几代,不也都是新奉教么?毕竟天主教在中国开枝散叶,不过也仅是明代以后的事。难道在此之前那些已故的亲人,他们个个都无缘天国永生么?

    又是一个中元节来到,面对这个与清明节类似,祭奠先祖追思亡魂的传统节日,身为中国天主教徒的我们,面对无数未领洗的先祖魂灵,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一、中元节的由来及传说

1、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俗称亡人节、七月半,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源自上古时期的祖灵信仰,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亡魂)节。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最初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时至这一天,南北各地的人们会举行放灯(河灯或孔明灯)、施食、烧纸、焚香、祭酒等仪式让灵魂得以超度。

    中元节可以说是中国上古时期祖灵信仰与道教结合后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也代表了以道教为主的中国传统宇宙观。

    据考证,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时期的宇宙观,制定了求福免祸需上表“三官手书”的规定,即将有关个人祈福禳灾的疏文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元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趋于定型,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祭祀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许多道教宫观都要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释、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七月为“鬼月”。

2、外来宗教与中元节

    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推崇方便法门的佛教也开始过中元节,并将自身宗教观念注入其中。按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半当日要感恩报答父母的生长养育之恩。因此在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这可以说是印度佛教以报恩思想对中国儒家孝道观的本土化回应,并为日后佛教的中国化塑形奠定了基础。

    原始佛教本来是秉持轻现世重来生的信仰,但佛教传入中土后,逐渐与儒家孝亲和道家贵生的思想发生碰撞融合,最终把极具佛教特色的超度仪式嵌入中国慎终追远祭祀先祖的习俗中,这个仪式就是“盂兰盆会”,如今很多受佛教影响较深的地区甚至直接将中元节称为盂兰盆节,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例证。

3、关于中元节的传说

   民间流传最广的中元节传说也与佛教有关,即出自《大藏经》的“目莲救母”故事。相传在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母亲,十分痛苦,便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今天许多中国人要在中元节去寺庙请僧人“放焰口”超度亡魂的由来。

由此观之,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主动融入民情民俗,适应儒道两家,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天主教追思亡者的传统

    天主教历来都有纪念亡者,为先人祈祷的习惯。这个传统首先基于圣经,经上记载:对一切活人,要施与恩惠;对于死者,不要禁止哀悼(德7:37)。另有一处经文也说:这实在是一个圣善而虔诚的思想。因为,他为亡者献赎罪祭,是为叫他们获得罪赦(加下12:45)。

    按照教会传统,每逢教友过世当地教会都有为他们个别举行弥撒的习惯,即追思弥撒,或安所弥撒。公元9世纪,本笃会就开始在每年的11月2日为全体炼狱灵魂奉献弥撒、诵经祈祷,帮助炼灵早日得救升天。以后来这种做法得到教廷的许可,并逐渐普及全球教会,这就是炼灵月和追思已亡日的由来。

    时至今日,教会仍然不忘每日为亡者献祭祈祷,慈母教会教导她的子女:天主教会自始便纪念亡者,为他们奉献祈祷,尤其是感恩祭,为使他们得到炼净,进入天主的荣福直观中。教会也鼓励人为亡者行施舍、得大赦和作补赎。(《天主教教理》1032)

    追思亡者,拯救炼灵还是天主教一种特别的灵修方式。根据里斯本主教批准的《拯救炼狱灵魂》一书记载,虔诚的天主教徒冼马,曾多次在神视中接待炼灵,并通过拯救炼狱灵魂为天主的救赎工程作有力的见证。 该文本还着重介绍了拯救炼灵的几种方法。如:一、为炼灵奉献弥撒。二、将祈祷、守斋、克苦、哀矜等善行和大赦奉献给炼灵。三、经济困难的,多参与那些特别为炼灵奉献的弥撒。四、念玫瑰经及拜苦路。其中最容易的方法,是重复诵念简短可获大赦的经文,如每天多次诵念短诵:“ 耶稣圣心,我信赖你”;或诵念慈悲经文、圣伤串经等。

    圣亚尔丰索说过:“虽然炼灵不能为自己获取功劳,他们却可以为生者求得恩宠。因上主甘饴上智的安排,炼灵可为我们求得意想不到的恩惠,以及帮助我们脱离邪恶和病痛的缠绕;更可帮助我们免临于各种险境。”教会相信炼灵会因为我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千倍的回报我们。

    教会基于圣经为亡者献祭祈祷的启示,又遵从圣传拯救炼灵、诸圣相通的教导,把人类追思亡者、祭奠先祖的远古习俗作出了彼此相爱、逾越生死符合基督精神的神学诠释,让全体天主子民把为亡者祈祷变成一项极其高贵的灵修行为。

三、中元节,天主教徒可以为祖先祈祷吗?

