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丙年)


2025-11-06 09:45:53 作者:刘铎

1753866285817126.jpg

读经一 恭读玛加伯下  7:1-2, 9-14

这段选自《玛加伯下》第七章的读经,是天主教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特别是在关于殉道、复活信仰、坚贞与遵守法律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那时候,有兄弟七人和他们的母亲一同被捕,国王命人用鞭子和牛筋痛打他们,强迫他们吃法律所禁止吃的猪肉。”

背景:

这是在安提约古四世·厄丕法乃(Antiochus IV Epiphanes)统治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叶。此时,他极力推进希腊化运动,强制犹太人放弃《梅瑟法律》,引进异教风俗。吃猪肉违反《肋未纪》11章中的洁净法律,是犹太人信仰身份的重要标志。

灵修:

这些兄弟的抵抗不仅是饮食习惯的坚持,更是对天主盟约的忠诚。他们的苦难是为信仰而受苦,进入殉道者的光荣。这类死于信仰迫害的人为“殉道者”(martyres fidei),是教会中“最荣耀的见证者”。

“其中有一个代表众人说:‘你想问什么?你希望从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宁死不愿违背我们祖先的法律。’”

背景:

这句话表达出集体性的决志。希腊化压迫是一种文化与信仰上的全面同化压制,但这些青年与母亲并没有动摇。他们公开作证,准备为信仰而死。

灵修:

他们展现了殉道精神与“良知的自由”。圣教会教导我们,人应当服从天主而非人(宗5:29)。面对不义权势的逼迫,我们也要勇于为真理作证。

“第二个在快要断气的一刹那,高声说:‘你这个穷凶极恶的人!你使我失去现世的生命,但是宇宙的君王,必要使我们这些为他的法律而殉难的人复活,获得永生。’”

背景:

这里首次出现“复活”的信仰表述。在旧约中,复活的教义尚在发展中(如达尼尔书12章),但《玛加伯下》清楚表达了末世复活的希望。

灵修:

这是对“肉身复活”(resurrectio carnis)的信仰见证——教会《信经》中肯定的核心信条之一。他们相信,即使今生肉体被摧毁,天主会在末日使其恢复,并给予永生。这是希望的最高表达。面对死亡,我们也当常怀此望德。

“这一个以后,第三个要受刑了!有人命他伸出舌头,他就爽快地伸出来,而且毅然伸开双手,慷慨地说:‘这些肢体是从上天得来的,现在为了他的法律,我不吝惜这一切,希望有一天从他那里重新获得。’”

背景:

这段充满象征:自愿交出肢体、舌头——人最重要的表达与行动器官——意味着全然献身。此子相信天主对正义者的复原与奖赏。

灵修:

这是“奉献”(oblatio)的最极致形式。他的信德令人想起圣保禄所说的“将你们的身体当作生活的、圣洁的、悦乐天主的祭品”(罗12:1)。我们每天是否也愿将自己的行动与语言奉献给主?

“国王和他的侍从都惊异这少年不怕受苦的精神。”

背景:

在古代文化中,面对酷刑不屈被视为极大的英勇。“少年”之坚强,震撼了加害者。

灵修:

这让人想到圣女小德兰的话:“英雄主义并非罕见的行为,而是对天主持续忠实的回应。”殉道者的勇气是圣神所赐的德能(参格前12:9-10)。

“第三个死了以后,他们用同样的酷刑处罚第四个。他临死时这样说:‘我们深信天主使人复活的许诺,所以让我死在人手中,是求之不得的;可是你却得不到复活而进入永生。’”

背景:

这里形成了两个“命运”的对比:为天主殉道者将获得永生;作恶压迫者却面临审判与失落。

灵修:

这是一种“末世信仰”(eschatologia)的具体表达。我们不是为今世活着,而是为永生预备自己。也是一种“敬畏天主”的表现(参德前1:14-17),使信徒能以坚定信德面对生死抉择。

小总结(神学与灵修反思)

这段《玛加伯下》的殉道叙述,是旧约中最强烈表达复活信仰的篇章之一。它向我们启示:

信德的价值高于生命本身。这些少年和他们的母亲选择以殉道完成对天主的忠诚。

肉身的复活是信德的核心盼望。他们清楚表达:天主能也必要复活他们的肉身。

自由的良知不可被压迫。他们不是被强迫服从,而是自由地作出牺牲。

信仰在家庭中传承。七兄弟与母亲同殉道,体现信仰的家庭性格,这为我们今天的基督徒家庭是一种感召。

我们也当常反省:在舒适的环境中,我们是否也能忠于信仰,甚至在日常中“默默殉道”——牺牲自我,活出福音?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后书  2:16-3:5 

“弟兄们: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和那爱我们、并开恩将永远的安慰和美好的希望、赐给我们的父天主,鼓励你们的心,并且赐给你们力量,使你们完成各种圣善的言行。”(2:16–17)

