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丙年)


2025-10-17 10:32:22 作者:刘铎

1753866285817126.jpg

读经一 恭读出谷纪  17:8-13

「那时候,阿玛肋克人来到勒非丁,和以色列人作战。」

背景:阿玛肋克人是厄撒乌的后裔(创36:12,16),是游牧民族,常袭击他人以获取资源。他们成为以色列人在旷野中首位公开敌人。勒非丁是他们过旷野时的一个地方,刚经历了天主使水从磐石中流出(出17:1-7)。

灵修: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常在领受恩宠之后即遭遇试探与挑战,正如以色列人在得水后立即遭到攻击。阿玛肋克象征着属灵的敌人——魔鬼、肉身的私欲、世界的诱惑。

「梅瑟对若苏厄说:‘你给我们选拔壮丁,明天去和阿玛肋克人作战;我要手中拿着天主的棍杖,站在这山顶上。’」

背景:这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若苏厄,他是梅瑟的忠仆,后来成为以色列民的领袖(参阅若苏厄书)。梅瑟的「天主的棍杖」即是他在旷野行神迹的标志性工具(如分开红海,打磐出水)。

灵修:这里的“战斗”是教会称为「善战」(bonum certamen)的象征,正如保禄说:「我打过那美好的仗」(弟后4:7)。梅瑟在山上祈祷,若苏厄在山下征战,表现出祈祷与行动的协同,反映「默观与行动结合」的生活方式(如本笃灵修传统中的ora et labora——祈祷与工作)。

「若苏厄就照梅瑟所吩咐的做了:前去和阿玛肋克人作战。」

背景:若苏厄的服从和忠诚预示他未来成为信仰的好领袖,也预示基督带领信众走向得胜。

灵修:服从天主的代理人(在此是梅瑟),是得胜的开始。天主常透过祂的仆人来传递旨意。服从也是「圣德之母」,在灵修生活中至关重要。

「梅瑟、亚郎和胡尔便登上那山顶。」

背景:亚郎是梅瑟的哥哥,是司祭职的原型。胡尔是支派的长老,传说是玛利亚的丈夫加肋布之子。三人一同登山象征团体祈祷和属灵领导。

灵修:梅瑟登山象征祈祷者的提升,仰望天主;山顶是靠近天主之处,象征灵魂的高度。亚郎与胡尔协助梅瑟,预示团体内的合一与互助,是教会共融(communio)的生动表达。

「梅瑟举手的时候,以色列人就打胜仗;垂下手的时候,阿玛肋克人就打胜仗。」

象征:「举手」是古代祈祷的姿势(参见《咏篇》141:2),象征祈祷上升于天。在神学上,这也可被理解为默观祈祷的高峰。

灵修:祈祷是属灵战斗的关键。教会传统称祈祷为“灵魂的呼吸”。当我们祈祷,天主的恩宠临现;若我们停止祈祷,就会败于诱惑。

「最后梅瑟的手举得疲乏了。他们就搬来一块石头,放在他身后,他就坐在上面,亚郎和胡尔一边一个托着他的手:这样梅瑟的手就举着不动,直到日落的时候。」

象征:

「石头」预示基督,正如《格前》10:4所说:「那磐石就是基督」。

「亚郎与胡尔托着梅瑟的手」象征教会团体支持牧者的祈祷与服务,特别体现信友对神职人员的支援。

灵修:即使圣人也会疲乏,这正显示教会是一个互助团体。这段经文体现出教会四大支柱之一——「共融」(communio),互为肢体、彼此支援。

「于是若苏厄用利剑打败了阿玛肋克王和他的军队。」

象征:若苏厄名字意即「天主拯救」,希伯来文是「耶穌亚」,正是耶稣的希伯来名。他用剑得胜,预示基督用十字架的“剑”——爱的牺牲——击败邪恶。

灵修:我们靠祈祷与信德得胜,而非依仗武力。利剑也象征「天主的圣言」(希4:12),是我们属灵战斗的武器(参阅弗6:17)。

小结与反省

这段出谷纪的记述,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深具属灵象征的典范教导。

梅瑟举手祈祷显示出祈祷的力量,特别是在属灵争战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若苏厄的服从与英勇,教导我们信赖天主并积极行动,在生活中勇敢地面对诱惑和困难。

亚郎与胡尔的扶持提醒我们,教会是一个彼此支撑的共融团体。

石头的稳固、举手的坚持、团队的合力,预示基督与教会内的协同合作。

正如《加尔默罗灵修》强调的:默观不是逃避世界,而是在爱中为世界战斗。我们每一次祈祷,都是在旷野中举手与梅瑟同行,与若苏厄并肩,参与这场「信德的善战」。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弟茂德后书  3:14-4:2

