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读经释义:将临期第一主日(甲年)


2025-11-27 10:20:27 作者:刘铎

1753866285817126.jpg

读经一 恭读依撒意亚先知书  2:1-5

该段落是整个依撒意亚书的核心默西亚预言之一,并常在将临期第一主日的读经中宣读。

经文:依撒意亚书 2:1-5

1. 阿摩兹的儿子依撒意亚看到有关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异像:

历史背景:

依撒意亚是主前8世纪的重要先知,他侍奉数位犹大王朝的君主(如阿哈次、希则克雅),活跃于耶路撒冷。他在政局动荡与外敌(亚述帝国)威胁中,受天主启示发出预言。本节是一个异象(vision)的导言,用以说明他所言并非来自人间智慧,而是来自天主的启示。

灵修意义:

每一位信友皆蒙召如依撒意亚一样,成为「看见者」(希伯来语 navi,意为宣讲者),在世界混乱中认出天主的计划。我们今日的教会也要如先知般,为世界指出希望与天主的方向。

2. 到末日,上主圣殿所在的山岭必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峰,万民都要向它涌来。

历史背景:

「末日」在旧约中常指「天主的介入之时」(即「上主的日子」)。圣殿所在的熙雍山(即耶路撒冷的圣山)在地理上并非最高之地,但先知宣告它将被高举,象征它的属灵地位将居于万国之上。

灵修意义:

这预示着天主国的普世性:新约中的教会——即那建立于宗徒基础上的「新耶路撒冷」——将成为万民归向的中心。教会的圣所、祭台、圣体圣事,正是现今的圣山,召唤众人走向真理与和平。

3. 将有许多民族前来说:“来吧!让我们一同攀登上主的圣山,前往雅各伯的天主的圣殿;他要指引我们该走的道路,我们要走在这条道路上。因为法律出自熙雍,上主的话也来自耶路撒冷。”

历史背景:

此为真正的普世主义预言:不同民族自愿走向耶路撒冷,寻求智慧与法律(希伯来文 Torah,也可译为「训诲」)。在古代,民族之间多为敌对状态,但这里却出现宗教和平朝圣的图像,极具革命性。

灵修意义:

这是天主普救恩召的图像,预示新约中众邦归化基督的奥迹(参《宗徒大事录》)。今日我们也应与人说:“来吧,让我们一起走向天主!” 教会应成为万民学习、悔改与更新的地方。

4. 他要统治万邦,治理众民。他们要把刀剑铸成锄头,把枪矛制成镰刀:民族与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民也不再整军备战。

历史背景:

先知描绘出末世「默西亚王国」的果实:普世和平。战争工具将变成农具,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破坏转向建设,从暴力转向培育生命。

灵修意义:

耶稣基督的和平王国,已在祂复活中开始实现。我们基督徒应活出这和平的精神:在家中、社会中、国际关系中,努力铸剑为锄,用宽恕替代报复,用爱消弭仇恨。这也是教宗方济各常强调的“非暴力文化”。

5. 雅各伯的家族,来吧!让我们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

历史背景:

先知由预言的异象转为劝勉语气,呼唤同胞回归上主的道。雅各伯的家族,即以色列民族,理应在世界各族面前作表率,走在「上主的光明中」。

灵修意义:

今天,教会(即新以色列)被召唤在这世界的黑暗中,作光作盐(参玛5:13-16)。这也是将临期的呼声:弃暗投明,回归基督,准备迎接祂的来临。

总结

这一段依撒意亚的预言,在天主教传统中具有浓厚的默西亚、教会与末世论意涵。它让我们看到:

圣殿与天主的法律成为世界的中心;

万民归向上主的道路,象征普世教会的召唤;

真和平不是政权所赐,而是源自天主;

信友在当下应活出将来的光明,如同曙光的子女(参《罗马书》13:12);

尤其在将临期,此段提醒我们要「攀登圣山」——即悔改、祈祷、圣体圣事、慈善,迎接主的来临。

愿我们也如先知所劝勉的那样,在主的光明中行走,使世界认出天主的平安与真理已临于人间。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  13:11-14

