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读经灵修的态度


2007-05-10 10:00:46 来源:信德报(第301期)

    2007-2-10总第292期的“信德”上,曾摘录刊登基督教灵修专家谭沛泉博士《平凡生活与灵修》一书中的“读经灵修的态度”之——看圣经如占卜问卦一节。今续登之二、之三、之四。

之二、看圣经如理论著作

    另一种普遍在基督教教会出现的读经灵修态度,是把圣经看为一本考查认识神的书,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十分正确的;问题只出在“认识”主的道路上;意思是,我们太强调用理性思维来研读圣经以认识天主,然而,我们也当检讨一下,是否可能因过分地“钻研”圣经,以致忽略了圣言的奥秘性,没有聆听圣言对我们说话,却埋首在圣经中寻找文句及辞藻的定义呢?
    我们重视研读圣经的工夫,也容易把研读圣经的工夫与灵性生活的深浅相提并论。有些信友认为熟识圣经的程度是衡量灵性生活的指标;于是,他们相信,曾经在神学院念神学,修读过许多经卷研究科目,又学会释经法的神学生、教职人员们,必定比没法研读圣经的老年人或智障者更加“属灵”。但是,灵性生活的情操并非直接与读圣经的次数多寡相关,也不应以明了圣经文本意义的高低来界定。现实告诉我们,熟识圣经的信友未必一定是灵性生活高尚的;还在乎我们如何读圣经和在乎那读圣经的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不会因为懂得宣讲、引用、诠释圣经而自然变得灵性高雅起来,只有那些被上主言语感化的信徒,才在生活上展现出“道化成人”的生命气质。
    有些信友常常分析、讨论圣经,仿佛把“圣言”看成一本宗教辞典或历史典故,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努力地用尽不同的思辨方法来发掘、掌握其中的要义;但却忘记了“活着的圣言”,他可以开我们的心窍去明白经上的话,他正是“笔墨的圣言”所指向的生命之主。我们不要主客颠倒,“圣言”才是主,我们是客;当我们说要从圣经看这个、看那个课题时,其实是否自己在作主,用圣经来支持自己既定的观点与立场呢?我们不难从圣经找到足够的经文去支持或反对每一种理论、主张或立场。“圣言”常被信友用作辩论课题的权威索引;基督宗教内的争辩、暴力、仇杀也往往是因为彼此对圣经的解释和应用上的分歧而引起的。
    我还没有忘记在接近1997年间,香港将“回归”中国主权的时候,许多人思量移民海外,真正离港的人数也不少,其中不乏中产或以上阶层的信友。那时,基督教会圈子内掀起信友应否移民的讨论。有人执笔以“从圣经看基督徒移民”提出强烈的反对;而另一面,以类似题目,引经据典,从亚伯拉罕到罗特,最后说到耶稣也移民来声援选择移民的信众,为他们击退一些苦毒的讥讽。把圣经作为“剑”,却不是用来自我剖白,乃是用以伤人,实在是不智之举。这样,圣经知识是用来侍奉自己,巩固一己的立场,而非用作劝勉、安慰、教导人学习正义,真是令人感到遗憾之极。这种只满足思辩的读经灵修,迟早会因为心灵的干涸而被迫放弃;那时,脑袋会觉得疲倦,不想读经灵修,或是苦思无门,读经灵修变得淡而无味,全无新意,但心灵却沉重空虚,感到上主遥远模糊。这段时期,或许是灵性生活的转机,但也可以使灵性生活长期萎缩;只要以愿意寻求更新的心态去读经灵修,或许会找到出路。

