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释义:拉特朗大殿奉献日
2025-11-07 10:13:35 作者:刘铎

读经一 恭读依撒意亚先知书 56:1, 6-7
经文背景
《依撒意亚书》第五十六章属于“第三依撒意亚”(Is56–66),即巴比伦流亡归回后的时期。这时,以色列人已从放逐地返回,但重建圣殿与社会秩序的过程艰难。许多外邦人也渴望皈依上主并加入选民的团体。然而,犹太社会仍存在排外、宗教封闭的倾向。
此段经文正是上主藉依撒意亚宣布:天主的救恩是普世的,祂的殿宇属于所有寻求祂的人。
1「上主这样说:你们应当持守公道,履行正义,因为我的救恩就要来到,我的正义就要出现。」
解释与背景:
这里的「公道」与「正义」不仅指社会的正直行为,也包含对天主法律的忠诚与敬畏。先知提醒百姓,救恩的实现需要人的合作——要实践正义,秉持诚实,为天主的国度作准备。
这句话也是典型的「末世预言」语气,意即:天主的救援近在眼前,人必须以公义迎接祂的临在。
灵修意义:
天主的救恩不是突然而至的奇迹,而是要在人心中孕育的生命更新。当我们公义待人、诚实处世,就是在为主「修直祂的道路」。
圣奥斯定说过:「当你行义时,你已在天主的国中。」正义的生活本身就是救恩的种子。
2「至于那些皈依上主,事奉他,爱慕上主的名,作他的仆人,又都遵守安息日而不予以亵渎,并固守我盟约的异邦人,」
解释与背景:
这句极具革命性。传统上,「盟约」被视为以色列民族的特权,但此处天主亲口说:凡皈依祂的外邦人,只要敬畏祂、守安息日、忠于盟约,也被接纳。
这标志着信仰的扩展:天主的救恩超越民族界限,外邦人也能成为天主的子民。
灵修意义:
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安慰:天主的爱不看出身、语言或文化,只看一颗真诚爱慕祂的心。
在今日教会中,我们看到相同的精神——教会是「普世的」,是所有寻求真理之人的家。
因此,信仰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是否「皈依上主」——即在日常生活中,以谦卑、服务、敬礼来回应祂的召叫。
3「我要领他们上我的圣山,使他们在我祈祷的殿里欢乐。」
解释与背景:
「圣山」指耶路撒冷圣殿所在的熙雍山,是天主临在的象征。上主亲自邀请外邦人登上祂的圣山,意谓他们将分享与选民同样的亲近与喜乐。
「祈祷的殿」代表与天主交通的空间,不再只是以色列的圣殿,而是为所有寻求祂的人敞开的地方。
灵修意义:
真正的圣殿,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那颗愿意被天主居住的心。
当一个人以信德与爱向天主敞开,他就被引入那座「祈祷的殿」——那就是内心的圣所,也是灵魂与天主相遇之地。
因此,「在祈祷的殿里欢乐」也象征:在祈祷中体验与天主合一的平安与喜悦。
4「他们的全燔祭和牺牲,要在我的祭坛蒙受悦纳。」
解释与背景:
这是天主进一步的保证:外邦人的祭献,也被祂接纳。「祭坛」是圣殿的中心,象征人与天主之间的和好。
在旧约中,只有以色列子民的祭祀被视为正当;但此处,天主显明,凡以真心奉献的祭,都蒙祂悦纳。
灵修意义:
在新约中,这预示了基督的救恩——祂的祭台不再局限于耶路撒冷,而是延伸到全世界的圣体圣事。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语言,都能在弥撒祭中奉献自己,与基督的祭联合,使生命成为取悦天主的「活祭」(参罗12:1)。
5「因为我的殿宇将称为万民的祈祷所。」
解释与背景:
这是本段的核心句,也是耶稣后来在洁净圣殿时引用的(参玛21:13;谷11:17)。
上主的殿宇并非民族堡垒,而是普世的家园,欢迎所有愿意寻求真理、爱慕天主的人。
这句话宣告了信仰的普遍性:救恩不再受血统限制,而是向万民开放。
灵修意义:
教会正是这座「万民的祈祷所」——无论你是谁,只要渴望天主的慈悲,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
每当我们进堂祈祷,我们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全人类,为世界代祷。
因此,圣堂不仅是礼拜的地方,更是天主向人类伸出怀抱的象征。
小结与反省
依撒意亚这段预言,揭示出天主救恩的三重真理:
1普世性:救恩不再只属于以色列,而属于所有皈依上主、爱慕祂的人。
2内在的正义:真正的敬拜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实践公义、守主约的生活。
3喜乐的共融:在祈祷的殿中,天主接纳一切寻求祂的心灵,使他们在祂内欢欣。
这段经文呼唤我们更新信仰的视野:
–教会不是一个封闭的团体,而是天主为全人类预备的家;
–祈祷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灵魂与天主相遇的邀请;
–公义与慈悲,是我们迎接天主救恩的门径。
祈祷反省:
主啊,求祢洁净我的心,使我成为祢圣殿的一部分;
愿我的生活充满公义与爱,
使更多人因我而认识祢、赞美祢、进入祢的祈祷之所。
读经二 恭读圣伯多禄宗徒前书 2:4-9
经文背景
《伯多禄前书》写于主后60年前后,伯多禄当时身处罗马,写信给在小亚细亚各地受迫害的基督徒团体(今土耳其地区)。
那时的信友多是外邦人出身,受当地社会排斥、嘲笑,甚至逼迫。他们在信仰上感到孤立与无力。
因此,伯多禄以圣殿、石头、司祭、光明等象征,提醒他们:
即使在受苦中,他们仍被天主拣选、被基督所建立,成为新的属神圣殿、普世司祭团体。
1「弟兄们:你们接近了主,就是接近了活石,他为人所摈弃,却是天主所精选,所尊重的。」
解释与背景:
伯多禄称耶稣为“活石”,呼应了他本人经历的信仰告白(玛16:18:“你是伯多禄〔即磐石〕”)。
这“活石”被人摈弃——指耶稣被犹太领袖拒绝、被钉十字架;但在天主眼中却是所精选、所尊贵的基石,因为祂是救恩工程的基础。
灵修意义:
“接近主”不是单纯靠近,而是进入一种生命的联合。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就是不断靠近这块“活石”——靠近祂的生命、真理与爱。
当我们被人拒绝或轻视时,正好与这位“被弃的主”共命,也因此更深地参与祂的荣耀。
圣奥斯定说:“基督是活石,因为祂内有生命;凡与祂结合者,也必活起来。”
2「你们也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属神的殿宇,成为一班圣洁的司祭,藉着耶稣基督献上蒙天主悦纳的属神的祭品。」
解释与背景:
伯多禄把信友描绘成“活石”,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被动的信众,而是构成天主圣殿的活体结构。
“属神的殿宇”象征教会:基督是基石,我们是石块,共同组成天主的居所。
“圣洁的司祭”并非指领受圣秩的司祭,而是指每一位信友参与基督的司祭职务——献上属神的祭品。
灵修意义:
每个基督徒都被召献祭:不是动物,而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痛苦与爱心。
这就是信友的普通司祭职(参《教会宪章》第10条)。
当你在家庭、职场、病痛中以爱奉献自己,就是在“祭坛”上与基督共祭。
圣保禄说:“你们应把自己的身体献上,当作生活的祭品,这是你们合理的敬礼。”(罗12:1)
3「因为经上记载:‘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块精选的、宝贵的基石,凡信赖他的,决不会蒙羞。’」
解释与背景:
这句引用自《依撒意亚书》28:16,是旧约关于默西亚的预言。
熙雍(即耶路撒冷)象征天主的工程;“精选的基石”是基督自己。
“信赖他的人不会蒙羞”表明信德的确据:信靠基督的人,即使受苦,也不致失望。
灵修意义:
我们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人的力量上,而是建在那“不可动摇的石头”上。
凡把信心建立在基督之上的人,即使世界崩塌,也不动摇。
信靠基督,就是在祂内找到永远的尊严与安稳。
圣女小德兰曾说:“我唯一的支撑就是耶稣的爱,我要在祂的爱上建造我的圣殿。”
4「所以为你们信赖的人,是一种荣幸;但为不信赖的人,是‘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
解释与背景:
此句引用自《咏118:22》,预言那“被弃的石头”将成为天主计划的中心。
“屋角的基石”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石块,连接两面墙壁。基督被拒绝,却成了连接天与地、天主与人类的桥梁。
