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被孔子认为是至德,而“上善若水”,则是老子以水喻人之完善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无,故几于道。”老子认为高尚的人格具有水的善、仁、柔,既不争且忍辱负重、任劳任怨。
祈祷者要求美善之生活,柏拉图对美学和伦理学的高论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提到真,因为祈祷者将向之祈祷者视作了绝对真理。整句祈祷也并无脱世倾向,而只是渴求趋利避害,但看到人的软弱,天主却是明智大能者。
(专栏作家、时评家赵楚语)最能够威胁生命和社会之存续的,其实不是突破底线的行为本身,而是对突破底线的麻木。麻木不单单是习以为常,更是观念和心态的扭曲。
正如圣经所说:“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这位老师所表现的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吗?不是!
正如圣经所说:“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这位老师所表现的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吗?不是!
要了解耶稣生命之粮的言论,必须看看耶稣言论的上下文。
(箴16:33)但他没有以此法近乎迷信、不够科学,不足为据为托辞推卸责任,而是毫不推诿地承认这狂飚恶潮是自己悖逆上主的恶果,与众人无关,于是他勇敢地要求船工将自己扔进大海以解众人之危。
其实,即使圣经纲目中的童年福音,并非合乎今日批判学的历史标准,更是故事一类的作品,但无论如何,新约圣经中的耶稣童年故事,亦是在天主圣神灵感之下所写成的,因此都是天主圣言,且为信徒的生活与行动之标准。
他认为,宇宙之“有”及物质的进化潜力都来自天主。后者因排列组合不断复化而使新的品种可得突破的能力,亦来自天主。
后来参演了《流芳百世》,从圣人方济各的信仰中得到启示,世上每一处地方都是天主的圣所,我虽未能建造一座真正的教堂,但是我可以在我的戏剧、歌词或谈话、行为中给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教堂建在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