之三、看圣经如道德法典

    第三种对待圣经的态度是把圣经看成一本宗教道德法规手册。这个立场本身亦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宗教的其中之一个重要范畴是伦理生活。世界各大宗教的典籍及其传统的教导总不离伦理的操守。中国人一语中的:宗教都是导人向善。所以,从圣经上汲取伦常生活的教化是合理的举动,只是不要过分偏颇,以免把圣经沦为另一本“死的律法”。我们切忌用圣经当作一把道德量尺,用以量度自己和别人的道德操守,仿佛把“圣言”变作一个惩罚的刑具,又以为上主是一个监守我们这些罪犯的惩教官。
    回到路加福音所记厄玛乌的故事中,当耶稣与那两位门徒同行时,不断与弟子们对话及讲解圣经。后来,当他们认出耶稣以后,回到耶路撒冷去,在聚会当中,活着的耶稣再度临在,向他们说话,更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耶稣希望门徒明白他们常常诵念的圣言是指向他而说的,他是“活着的圣言”,他是真正的圣言。但很可惜,门徒的心很“迟钝”,他们当时还未能放下昔日犹太教传统对圣经的看法,未能用新的眼光去看神的圣言。昔日许多法利塞人,甚至于耶稣的门徒,也常自困于“经上如是说”的律法主义之内;他们以圣经判断人的罪,熟读圣经而自夸,但却未能真正地明白圣经的道理;他们埋首精研经上的字句,却没有闲情,也没有触觉去理会身边的“平凡人”。当耶稣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在群众的眼前出现时,大家都不以为然,最后还是决定除掉“眼中钉”。怎么他们还可以从圣经找到理据来杀害耶稣,那位他们一直等候的主呢?他们所犯的,不是一个小错误,我们切勿重蹈覆辙。
    我们对圣经的看法是否可能也会僵化起来而需要更新呢?我们会否像昔日耶稣所指责的法利塞人一样,视而不见呢?神的儿子活在眼前,却把他杀害,他们还以为所敬奉的神就在他们手上的书卷之中。我们是否也忽略了“活着的圣言”是临在人间,成为肉身,亲身体会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满溢恩宠和真理,且赐予生命、自由、喜乐的“圣言”呢?“活着的圣言”无限慈悲,他宽恕舍他而去的门徒,多次临在他们中间,打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明白圣经;同样,复活的基督也要临在我们中间,释放我们为奴的心,领我们真切地体会在父家的平安。

之四、看圣经如天主的“情书”

    假如我们同意以上三种看待圣经的态度,还未能真正以圣经为生命之道的话,或许从今以后,我们可以学习把“笔墨的圣言”看作是来自天主的“情书”,是那位全爱的主给予我们的一本谈及爱和宽恕、盼望与忍耐的“情书”。
    “愿你拉着我随你奔跑!”(歌1:4)
    “上主自远处显现给她说:我爱你,我永远爱你,因此我给你保留了我的仁慈;”(耶31:3)
    圣经既是一本“情书”,就不是一本占卜问卦的灵书,不是讲道材料,也不是研讨教材,更不是惩治手册。仅管这本“情书”也会谈及我的错失,但又告诉我:我是深深被爱的。这是一本向我说话的“情书”,所以我需要学习去聆听,我选择多一点安静的时间和空间,让身心和脑袋静下来,以便聆听上主爱的言语。这本为我而写的“情书”是以文字传达,需要透过我对文字的理解而接收的,但我无须搜肠刮肚地去分析文字,我所汲取的,是上主爱的讯息。这本向我说话的“情书”,其爱意高深莫测,在当下若有所感触,有所领会的话,我就以感恩的心来接受;在当下未有所动,平淡如常的话,我也欣然接受,因为上主对我的爱,并不受限于我能否感觉到他的爱。
    所以,每当我诵读圣经时,我就抱着赴约谈情的心态,期待遇见“活着的圣言”的临在,聆听上主的召唤;我的态度是开放、迎接的,是被动的,让上主的圣言为主,我为客;圣经不再是我去研读的一本书,好像我可以掌握的一个物件;反之,圣经——作为活着的笔墨的圣言——成为掌握着我的主人,我是被上主言语所分解的人,把我的虚谎“假我”拆开,让我看见我在上主慈颜反照下的美善。

结论

    在厄玛乌路上的两个门徒没有认出那位一直与他们同行的耶稣,甚至当耶稣向他们讲解圣经的时候,还未能认出他来。在路上,耶稣直指人心,对门徒说:“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这话实在是发人深省。
    门徒纵然颇熟识梅瑟的律法、先知的书和圣咏,但却不明白经上有许多地方都是指着那位与他们一同生活,后来受苦死亡又复活了的耶稣。只有当耶稣一而再地向他们讲解,他们才心窍顿开,明白圣经的真义。耶稣向门徒讲解圣经的这一段故事,正好提醒我们去检讨一下我们读经灵修的操练。
    读经灵修的动力来自“遇见上主”;在生活上若不见上主的临在,也难怪没有“热心”去读经灵修。若要重寻动力,就要注意我们的生活,从那里入手。看看那两位门徒,若非“认出”耶稣一直同行,又怎会重燃盼望,心里火热起来呢?毕竟,“认出”上主同在并不是人为刻意可做的工夫,我们只能学习在忙乱、压力的生活之下开垦一点心灵的空间,如此期待“认出”同行的基督。
    “读经灵修的动力”也可能与我们“读经灵修的心态”有关。让我们自我省察,是否把圣经看作是一占卜工具、道德手册或研究文本,这三种态度都不会有助我们读经灵修。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以圣经为天主写给我们的一本“情书”来看待吧!

本文标题:读经灵修的态度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