灵修意义:
信者因信而得荣,不信者因拒绝而失去基石。
这不是天主的惩罚,而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若拒绝基督,就失去生命的稳固根基。
圣伯多禄在宗徒大事录中也说过同样的话(宗4:11):“祂是匠人所弃的石头,却成了屋角的基石。”
5「并且是‘一块绊脚石,和一块使人跌倒的磐石’。他们由于不相信天主的话,而绊倒了,这也是为他们预定了的。」
解释与背景:
伯多禄继续引用《依撒意亚书》8:14。
对那些不信的人,基督成了“绊脚石”——他们拒绝真理,因此在真理前跌倒。
“预定”并非宿命论,而是指天主预知人的自由选择:信者得救,不信者因拒绝而自陷灭亡。
灵修意义:
同一块石头,对信者是稳固的根基,对拒绝者却成了障碍。
这提醒我们:信仰的关键在于“谦卑的心”——骄傲的人会在真理前跌倒,谦卑的人却能在真理中被扶起。
圣若望保禄二世说过:“十字架是爱的标记,但对骄傲的人,它成了绊脚石。”
6「然而你们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属于主的民族,为使你们宣扬那由黑暗中召叫你们,进入他奇妙之光者的荣耀。」
解释与背景:
伯多禄此处呼应《出谷纪》19:6,原是对以色列说的,如今应用在教会身上:
信友是“特选的种族”——天主在基督内重新拣选了我们;
“王家的司祭”——与君王基督一同分享祂的司祭与王权;
“圣洁的国民”——被召离开罪恶,成为天主的子民;
“属于主的民族”——不再属于黑暗,而属于光明的天主。
灵修意义:
我们的身份不在于社会地位,而在于天主的召叫。
每位信友的使命,就是宣扬天主的光明——在言行中见证那位使我们从黑暗中重生的主。
“光”在这里象征信仰、真理与恩宠;“黑暗”象征罪与无知。
当我们活出福音,我们就在世界中成为那道光。
圣额我略大说:“信友若不宣扬天主的光,他的生活便成了黑暗的证人。”
总结与灵修反省
《伯多禄前书》2:4-9是一段关于基督徒身份的“圣召宣言”。
它告诉我们三件极重要的真理:
1我们被建立在基督之上。
祂是活石、基石、屋角石,我们的生命若不立于祂,便无稳固根基。
2我们被召为“圣殿与司祭”。
信友的生活就是祭坛,我们的爱心、忍耐、服务都是祭品,藉基督奉献给天父。
3我们被召为光的见证者。
我们不是被拣选来享受特权,而是为了宣扬那召我们出离黑暗的主,使世界看见祂的荣耀。
灵修祈祷:
主耶稣,
祢是我们生命的活石,
我们愿在祢内重建信德的殿宇。
使我们成为圣洁的司祭,
在日常生活中奉献自己,
好能以生命宣扬祢的光明,
直到我们与祢同在永恒的殿中。
阿们。
福音 恭读圣若望福音 4:19-24
这段对话是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核心部分,是整部《若望福音》中关于“真正敬拜”的高峰之一。
一、经文背景
若望第四章记述耶稣在撒玛黎雅遇见一位妇人,在雅各伯井旁展开一场深刻的信仰对话。
当时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有极深的敌意:犹太人认为撒玛黎雅人信仰不纯、礼仪有误,因为他们只承认《梅瑟五书》,并在革黎斤山(MountGerizim)设立圣所,而不去耶路撒冷的圣殿敬拜。
这段对话不仅是一场关于地点与仪式的讨论,更是一场启示性的启蒙对话——耶稣引导这位妇人从宗教外表走向内在信仰的真谛。
二、逐句解读与灵修反省
1「撒玛黎雅妇人向耶稣说:『先生,我看你是一位先知。』」
解释与背景:
妇人因耶稣揭示她的隐秘生活(她有五个丈夫),惊讶地称祂为“先知”。
在当时,“先知”被视为能揭示天主旨意的人,是天主与人之间的中介。
灵修意义:
信仰的起点常是被真理触动。
当天主透过某个事件或人光照我们的生命,我们若有谦卑的心,就能认出天主的行动。
妇人由“先生”(v.11)到“先知”,信仰已在她内逐步觉醒。
灵修提示:当天主揭露我们生命的真相时,不是羞辱,而是邀请我们走向更新。
2「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们却说:耶路撒冷才是朝拜天主的地方。」
解释与背景:
妇人指的是革黎斤山(Gerizim),撒玛黎雅人的圣地。
他们认为这里才是天主选择的敬拜之地,而犹太人坚持耶路撒冷的圣殿才是唯一合法的敬拜中心。
她的问题实质上是:天主真正在哪里?在哪里才能遇见祂?