「亲爱的:你要坚持你所学和所信的,你知道你是跟谁学来的。」

历史:这是圣保禄在生命晚期写给他属灵子弟弟茂德的牧函。弟茂德自幼接受犹太教的圣经教育,又在圣保禄指导下信主(参见弟后1:5)。

灵修:强调「忠诚守传」(fides tradita)的重要性。信仰不是凭感觉或流行而改变的,而是从宗徒传下来的圣传(Traditio Apostolica)中领受,并坚守不变的真理。

牧灵:提醒信友:在时代混乱或信仰被挑战时,应坚持正统教导与信仰根基,不随波逐流。

「你从小便明白圣经,这圣经能给你智慧,使你因信基督耶稣,而得到救恩。」

历史:弟茂德的外祖母罗依和母亲尤尼刻都是虔诚的犹太妇女,自小教导他圣经(旧约)(参弟后1:5)。

神学:这里指出圣经的根本目的:引导人认识耶稣基督,从而得救(salus per fidem)。

灵修:圣经不仅是道德指南或宗教文献,而是「通向救恩的活泉」。信友每日阅读圣经,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得生命(若5:39-40)。

「全部圣经是受天主默感而写成的,所以为教训人、督责人、矫正过错、并为教导人成圣,都是有益的;」

教义:这句是天主教「圣经灵感论」的核心依据之一。教会教导圣经作者在天主圣神的默感(inspiratio divina)下书写真理(参《天主的启示》宪章 Dei Verbum, 第11节)。

四重功能:

教训人(doctrina):传授信仰真理;

督责人(redargutio):指出错误行为或思想;

矫正过错(correctio):帮助悔改归正;

教导人成圣(institutio in iustitia):引导人行义,成为圣人。

灵修:圣经是一位灵修导师,通过默观圣言,我们被净化、教化与提升,走向圣德之路(via sanctitatis)。

「它使天主的人得到充分的准备,适于做各种善事。」

神学:「天主的人」特指在天主计划中献身的人,如神父、修士、信友;这也是《若望三书》中对教会领导者的称呼。

牧灵反省:圣经不仅教义正统,也具有实践维度。阅读圣经要落实于生活的行动中,即“善事”(opera bona),回应雅各伯书所说的“信德若没有行为是死的”(雅2:26)。

灵修:透过圣言,信友得以在「信、望、爱」三德中成长,并具备属灵辨别与事奉的能力(参弗6:17)。

「我在天主面前,并在那要审判生死者的基督耶稣面前,指着他的显现和他的国恳求你:」

神学:

「审判生死者的基督」 是信经中的一部分(《宗徒信经》:“他要来审判生者死者”)。

「显现」(Epiphaneia):指主的再来,是基督徒等待的末世希望。

「他的国」(regnum eius):指天国的实现,强调耶稣是王(基督君王)。

灵修:提醒我们传扬真道并非轻松任务,而是带着对末世的敬畏和责任,常在主的审判面前生活,守护信仰使命。

「要宣讲真道,不论时机是否适合,都要宣讲;要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样的教训,来指正人,责备人,劝勉人。」

牧灵:

「宣讲真道」(praedica verbum)是神职人员的首要使命(参《教会职务与生活》法典c.762)。

「不论时机是否适合」(opportune et importune):意即即使外界环境不支持,也要坚持传福音。

「百般的忍耐」:牧者需要耐心、宽容、理解人心的软弱。

灵修:

宣讲不只是神父的责任,也是每位受洗者的使徒使命(missio)。

劝勉人、指正人,需本着爱德(caritas in veritate)和谦逊,不是批判,而是医治。

小结与默想

这段经文浓缩了天主教对圣经与传道使命的核心理解:

圣经是受天主启示的言语,不只是历史记载,而是活的圣言(Verbum Dei vivum),能教导、光照、塑造信徒。

圣经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人认识耶稣基督,并借信仰获得救恩。

 圣经装备我们成为“天主的人”,具备辨别与行善的能力,为福传做准备。

传道的责任迫切,不可推诿,哪怕环境不利,也要持守信德,并以耐心与爱心劝勉弟兄姊妹。

灵修建议:每日阅读并默想圣经,并非只是神职人员的责任,而是每一位信友生命更新的泉源。我们若每日亲近圣言,就会成为「合乎主用的器皿」,在世上作光作盐。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8:1-8

「那时候,耶稣对门徒们讲了一个比喻,论到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

背景:这段比喻出现在耶稣走向耶路撒冷受难的途中,是在教导门徒有关祈祷和末世的恒忍(参17:20-37)。

教义:

