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纪念英年早逝的117名神长》研究报告的再反思
2025-11-06 13:14:13 作者:罗晓平神父
近年来,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了一批又一批英年早逝的神长。他们本应是教会的栋梁,是羊群的牧者,却因各种原因,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思念,在11月炼灵月,我们也特别纪念他们。笔者在信德网上阅读了张光来的研究报告《纪念英年早逝的117名神长!》,想从牧灵神学的视角,做了一点综合反思,愿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我将基于这份令人心碎的名单,尝试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年轻神职人员的早逝状况进行分类研究与分析,并探讨这一现象对中国教会、神职人员自身以及广大教友的深刻提醒与启示,期待我们能从悲痛中汲取教训,更好地保护和支持我们宝贵的神职人员。
一、 中国最近几十年年轻神职人员早逝原因分类研究分析
通过对这份详尽的名单进行梳理和统计,我们可以将年轻神职人员早逝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并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
(一) 疾病类:最主要的“隐形杀手”
在117位神长中,因各种疾病去世的比例是最高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又以以下几类疾病尤为突出:
1.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心梗、脑溢血、脑梗等)这些数据令人震惊,因为这些疾病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过早地患上这类疾病,往往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规律的作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饮食不均衡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神职人员的牧灵工作常常需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长时间的探访、弥撒、告解,以及处理教务行政,都可能导致身心俱疲。
2. 癌症(胃癌、肝癌、淋巴癌、食道癌、直肠癌、肺腺癌、鼻咽癌、舌癌等):癌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但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延迟就医等都可能是诱因。神职人员在繁忙的牧灵工作中,可能忽视自身的身体状况,未能及时进行体检和早期筛查,导致病情发现时已是晚期。
3.糖尿病及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神职人员不规律的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可能加剧糖尿病的病情发展。
4.其他疾病:尿毒症、肺病、哮喘、白血病、肝胆疾病、脑部疾病等。这些疾病虽然相对小众,但同样给年轻的神长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并最终夺走了他们的生命。
(二) 意外类:令人惋惜的“猝不及防”
意外事件虽然在数量上少于疾病,但其猝不及防的性质更令人唏嘘。
1.交通事故(车祸、摩托车祸、电动车等) 其中,摩托车事故尤其值得关注,这可能与一些农村或偏远教区神职人员出行工具的限制有关。长途奔波、道路状况不佳、疲劳驾驶以及交通安全意识的不足,都可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2.溺水:溺水事件的发生通常与个人活动环境和安全意识有关。
3. 煤气中毒:这可能与居住条件、燃气设备老化或使用不当有关。
(三) “过劳”现象:潜在的综合性因素
虽然“过劳死”并非直接的医学诊断,但它无疑是许多疾病和意外事件的潜在促成因素。神职人员的牧灵生活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工作量:弥撒、告解、探访、福传、教理讲授、教务管理、修建堂区等,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时间。尤其是在神职人员相对稀缺的地区,一位神父可能要负责多个堂区,长时间奔波。长期精神压力:面对教友的各种困境、信仰的挑战、教会发展的重担,以及个人灵修的压力,神职人员常常承担着巨大的精神负荷。不规律的作息:熬夜工作、早起弥撒、突发事件处理,使得他们的作息时间难以规律,严重影响了身体的修复和恢复。简朴的生活条件:有些偏远地区的神长,生活条件相对简陋,可能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和舒适的休息环境。
这些综合因素,长期累积,使得神职人员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为各种疾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也增加了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
二、 对中国教会保护年轻神职人员的提醒
这份沉重的名单,对中国教会敲响了警钟,也提出了以下深刻的提醒:
(一) 重新审视神职人员培养与牧灵分工:
人才短缺的危机:如此多年轻神长的离世,无疑加剧了中国教会神职人员人才短缺的现状。在部分教区,神父数量本就稀少,一位神父可能要负责几个甚至十几个堂区,牧灵压力巨大。教会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确保神职人员数量的同时,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合理分配牧灵职责:教区管理层需要更加关注神职人员的工作负荷,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牧灵分工,避免将过多的行政事务和牧灵责任集中在少数神长身上。可以考虑引入更多教友力量,承担一些非神职性的服务工作,让神父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灵性牧养和自我休养。关注地域差异:不同教区、不同地区的牧灵环境和资源分布差异很大。一些偏远地区的神长,可能面临更艰苦的生活条件、更稀缺的医疗资源和更沉重的牧灵负担。教会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如定期轮休、提供交通工具补贴、改善居住环境等。
(二) 加强神职人员身心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常态化体检制度:教区应强制推行年度全面体检,并鼓励神职人员定期进行专项检查,特别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早期筛查。对于检查出问题的神长,应及时安排治疗和休养,并由教区承担相关费用。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神职人员长期面对各种精神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教区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灵修导师,定期为神职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团契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 确保所有神职人员都能享有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让他们在生病时无后顾之忧,在年老时能安享晚年。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教区可以通过组织健康讲座、体育活动等方式,鼓励神职人员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
(三)优化神职人员培训与再培训:
增加健康教育课程:在修院的培养阶段,应增加健康教育、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等课程,让未来的神长们从小树立健康意识,掌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
