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天主”与天主教“天主”的区别
2016-06-17 10:20:20 作者:丁杨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6年4月14日,15期(总第673期)
最近有朋友跟我讲,一位过去非常热心的教友改信了佛教,理由是“佛经”证明‘天主’的地位比佛和菩萨更低。本来,对于他人如何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我们不好做过多评判,毕竟天主赋予每个人自由意志和选择的权利,对于每个灵魂的最终审断在于天主,而不是人。不过,其中一个问题却引起我的思考,那就是:佛经中屡屡提到的“天主”是否就是基督徒信仰的那位至高者?天主教所信奉的天主与佛教所说的“天主“到底有何区别?
一、佛教的“天主”
在谈佛教的“天主”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些佛教的世界观。
在佛教的观念里,除“佛性”本身外,其余一切都是变动的,非永恒的,不真实的。佛教不相信永恒的生命,认为所有生命都是在“六道轮回”中不停流转,根据其生前所作所为及与“他者”(人、动物、或别的事物)间的“因缘”不停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个世界转生。六道轮回中的天、人、阿修罗又被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叫做三恶道。生前行善积德之人,死后才可以往生善道,反之则堕恶道受无边痛苦。而三善道中,又以“天道”最为殊胜,进入天道的众生可以享受各种福德。
在《阿含经》、《毗那婆问经》、《瑜伽师地论》、《俱舍论》等佛教经典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天道和天人。学界研究证明,佛教关于天道和天人的论述并非独创,而是有所承继。佛教源自古印度宗教,在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经》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基本上继承了婆罗门教的世界观,把天道划分为“三界二十八天”。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中欲界有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统共二十八天。不同的天代表不同的境界,其生存方式、生命形态、周遭环境都不尽相同。佛经以“须弥山”为例,认为不同级别的天人依须弥山而居,越往上寿命越长,境界越高,欲望越寡。例如“仞利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其一日等于人间一百年,因此其寿命相当于人间三千六百万年,以此类推。除寿限有别,佛经中不同境界的天人,彼此间存在方式亦不尽相同,如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则是没有身形、欲望、非有想非无想的绝对寂静状态,其寿八万劫(“劫”为佛教时间单位,一劫难相当于人间四十三亿二千万年)。佛教认为每一层天都有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就被称为“天主”。
佛教相信,人如果能行十种善功(又称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死后就会升入“天道”(或天界),在那里享受种种福乐。如前面提到的,天道众生寿命都很长,而且他们还都具有各种异能,只需一个念头,各种美食华服就会随处涌出。但是,佛教也说天道众生包括他们的“天主”并不是永恒存在、不死不灭的,他们虽然寿命很长但终有尽头。佛经说天道众生在死前会有五种症状出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佛教称之为“天人五衰”。出现这些衰相的天人随即死去,他们死后又进入轮回下堕至人、阿修罗、畜生、饿鬼、乃至地狱。
丁神父与道教朋友一起用餐
二、天主教的天主
天主是指天主教信仰中的最高主宰,拉丁文作Deus(陡斯、斗斯),圣经中一般称为YHWH(雅威)。是明末来华传教士,为了与中国传统宗教所信奉的神祗有所区别,但又易于被中国人接受,根据《书经》“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之句,而将拉丁文Deus翻译为“天主”,意为“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故信奉唯一天主的“罗马公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在中国也普遍被称为“天主教”。由此可知天主教中文的“天主”二字,是当年西方传教士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的两个汉字,并赋予其全新含义,借以表达其信仰中的至高全能者Deus。
其实关于天主教至高者的中文译名问题,在中国并非一帆风顺。从历史角度看,先后经历了“附佛、附儒、音译、意译”等过程。唐代景教(基督宗教东方教会聂斯多略派)来华,是基督信仰第一次有据可考地传入中国。当时佛教在中国大为兴盛,因此景教传教士们在向中国民众介绍信仰时,运用大量佛教术语,以方便群众理解。因此早期景教经典中,甚至以“佛”称天主!同时也把圣经中天主的两个最普通的名字引入中国,并按照唐代口音,音译为“序婆”(Ievha - Jehova 基督新教译为:耶和华)和“阿罗诃”(Aloho - Eloah 今译作:厄罗亨或厄罗因)。但是单从字面上看,国人很难明白此名的含义,故又在道理书中称“阿罗诃”是“无元真主”。有些景教典籍也称天主为“一神”、“天神”,有时还称“世尊”、“天父”、“慈父”、“天尊”等等。可见这一时期,关于天主的译名并未统一,且有着明显的佛教化色彩,而且景教在阐述基督信仰时也大量采用佛教术语,因此唐武宗灭佛期间,景教由于太过相似佛教,而被当成佛教的一支遭受灭顶之灾,从此在汉地一蹶不振。