第11节:

弟兄们:你们该认清这个时期,现在已经是你们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刻了,因为我们的救恩,现在比我们初信的时候更为接近。

历史背景:

圣保禄在此处以急切的语气呼吁信友警醒——「时期」在保禄书信中常指天主施恩的时刻(Kairos),尤其是主再来的时刻(默西亚末世论)。这是写给在罗马的信友们的,他们多数是异邦人基督徒,正处于信仰形成的早期阶段。

灵修意义:

这节提醒我们勿陷入灵性沉睡或冷淡状态。在教会年开始的将临期中,我们特别被召叫「醒来」,准备迎接耶稣基督的再来(末世再临)及祂每日在圣体、圣言与穷人中临在的方式。圣保禄称这为“我们的救恩”,指出救恩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初信开始,直到最后得救(参教理#162, #2015)。

第12节:

黑夜已深,白日将近,所以我们该抛弃黑暗的行为,佩上光明的武器。

历史背景:

「黑夜」象征罪恶与无知的旧生活,「白日」象征基督带来的新生命与光明。在早期教会中,洗礼常称为“启蒙”(illumination),因为受洗者被带出黑暗,进入光明。

灵修意义:

这是强烈的道德召唤:基督徒不可再生活在属世的黑暗之中。我们应如圣保禄所说,脱去旧人,穿上新人(弗4:22-24),特别在将临期,要借告解圣事、刻苦、祈祷和善行,净化自己,好迎接基督的来临。

「光明的武器」:可理解为信德、望德、爱德三德;也可与《厄弗所书》6章中的「天主的武装」呼应:真理、正义、和平、信德、救恩、圣言。

第13节:

举止要端庄,好像在白天一样;不可狂宴豪饮,不可淫乱放荡,不可争斗嫉妒;

历史背景:

在罗马社会,许多异教的庆典往往伴随放纵行为。圣保禄特别警告信友不可随波逐流。此节的六种行为(狂宴、豪饮、淫乱、放荡、争斗、嫉妒)是肉身的恶习,与光明生活相对。

灵修意义:

信仰不是抽象理念,而应转化为外在行为。将临期是自省生活、悔改更新的时刻。基督徒应活出「端庄」的样貌,即内在有序、外在见证,让生活本身成为光明的标记。

第14节:

但要装备上主耶稣基督的武器;不要只挂虑肉身的事,以满足私欲。

历史背景:

这节是全段的顶峰。「装备上主耶稣基督」一词,在希腊原文中意为「穿上基督」(endysasthe ton Kyrion Iēsoun Christon),在初期教会的成人洗礼仪式中,这也是受洗者穿上白衣时的祈祷语。

灵修意义:

“穿上基督”意味着以耶稣为楷模,活出祂的德行(仁爱、温良、纯洁、信赖天父)。这是一种身分的更新,也是我们的属灵武装。而「不要只挂虑肉身」不是贬低身体,而是提醒我们要克制欲望,活在圣神中(参《迦拉达人书》5:16-26)。

总结反省

这段《罗马书》13:11-14堪称将临期的钟声,提醒我们:

时间紧迫:主的来临正在逼近,我们的救恩日渐临近(末世性意识)。

行为更新:要「抛弃黑暗的行为」,进入「端庄的生活」。

属灵准备:要「穿上基督」,以祂为铠甲,抵抗诱惑,活出信仰。

这不仅适用于一年一次的将临期,更是我们每天的信仰操练。正如圣奥斯定因这一段话而悔改归主(参《忏悔录》第8卷),愿我们也藉此话语而苏醒,走向圣洁生活。

福音 恭读圣玛窦福音  24:37-44

主题:你们要醒着,要准备好

第37节:

“就像在诺厄的时日一样,人子的来临也是这样。”

历史背景:

“诺厄的日子”指的是创世纪第6至9章,洪水来临前的时代。人类沉溺于罪恶与日常琐事之中,全然无视即将来临的审判。

耶稣用这幅图像来预示“人子”——即耶稣自己在末世的再来(Parousia)。这是末世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一种「比照性预示」(typology)。