背景:

圣保禄在写给得撒洛尼人信友的这封书信中,回应他们面对迫害和末世困惑的处境。这段文字出现在他安慰并劝勉信众之后,转向劝勉与祝福的语调。得撒洛尼教会是初期教会中饱受逼迫的团体(参阅得前1:6; 2:14)。

灵修:

“主耶稣基督……父天主”:此处体现的是圣子与圣父的合一行动,显示出三位一体内的协调。这也是我们信仰的核心之一。

“永远的安慰”(παράκλησις αἰωνία)和“美好的希望”:体现出基督徒望德的两大支柱——天主的慈爱与复活的许诺。

“鼓励……赐力量”:圣神的内在感动,是信友行善(善功,opus bonum)的推动力。

灵修反思:在今日纷乱与疲惫中,我们是否将心灵的鼓励寄托在主的安慰中?我们是否让圣神引导我们完成“圣善的言行”(opera sancta)?

“此外,弟兄们!请为我们祈祷,好使主的圣道也像在你们那里一样,顺利展开,并得到光荣,”(3:1)

背景:

保禄虽然是宗徒,但他请求普通信友为他祈祷,显出早期教会中祈祷的互助性与传道共工的合一性。

灵修意义:

“圣道”(λόγος τοῦ Κυρίου):即指福音本身,这是一种具有效力的言语(如依撒意亚书55:11),能在信友心中结出果实。

“顺利展开”:在希腊文中是“迅速前行”的意思(τρέχῃ),代表着天主圣言的传播动力。

“得到光荣”:不是人的光荣,而是天主在福音成果中的自我显扬(gloria Dei)

灵修反思:我们是否为传道者祈祷?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祈祷能成为福传的助力?今天教会依然呼吁信友为福传工作、圣召、主教与司铎献上祈祷。

“也使我们脱离那些邪恶的人,因为不是人人都有信德。”(3:2)

背景:

早期教会的传教士常遭遇敌意,包括犹太会堂反对者、异教徒、罗马当局等,因此保禄祈求脱离恶人。

灵修:

“邪恶的人”:不仅指身体伤害者,更可能是误导信仰、传播异端的人。

“不是人人都有信德”:这是对福音被接受与否的现实描述,呼吁信友在福音播种中要耐心和坚忍。

灵修反思:今日我们也生活在一个信德稀薄的世界中,我们是否愿意为了信德之道而承受误解、孤独甚至迫害?

“主是信实的,他必使你们坚强,保护你们不受恶魔的侵害。”(3:3)

背景:

这是对上一句祈祷的回应。主的“信实”(πίστος)是保禄书信中的一个常见用词,强调天主对他子民不变的忠诚。

灵修:

“坚强”:这是天主通过圣神的恩宠在我们内心铸造的德能,是坚忍德(fortitudo)的恩赐。

“保护……不受恶魔侵害”:教会教义清楚指出魔鬼的真实存在(参《天主教教理》#2851),但信友受主的护佑,可以不被其胜过。

灵修反思:我们是否常常呼求主的力量抵御诱惑?是否意识到祈祷、圣事、圣言是天主护佑的手段?

“我们在主内信赖你们:你们现在正在实行我们所吩咐的,将来也必实行。”(3:4)

背景:

保禄作为宗徒,对教会的训导并非建议,而是具有权威的命令。这种“吩咐”是出于基督权柄。

灵修:

“在主内信赖”:即是在基督内的信任,这不是人间的信赖,而是一种源自圣神的信德团结。

“实行吩咐”:提醒我们,信仰不仅是思辨、情感,而是行动(fides operativa)。教会一直强调信德必须通过爱德实践表现出来(雅2:17)。

灵修反思:我们是否认真履行教会教导与属灵劝勉?我们的信仰是否落实在生活之中?

“愿主指引你们的心去爱天主,并学习基督的坚忍。”(3:5)

背景:

这句祈祷为整段落作结,回到“主”作为引导者和模范者的主题。

灵修:

“指引你们的心”:这是内在的更新与引导,圣神在我们良知中引领我们。

“爱天主”:是诫命中的首位,所有德行的根源(玛22:37)。

“学习基督的坚忍”:耶稣忍受十字架、忍受背叛、忍受试探,是信友的典范。此处保禄邀请信友分享基督的苦难与胜利。

灵修反思:我们的祈祷是否仅止于求福,还是也求爱主与持守?在困苦与疲惫中,我们是否也学习基督的坚忍?