罗马天主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然而这一时期,天主教主要传教工作是在当时居于社会上层的蒙古人与“色目人”(外国人或西部少数民族)中展开的。原因是因为:第一,西部少数民族或蒙古族中的部分人已经信仰景教(元代称也里可温教),接受了基督信仰;其二、元朝的实际统治者是蒙古人,当时他们在中国实行类似种姓制度的民族划分,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在元代的地位并不太高;第三,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在元朝亦被视作“色目人”之一,受到上层社会普遍优待,因而使他们在向居于社会上层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传教时颇为便利。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元代传教士客观或主观地忽略了作为中国社会主体的汉人和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元朝崩溃后随即销声匿迹,甚至并未留下太多文献资料,所以今天对元代天主一词的中文译名的考据也相当困难。
及至明朝末叶,天主教传教士再度来华,才真正意义上把基督信仰引入中华文明。如前文提到,当年利玛窦主张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天主教进行本地化适应。因此他们在儒家经典中找到“天主”、“上帝”、“天”、“神”、等字眼来称呼其信仰的唯一真主。但是1610年,利玛窦去世后,接任他的龙华民神父,却对利玛窦的思想和传教方法持有不同态度,他在接任中华耶稣会总会长后,极力主张废除“天”、“上帝”、“天主”等词,认为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中本有的神祗,因而对至高者产生误解,他认为天主教信仰的至高主宰,应采用音译,即直接依照拉丁文译为:陡斯。但当时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陡斯”二字无人能懂,主张可只用“天主”,禁用“天”与“上帝”之称。公元1715年,教宗克来孟十一世颁布《自登基之日》(Ex Illa Die)通谕,结束了这场关于天主中文译名的争论,在该通谕中特别规定中国天主教从今以后只能以”天主”二字来称呼至高者:
“西洋地方称呼天地万物之主用“斗斯”(Deus)二字,此二字在中国用不成话,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经日久。从今以后,总不许用“天”字,亦不许用“上帝”字眼称呼天地万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悬挂,即不必悬挂,若已曾悬挂在天主堂内,即当取下,不许悬挂”。
这份通谕同时还对中国天主教尊孔祭祖等问题予以禁止和谴责,直接引发了其后天主教在中国被全面禁教的“礼仪之争”。但这是后话,与我们今日讨论的主题无关。
如前所述,我们基本可以明白,现今天主教使用的“天主”二字,只是一个中文译名,其所指代的是天主教信仰中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 与佛教的“天主”、儒家的“天”、“上帝”、道教的“天神”、“天尊”并不可一语而盖之。那么,天主教的天主,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位至高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天主是谁?《要理问答》说:天主是“造天地、造神人、造万物的真主宰”。“因为在天上和在地下的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或是上座者,或是宰制者,或是率领者,或是掌权者,都是在他内受造的:一切都是藉着他,并且是为了他而受造的。他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都赖他而存在。”(哥1:16-17)
天主是神不是神?《要理问答》说:天主是“无形无像的纯神”,圣经也说“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4:24)
天主是怎样有的?《要理问答》说:“天主是无始无终,是自有的。”圣经中天主曾自我启示:“我是自有者”(出3:14),我是“阿耳法”(原始)和“敖默加”(终末),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这样说。”(默1:8)当代神学用更简明的语言说:天主就是存在本身。
此外,教会相信天主是万善万美、万万福乐;他无所不在、处处都在;他遍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之事,连人心最隐秘之事也详察无遗;天主具有全能,只要他愿意,所有一切一命就成;他也是至公义、至仁慈、至美善的造物真主,他创造了时间和空间、可见与不可见的一切,他对所造的一切无不怜惜。教会还相信天主有三位,有父、有子、有圣神,三位共是一个天主,而非三个,这属信德的奥迹,人只能在启示和恩宠中才能相信与明了。天主第二位圣子在两千年前降生成人,将天主的救恩完全显示给人类,使人类由于原祖背命而失落的永生能够再度寻回,这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就是耶稣基督,通过他人才能够认识天主的真面容,也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够完全与天主共融,因为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详述了。”(若1:18)所以耶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除非经过他,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参若14:6)