灵修意义:

耶稣的再来并非虚构,而是真实的信仰核心(《信经》:“他要再来,审判生者死者”)。就如洪水突然而来,末日也将在许多人不经意时临近。我们必须常常醒寤,不可心神昏沉。

第38-39节:

“因为就像在洪水以前,人们照常吃喝婚嫁,直到诺厄进入方舟的那一天,仍然没有觉察;洪水来了,就把他们都冲了去;人子的来临,也将是这样的。”

历史背景:

在诺厄的时代,人们醉心于日常活动,“吃喝婚嫁”象征一切世俗事务。尽管诺厄长期造方舟劝世悔改,人们仍毫无反应。

灵修意义:

耶稣提醒我们:日常生活本身并不罪恶,但若不警醒,安于俗务,便可能失去对永恒的准备。教会的传统称这种状态为灵性冷淡或懒惰(acedia)。

圣若望保禄二世称之为“今日人类最大的危险就是失去了永恒意识”。我们需要借着祈祷、望德与圣事生活,常保灵魂醒寤。

第40-41节:

“那时候,两个人同在田里工作,一个被接去,另一个留在那里;两个女人同在磨坊推磨,一个被接去,另一个留下。”

历史背景:

田间耕作与推磨,是当时人们最平凡的生活场景。耶稣强调:末日的分别临到每一个人,即使外表工作一样,命运却不同。

灵修意义:

这是一种审判的分辨图像,显示基督徒的命运不是取决于外在身份或工作,而是内心是否准备好、是否常生活于恩宠之中。

「一个被接去」——传统理解为进入天主国;「一个留下」——可能指被拒绝。这个图像与教会强调的“时刻准备”一致。

第42节: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你们的主,要在哪一天来临。”

历史背景:

「警醒」(希腊文 gregoreite)是耶稣末世训诲的关键词,也是早期教会的灵性态度。在殉道、逼迫、异端混乱的背景下,信徒被教导要在灵性上保持清醒与警觉。

灵修意义:

警醒不仅是末世的准备,更是每日生活的态度。警醒是一种恩宠状态,就是:常生活在圣宠中,随时准备好面对主的召叫(无论是死亡或末日)。

第43节:

“这一点你们要明白:如果家主知道,小偷要在什么时候来,他一定提高警觉,不让自己的房屋被挖穿。”

历史背景:

当时中东的房屋多为泥砖建成,夜间盗贼可能挖墙入屋。因此「家主警醒」是防盗的常识。

耶稣以“小偷”比喻祂的来临,强调其突然而不可预测。此类表达也见于《伯多禄后书》3:10 和《默示录》3:3。

灵修意义:

耶稣不是以小偷的恶意来比喻,而是要强调时间的不可知性。我们若不常活于主内,就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审判震惊。

这也敦促我们不要延迟悔改,不要临急抱佛脚,而应每日活得像「今天主就会来」。

第44节:

“因此,你们应该随时准备好,因为在你们想不到的时刻,人子就来了。”

灵修意义:

这是整段福音的总结性呼吁。“准备好”(希腊文 hetoimoi) 意指心灵准备妥当,正如童贞女预备油灯等候新郎。

“你们想不到的时刻”再度强调:末世的不可预测性,正是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的理由。

圣奥斯定说:“我们不能保证明日属于我们,唯一属于我们的时间是当下。”(Confessions, X)

结语反省:

这段福音是将临期的警钟,唤醒我们属灵的睡梦:

️ 主必再来:祂来时是突然而审判性的,我们要常存警醒的心。

 生活的态度:不是畏惧,而是盼望中活出圣洁、端庄、仁爱的生活。

教会的邀请:将临期是悔改、望德与准备的季节。我们受召修和、参与感恩祭、善度祈祷与慈悲行为,以迎接主的来临。

如《教理》所言:“我们今世的生命,是获得或丧失永远生命的决定性时刻。”(教理#1021)

本文标题:读经释义:将临期第一主日(甲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