灵修意义:
人类常把宗教化约为“地点”与“仪式”,却忽略了天主在“心灵”中可亲可近。
妇人的问题正好代表人类普遍的疑惑:
——我要到哪里去,才能找到天主?
耶稣的回答将彻底颠覆这种思维。
3「耶稣回答说:『女人,你要相信我!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
解释与背景:
“女人,你要相信我!”是耶稣邀请她迈出信德的一步。
“到了时候”——希腊原文“hora”(时辰)在若望福音中指救恩的时刻,即耶稣的死亡与复活。
耶稣宣布:真敬拜将超越地理与仪式的限制。
灵修意义:
敬拜不再依赖外在地点,而是进入基督的“时辰”——祂的逾越奥迹。
藉着基督,任何地方都能成为朝拜天主的圣所。
圣奥斯定说:“你不必跑到远方去寻找祂,因为祂就在你心中;只要你在真理中敬拜祂。”
4「你们朝拜的,你们不认识,我们朝拜的,我们却认识:因为救恩出自犹太人。」
解释与背景:
耶稣指出,撒玛黎雅人的信仰虽真诚,却缺乏启示的完整性;
而犹太人因领受了天主的启示,认识了救恩的道路。
“救恩出自犹太人”意味着——天主的救恩计划由以色列展开,并在耶稣身上实现。
灵修意义:
耶稣不是否定撒玛黎雅人的信仰热忱,而是强调真正的敬拜必须建立在真理的启示上。
信德并非模糊的情感,而是与天主所启示的真理相结合的关系。
圣依勒内说:“天主的真知识引导人走向生命;错误的敬拜,使人偏离生命的源头。”
5「然而时候要到,而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父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他的人。」
解释与背景:
“时候要到,而且现在就是”——耶稣在宣告:救恩的时刻已经开始。
“心神”(spirit)指的是人内心受圣神感动的祈祷;
“真理”(truth)指的是在基督内的真实启示。
“父寻找这样的人”——表达出一种温柔的神学:天主并非等待人来敬拜,而是主动寻找敬拜祂的心。
灵修意义:
真正的敬拜不是仪式的表演,而是圣神在我们内的生命行动。
当人以爱与信靠向天父敞开心灵时,那一刻无论身在何处,已进入圣殿。
圣若望·金口说:“真正的敬拜,是在心灵的祭坛上点燃爱的火焰。”
6「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
解释与背景:
耶稣在此总结整段教导:
天主的本性是“神”(灵性、无形、超越),因此敬拜祂的人也必须进入灵性的层次。
敬拜不再是外在仪式的执行,而是在真理与圣神中与天主相遇的生命关系。
灵修意义:
“心神”——提醒我们敬拜要发自内心、由圣神引导;
“真理”——指基督自己(若14: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换言之,唯有在基督内、藉圣神,我们才能真正敬拜天父。
圣本笃在规条中写道:“我们祈祷时,不在言语的多寡,而在心灵的火热。”
三、小总结:敬拜的革命——从山上到心中
这段福音是一次敬拜观的根本革命。
耶稣揭示的,不只是一个新地点,而是一种新关系:
1敬拜的核心不是圣所,而是圣神。
真正的圣殿,不再是石头筑成的,而是人心与基督的结合(参若2:21:“祂是指自己的身体的圣殿。”)。
2敬拜的基础不是律法,而是真理。
真理不是抽象理念,而是耶稣基督本人。祂使我们得以认识父。
3敬拜的目的不是仪式,而是共融。
天父寻找的,不是外表完美的祭献,而是充满爱的心。
灵修反省:
当我们祈祷时,不必问“我有没有在圣地”,而该问“我的心有没有在圣神中”。
每一次真诚的祈祷、每一个爱的行动、每一刻在真理中的生活,都是在“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
当你用心去爱、用真理去行,你已成为祈祷的圣殿。
结尾祈祷:
主耶稣,
祢向撒玛黎雅妇人开启了真正敬拜的奥秘,
教导我们不在山上、不在殿中,
而在心灵与真理中遇见祢。
愿圣神燃起我们内心的火焰,
使我们在每一个平凡的时刻,
都能以心神、以真理敬拜天父,
直到我们进入祢永恒的圣所。
阿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