我的回答:可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成白话就是“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才可以培育出忠厚仁义的百姓。”

此外,如前所述,不论本土宗教道教还是外来宗教佛教,在此思想影响下,也都对先人身后之事做出了符合本宗教信仰的阐释,并藉此深入广大中国百姓的心灵。

    然而,天主教早期传入中国时,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追念先祖和偶像崇拜的区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且没有意识到中国人追思亡者与尽孝报恩之间的关联,故此引发了对中国福传事业影响深远的“礼仪之争”。礼仪之争后,教廷虽对祭祖做出了更加务实的牧灵指引,但就祭祖与孝亲之间关系的解释仍嫌不够清晰,乃至今天,每年追思已亡日及炼灵月,主教神父们的讲道大多还是停留在末世论层面,很少将教会的追思传统与中国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加以联系作出神学诠释。至于是否要在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中国祭奠先祖的节日鼓励教友献祭祈祷,则更是有所保留,这委实有些可惜。

    前些年,我曾就如何将天主教追思亡者传统和中国的孝亲观念加以融合,并作过一些思考,今天看来或许仍具有现实意义。

    1、追思亡者令先人息止安所。“厚葬”作为中国传统孝道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中华民族最大族群的汉族,其丧葬传统历来讲究重殓厚葬,其目的就是表达出对已亡先人的孝爱与尊敬。教会从初期就重视纪念亡者,为他们奉献弥撒,帮助他们,以至他们获得净化后能达到享见天主的荣福境界,历代教会也常嘱咐信徒们多施舍、得大赦、作补赎或行其他善功为亡者赎罪。令已亡先祖息止安所,实乃大孝也。

      2、追思亡者令子孙常念亲恩。尽孝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尽孝应在身前从而推及死后。天主教纪念亡者的习俗不仅在于劝勉信友善度今生,重视将来。同时也提醒每个基督徒,“死亡如盗贼”不期而至,故应珍惜眼前人,尤其对自己的父母,作子女的要趁他们尚在人世时努力尽孝不留遗憾,将孝敬父母的诫命生活出来。

     3、追思亡者使外教人心生安乐。教会中不少老人是家中唯一的教友,其子女大多是外教。所以当教友去世时,其子女常为父母的身后事感到迷惑。因为若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追悼,总觉不符合父母的宗教习惯,但自己不是教友又不知该如何表达对父母身后之事的敬意。这时,教会追思亡者的传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常在向外教子女稍加解释后,他们都能接受按天主教方式来追思亡者,而教会优美庄重的礼仪确能帮助外教朋友心生安乐,让他们不再为如何尽孝而烦恼,甚至令他们就此对基督福音产生兴趣愿意皈依也未可知。

4、追思亡者与宗教交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华文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中极富包容性的文明之一。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从未发生过一起宗教战争,任何宗教在中华文明“和为贵”的思想背景下都可以各美其美,和谐共生,而“和”的基础是交流,就是吸纳、融合。

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都经历过一段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其结果就是儒释道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主教若要真正融入中华文明,以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人宣讲福音,就不得不重视与现存各大宗教进行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中国传统宗教都重视身后之事,佛道教均有超度亡者的法事和道场,并让深受此二教影响的中国民众对其丰富的殡葬仪式习以为常。若天主教能从宗教交谈层面出发,在梵二精神指引下,借鉴和吸纳某些中国传统宗教在追思亡者方面的优长,并以福音精神加以圣化,势必可令天主教加速本地化进程,让基督福音更易融入中国。

    5、 追思亡者与环保意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公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传统丧葬习俗烧钱化纸、燃香点烛,污染环境,已逐渐被现代社会摈弃。而天主教亡者礼仪高雅简洁,鲜花蜡烛、歌唱祈祷、奉献弥撒……既表达哀思又环保节约,十分符合现代人追求环保和健康的理念,更容易在现代人中产生共鸣,创造新的福传机会。另外,基于天主创造宇宙万物的信仰,中国基督徒还可将传统孝亲报恩的观念提升至感恩造物主所造山河大海、四维寰宇的“大孝”高度,从而培植起人们对宇宙的创造者心生孝爱之情!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面对中元节这样一个源于上古时期祖先崇拜,并受到到儒、释、道三家共同发展,早已深入民心的中国传统“追思已亡”节,中国天主教完全可以用教会传统的追思已亡礼俗坦然面对!将圣经和教会传统中关于鼓励信众为亡者祈祷的训导作出符合时代与地方习惯的诠释,并以福音精神加以浸润,藉着拯救炼灵的无私行动,让天主子民在“中元节”为纪念先祖、追思亡者所做的一切善行,给我们带来增加信德,补足望德,活出爱德的灵性恩典。今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适逢圣母升天节后的主日。圣母升天瞻礼原则上是不可移动的庆节,但却是一个被允许在主日庆祝的一等庆节。按照《天主教法典》规定各国主教团经教会许可“得将某些当遵守的庆节取消或移至主日”(1246-2)。国内不少教区和堂区出于牧灵需要,或因为神职人员的缺乏,大多会将圣母升天节放到主日庆祝,又或者连续数日在不同堂区庆祝同一个瞻礼,以照顾更多教友的神益。

    圣母升天节庆祝的主题是:最完美的基督徒、满被圣宠者童贞荣福玛利亚,因完全承行主旨,获享圆满的救恩,灵魂肉身同升天堂。不岂正是对每个盼望得救的灵魂最好的鼓励与安慰吗?中元节到来,我们尊重身边的外教亲友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祭奠先祖、超度亡魂,身为天主教徒的我们,同样可以坦然无惧地在弥撒圣祭中为已亡先祖、父母亲友、炼狱灵魂献上我们最虔诚的祈祷和祭献!

    因为我们相信:只有一个天主和众人之父,他超越众人,贯通众人,且在众人之内。(弗4:6)

    作者:丁杨,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秘书长、重庆市天主教“两会”副主席兼教务委员会秘书长、天主教重庆教区神父。

 

本文标题:中元节,天主教徒可以为祖先祈祷吗?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