2014年丁神父(前排左六)带领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修士到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交流
三、佛教“天主”与天主教天主的区别
前面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佛教和天主教各自关于”天主”的观念,不难发现,佛教所谓的“天主”与天主教所相信的至高者天主并非同一位,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下面我将其中三个最明显的区别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佛教“天主”有生灭,真天主则无终始
佛教所谓的“天主”没有永生,他们的“天国”(天道、天界)生命是有限的,即便寿命很长,但终有失落的那一天,而且佛经也承认他们一旦堕落其结局可能比人类更惨。据《大智度论》记载,无色界因着于乐境,命尽之后,堕入欲界,受禽兽形;色界诸天则从清净处堕落之后,还受淫欲而生不净中;至于欲界六天,则因着于五欲,而堕地狱受诸痛苦。故佛教中的天人或他们的“天主”并非不死不灭,而是”有始有终”。但天主教相信的真天主却无始无终,他是“原始”和“终末”,他自有永有,永生不灭,不受时空辖制,因为连时间和空间都源自他,他就是存在本身。
2.佛教“天主”皆受造,真天主为造物主
佛经中提到的“三界二十八天之”天主无非都是生前行善积德之人,死后受到的特殊”福报,没有任何一部佛经说他们是自有本有的,故此他们有起源,是受造物中的一员。而真天主却是造物主,《尼西亚信经》说:“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他所创造的”。其实不光佛教的“天主”,就连佛教认为比“天主”更高级的罗汉、菩萨和佛,也都只是经过修行后达至某种境界的人,“佛”这个字的梵文原意就是“觉悟了的圣者”,所以他们都是受造物,而真天主却是一切的源头,是可见与不可见之物的创造者,“他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都赖他而存在。”(哥1:17)
3.佛教“天主”盼永生,真天主是生命源
前面已经讲过,佛经中的“天主”没有永生,甚至佛教本身也很少提到永生。不过佛教有一个术语常被人们认为比较接近天主教的永生,那就是”涅槃”。关于涅槃到底是什么,不同佛教宗派的解释也不一样,大致有: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涵义。其实涅槃这个术语并非佛教独创,而是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在婆罗门教中涅槃几乎与死亡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婆罗门教僧侣、甚至早期佛教修行者过世时,人们通常会说他进入涅槃或者圆寂了。后来大乘佛教在原始佛教的基础上对涅槃作出新的诠释,更倾向认为涅槃是一种证得终极智慧后所达到的境界,《法华经》曰:“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可是对于涅槃到底如何证得,其结果又是怎样?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解释众说纷纭,所以涅槃虽是佛教徒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可说是佛教信仰中一切生命极其盼望的终极存在,可是对于这种状态到底如何实现,实现之后又会怎样,佛教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是,所有的基督宗教,不论天主教、东正教还是基督新教,对于此类问题却有着相当确切且一致的说法,那就是肯定说有“永生”。永生的希腊原文是:Zoen Aionion,意为属神的生命,或者是属于天主的生命。因天主是永存不灭的,故凡是分享天主生命者,就是进入天主自己的生命状态,活于天主之内。与佛教关于死后生命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不同,圣经不但肯定地说有永生,而且很清楚地指出获得永生的方法:“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若17:3)
四、结 语
藉这篇小文我们一起思考了关于佛教”天主”和天主教天主的区别,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进行某些护教性的辩论,而是想和各位教友,特别是目前在自身信仰与别的宗教信仰间,感到困惑的兄弟姊妹共同进行一些反省。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我们的信仰要求我们对他人的宗教与文化保持尊重,但同时我们也应对自身信仰充满自信。
自信不等于自大或骄傲,自大和骄傲通常源于对自己的无知;而真正的自信却基于对自己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身为天主教徒,我们首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来认识自己的信仰,而认识信仰不等于学习某种知识,或掌握某些规矩和传统,又或只是一味进行各种”脑洞大开”的冥思苦想。认识信仰,是指具体的行动和真实的生活。每一次用心参与弥撒、真诚地找神父告解、在祈祷中与天主神交密谈、以基督之名帮助每个有需要的人、因深信上主无条件宽恕自己而愿意谅解他人……这些行动才是真正认识信仰。
只有当我们稳固屹立于自身信仰的磐石之上,我们在与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相处时才会是真诚的,充满自信与敬意的。天主希望人人都得救,如果你真的相信已在基督内寻获这份圆满的救恩,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转向他处呢?
(作者为重庆教区神父,曾就读于澳门圣若瑟大学宗教学系,后任教于国内多所大修院, 现今在罗马从事信理神学和比较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