小总结:神学与灵修整合

这段保禄书信,给了我们几个深刻的信仰要点:

福音的安慰与希望来自天主,而非世俗。真正的安慰是“永远的”,是真理的喜乐与复活的盼望。

祈祷是信友与传教者的互动纽带。我们要为教会的福传使命共同担负。

信德生活是与恶抗争的战场。天主以信实和恩宠,坚强并保护我们。

信德必须付诸实行。教义与德行不可分割,真正的信友是“信而行”的人。

基督徒的灵修顶峰是“坚忍中的爱天主”。如同基督那样,我们要在苦难中彰显信仰的深度。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20:27-38

27节:「那时候,否认复活的撒杜塞人当中,有几个人前来问耶稣说:」

历史背景:
撒杜塞人是当时犹太教的一个祭司贵族阶层,他们只承认《梅瑟五书》(即《创世纪》至《申命纪》)为正典。他们不相信死者复活、天使、灵魂存在等超自然真理,因此与法利塞人常有神学争议。

灵修:
撒杜塞人的提问并非出于信仰寻求,而是带有讽刺性与挑战性,试图通过“看似荒谬的”例子来驳斥复活的教义。我们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常以世俗逻辑来衡量信仰奥迹。

28节:「‘老师,梅瑟给我们写道:如果一个作哥哥的死了,撇下妻子而没有子嗣,他的弟弟该娶嫂子为妻,替哥哥立嗣。’」

背景说明:
这引述自《申命纪》25:5-6,是“勒未拉婚制”(levirate marriage)的规定,目的是保留兄长的家名与产业。这在以色列传统中象征家族的延续与民族的祝福。

灵修:
撒杜塞人引用圣经法条,却未能明白其真正的神学意义。他们拘泥文字,却拒绝启示的更深内涵。我们要以“信仰之眼”来看圣言,而不是挑剔字句。

29-33节(概括):

他们举出一个极端的例子:七个兄弟依次娶了同一个女人,但都没有留下子嗣,最后那妇人也死了。于是他们问:「在复活的时候,这妇人要作哪一个的妻子呢?」

历史背景:
这是当时犹太拉比辩论中的典型诘难方式,透过“设问困局”来否定某教义。在这里,他们假设复活后婚姻的继续性,显然是误解了复活的本质。

灵修:
这是对“复活”概念的物质化与世俗化理解。天国的生命不是现世的延续,而是完全在基督内的新生命。这提醒我们对天主奥迹应怀敬畏之心,而非用人的理智去局限它。

34节:「耶稣对他们说:‘今世的人也娶也嫁;’」

解释:
耶稣区分“今世”和“来世”,指出婚姻属于现世社会制度,是为了人类的生育、陪伴与辅助。

灵修:
在天国里,我们的合一不是透过婚姻制度,而是在天主内的完全共融。婚姻虽是圣事,却指向更大的终向——即与基督的婚盟(参阅:教会是基督的新娘)。

35-36节:「但是那些被认为有资格得来世、并从死人中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甚至他们也不能再死,因为他们像天使一样。他们既然是复活了的人,也就是天主的儿女了。」

解释:
耶稣宣告复活后的生命是不朽的、非物质的,人与天主完全结合,无需再藉婚姻来完成人的结合与繁衍。“像天使一样”不是说人变成天使,而是指其状态不再受死亡、性别或婚姻约束。

灵修:
这是对信友极大的安慰:天国不是模糊的灵魂漂泊状态,而是真实、光荣、不朽的生命形态。我们应怀着望德期待那“新天新地”,并在现世生活中准备自己成为“有资格得来世的人”。

37节:「至于死人复活的事,梅瑟在荆棘篇上已经说明了:他称上主是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

背景:
“荆棘篇”指的是《出谷纪》第3章中梅瑟在荆棘火焰中遇见天主的章节。天主自我启示为“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的天主”,这是祂与以色列先祖立约的证明。

灵修:
耶稣以《梅瑟五书》的内容为根据,反驳撒杜塞人的怀疑。这也提醒我们:启示真理是一贯的,即使在旧约中,复活的希望也已隐然地存在。天主与人的盟约是永恒不变的。

38节:「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在天主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活着的。」

解释:
这是耶稣整段话的高峰。天主是“活人的天主”,即祂与人建立的生命关系超越死亡,延续到永恒。

灵修:
这句话充满望德与光明:死亡不能破坏我们与天主的关系。祂的爱延续至永远,因此亡者并未消失,而是在天主前“活着”。这也是我们为亡者祈祷的信仰根基(参阅:炼灵教义)。

总结灵修反省:

这段福音教导我们:

复活是真实的希望,不是寓言或幻想,而是根植于天主启示中的救恩核心;

复活生命不同于现世生活,在天国里我们将与天主完全结合,无须再透过现世制度(如婚姻)来实现圆满;

我们是为永恒而受造的,不是为死亡。天主的盟约不会因肉身之死而终止;

信德与望德是基督徒的生命根基。我们要摆脱世俗化的眼光,以上主的应许来引导我们的选择与生活。

愿我们每日在圣体与圣言中汲取生命力量,成为“天主的儿女”,在世上活出复活的光辉,并怀着盼望等候那永远的来世喜乐。

本文标题: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