提供持续进修与休养机会:教区应定期为神职人员提供进修和休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暂时放下牧灵重担,进行身心放松和知识更新。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能为牧灵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传承经验,建立支持网络:鼓励年长有经验的神长与年轻神长分享牧灵经验和生活智慧,建立互助支持的网络,让年轻神长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关怀。
三、 对神职人员加强自身保护的启示
面对如此多的兄弟神长的早逝,我们作为神职人员的个体,也应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保护:
(一)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自我关怀是牧灵的基础:许多神职人员秉持着“牺牲奉献”的精神,常常将自己的健康置于次要地位。然而,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才是有效牧灵的基础。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天主和教会。定期体检,积极就医:不要因为忙碌或认为自己“年轻力壮”而忽视体检。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不要拖延。要相信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并积极配合治疗。学会拒绝,合理分配时间:牧灵工作是无限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神长们应该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必要时勇敢地拒绝一些不必要的请求或工作,避免过度劳累。
(二)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尽量保持规律的用餐时间和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长时间熬夜。适度运动,放松身心:无论牧灵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应抽出时间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打球、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戒除不良嗜好:烟酒等不良嗜好对身体的危害不言而喻,应尽量戒除。保持灵性与心理平衡:除了工作,也要留出时间进行个人祈祷、默想、阅读,与主建立更深的联系。同时,也要积极与信任的朋友、同伴交流,倾诉内心的困惑和压力,寻求心理支持。
(三)提升交通安全意识:
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驾驶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都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选择安全的出行方式:对于需要长途奔波或路况不佳的地区,应尽量选择更安全的交通工具,并确保车辆状况良好。佩戴安全防护用品:骑乘摩托车或电动车时,务必佩戴头盔等防护用品。
(四)寻求支持,打破“孤独”:
与教区管理层沟通:当工作量过大、身体不适或面临其他困难时,应主动向教区主教或负责人反映,寻求支持和帮助。与兄弟神长建立良好关系:经常与同伴神长交流,互相鼓励,共同承担,形成一个支持网络。与教友保持健康互动:虽然神长们是牧者,但他们也是人。与教友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也能获得教友们的关心和支持。
四、 这个研究报告对于教友保护神职人员的启示
这份报告不仅是给教会管理层和神职人员自身的提醒,更是对广大教友的深刻启示。作为教会的肢体,我们每位教友都有责任关心和保护我们的牧者。
(一) 理解与体谅神职人员的辛劳:
认识到神长们的重担:许多教友可能只看到神长们在祭台上神圣庄严的一面,却不了解他们背后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辛劳。这份报告中的数据,应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神长们的付出和牺牲。避免过度要求:教友们应避免对神长们提出过多、过分或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要尊重神长们的休息时间,理解他们也需要私人空间。换位思考,减少抱怨:当神长们在某些方面未能尽如人意时,应多一份体谅和理解,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他们也是人,也会有疲惫和力不从心的时候。
(二)积极参与堂区服务,减轻神长负担:
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务:堂区有很多非神职性的服务工作,如堂区管理、财务、福传、探访、礼仪准备、清洁维护等。教友们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减轻神长们的行政和事务性负担,让他们能更专注于牧灵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如果有教友拥有医疗、法律、心理咨询、行政管理等专业特长,可以主动向堂区提供志愿服务,为神长们提供专业的帮助。形成服务团队:鼓励教友们组成各种服务团队,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堂区的各项事务,形成健康的教会共融氛围。
(三)关心神长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
关注神长的身心状况:教友们可以主动关心神长们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他们有疲惫、不适或情绪低落的迹象,可以善意地提醒他们休息或就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供适当的生活照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神长们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料,如送餐、洗衣、打扫卫生等,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如果神长们的居住环境简陋,教友们可以主动帮助改善,为他们创造一个更舒适、更安静的休息空间。提供交通便利:对于需要长途奔波的神长,教友们可以提供接送服务,或协助解决交通工具问题,确保他们的出行安全。
(四)为神职人员祈祷,精神支持不可或缺:
坚持为神职人员祈祷:这是教友们能为神长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通过祈祷,我们可以将神长们的健康、灵性成长和牧灵工作交托给天主,求天主赐予他们力量、智慧和恩宠。在弥撒中为神职人员意向祈祷:在每次弥撒中,特别在为教会和牧者的通用祷词中,真诚地为我们的神职人员祈祷。组织为神长祈祷的活动:堂区可以定期组织为神职人员祈祷的活动,让教友们共同为牧者们献上祈祷。
(五) 维护教会团结与和谐:
尊重神长权威:教友们应尊重神长们的牧灵权威,服从教会的教导。避免制造分裂与矛盾:共同维护教会的团结与和谐,避免散布谣言、制造矛盾,给神长们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以爱德相待:教友之间、教友与神长之间都应以基督的爱德相待,互相包容,互相支持。
结语
这份名单上的每一位神长,都是我们中国教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英年早逝,是教会的巨大损失,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反思。通过对这些悲痛事件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神职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意识到了保护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保护我们的神职人员,不仅仅是教区管理层或神职人员自身的事情,更是我们全体天主教界人士共同的责任。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我们的牧者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更充满爱和支持的牧灵环境。
愿逝者安息,生者蒙福。愿天主继续派遣更多的牧者,来牧放祂的羊群,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基督爱的工具,共同建设天主的国度。
2025年11月炼灵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