「时常祈祷」(orationem assiduam)是教会灵修传统中的一大支柱,圣保禄也教导说「应当不断祈祷」(得前5:17)。

「不要灰心」暗示祈祷的操练中常会遭遇迟疑、困惑或疲乏,是信德与恒心的试炼。

灵修:这句开场就设定了比喻的主旨:耶稣不是在传授祈祷技巧,而是在劝勉持续、信赖、不放弃的祈祷生活。

「他说:‘某城中有一个法官,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人。’」

文化背景:

法官在以色列社会中原应当是公正无私的(参申16:18-20),但耶稣却刻画这人「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人」,意思是这个人无道德底线,也不受任何良知或律法约束。

灵修:耶稣用极端例子对比天主与世人之间的差异,预备听众更深体认天主的慈悲远胜于世上的不义权势。

「那城里有一个寡妇,常去见他说:‘求你制裁我的对头,给我伸冤吧!’」

社会背景:

在古犹太社会中,寡妇是社会最弱势的一群,没有丈夫为她出面,通常也没有社会保障。

《旧约》屡次提到天主特别眷顾寡妇与孤儿(参出22:22;德35:17),因为他们无依无靠。

神学:

寡妇象征天主选民的境遇:受压迫、祈求正义、表面上无人伸张。

在灵修传统中,寡妇也代表灵魂面对沉默时的祈祷者,一如《圣咏》130篇:“上主,求你俯听我的呼号”。

「法官多次不肯:后来想道:‘我虽然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人,’」

对比结构:耶稣让听众明白,这个法官的让步不是出于公义或怜悯,而是出于自保和厌烦。

灵修:即使是一个无道德基础的人,也因寡妇的坚持而让步。更何况是满有慈悲的天主,岂会不回应他子民的祈祷?

「‘只是因为这个寡妇常来麻烦我,我要给她伸冤,免得她不断地来纠缠我。’」

希腊文原意:「纠缠我」(ὑπωπιάζῃ)原意是「打我的脸」,有种烦不胜烦的感觉。

灵修:

寡妇没有权势,但她拥有坚韧不拔的祈祷力量。

这是天主教灵修中「坚持不懈的祈祷」(perseverantia in oratione)之榜样,像圣女莫尼加多年为奥思定悔改祈祷。

「于是主耶稣说:‘你们听听这个不义的法官说了什么话!’」

比喻焦点转变:耶稣开始揭示比喻的中心思想 —— 若一个恶人尚且被动回应,那公义的天主必定积极响应。

教义意义:此处比喻采用的是“从小到大”的论证方式:从更低的不义法官,升至最高的天主(参路11:13)。

「天主听到他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唤,能不给他们伸冤吗?」

「所召选的人」:指天主在旧约与新约中召选的子民,特别是教会中的忠信者(electi Dei)。

「日夜呼唤」:意味着持续不断的祈祷,是对天主慈爱的坚定信赖。

神学:这是对信友祈祷生活的鼓舞。即使在黑暗与沉默中,天主必然垂听,不会置之不理(参咏121:4)。

「他会延迟援助他们吗?」

语言强调:希腊文中耶稣所用的句式暗含否定强调:“不会!”

灵修:

天主的“迟延”不等于“漠视”,而是出于救恩计划中的耐心与时机(参伯后3:9)。

天主在适时援助我们,而且比我们所求更完全更及时。

「我告诉你们:他一定尽快地为他们伸冤,但是人子来临的时候,能在世上找到这种信德吗?」

末世性言语:

「人子来临」是指末日审判或基督再临(adventus Domini)。

信德(fides)成为此比喻的中心考验:不是天主是否回应,而是我们是否坚持相信祂。

灵修:

祈祷的最大考验就是「在等待中仍信靠」,即「信德的忠贞」。

教会传统中提到这是一种「纯净的信德」(fides purificata),如同黑夜中仍燃烧的灯。

小结与默想建议核心教义

祈祷应持续不断,无论外在回应迟或不迟,信德不应动摇。

天主并非像那不义的法官,而是满有怜悯的父,祂愿意迅速施予援助。

信德不是一次性的回应,而是在延迟中仍然忠诚的持续行动。

灵修建议

将这比喻作为个人祈祷生活的反省:

我的祈祷是否只在顺境中热切?

遇到“沉默的天主”时,我是否仍怀抱希望?

效法那位寡妇的「信德的坚持」,并相信:即使天主暂时沉默,祂的心却始终倾向于子民。

神父牧灵应用

可将本段福音与圣母玛利亚“加纳婚宴”中的祈求作比较(若2:1–11),她的信德也不因耶稣说「我的时辰还没到」而退缩。

呼吁信友建立家庭祈祷祭坛,每日恒常祈祷,坚固信德,等待人子的来临。


本文标题: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