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与爱合一的旅程——圣十字若望墓地朝圣感悟
2025-10-17 10:11:14 作者:罗晓平神父
在阿维拉的最后一天9月25日,我们决定去与大德兰的改革有密切关系,大德兰的良朋益友,圣十字若望的墓地朝圣。他安葬在塞哥维亚(segovia)古城,从阿维拉坐大巴车,车程大约两个小时。
我们到达时,已经过了正午,圣堂工作人员开始午餐及午休,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下午四点才对外开放。我们三位只好先去附近的塞哥维亚古城中心参观那里巍峨雄伟的主教座堂,直到下午四点,再返回安葬圣十字若望的圣堂,在圣堂里面两个小时的时间总觉得太短。到这里朝圣,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场深入这位“黑暗之夜”圣人灵修世界的内在朝圣。塞哥维亚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静静地守护着这位圣人的遗骸,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他那充满炽热爱火与深刻属灵智慧的气息。
在这篇朝圣随笔中,我想给读者介绍这位神秘学家的生平、著作、思想,以及他与大德兰(St. Teresa of Ávila)之间那段神圣的友谊,并反思他的教诲对现代人追求圣德的深刻启发。
一、在贫瘠中诞生的火焰:圣十字若望简介
圣十字若望,1542年出生在西班牙丰蒂韦罗斯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亲原是富有的丝绸商人的亲戚,但因与一位身份卑微的孤女结婚而被家族抛弃,被迫以织布为生。在若望年幼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着几个孩子,生活极其艰难。年少的若望曾在一家医院工作,照顾患有不治之症和精神失常的病人,这段经历让他过早地体悟到人间的苦难。
尽管生活贫困,若望却在耶稣会开办的学校接受了良好的人文教育。1563年,他加入了加尔默罗会,取名若望·玛弟亚。然而,当时修会生活的松散让他感到失望,他渴望一种更有默观深度,生活更简朴的生活,甚至一度考虑加入更为严格的加尔都西会。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567年,他与比他年长27岁的大德兰相遇。大德兰当时正在积极推动加尔默罗会的改革,旨在恢复修会创立之初的严格规矩和默观精神。她在若望身上看到了实现男修会改革的希望。在她的感召下,若望放弃了加入加尔都西会的念头,全身心投入到这场后来被称为“赤足加尔默罗会”的改革运动中。
这场改革充满了艰辛与阻挠。由于坚持改革,若望遭到了来自“穿鞋”加尔默罗会(未改革派)的强烈反对和迫害。1577年12月,他被同会的弟兄绑架,并被囚禁在托莱多的一间修道院里。他被关在一个狭小、黑暗、几乎没有光线的牢房里,每周还要遭受鞭笞。正是在这九个月的“黑暗之夜”中,若望在极度的痛苦和孤独中,体验到了与天主最深刻的结合,并创作出了他最著名的诗歌,包括《心灵的歌》和《灵魂的黑夜》的部分篇章。
1578年8月,若望奇迹般地逃出了监狱。之后的岁月里,他继续致力于改革事业,并担任了多个领导职务。他于1591年12月14日在乌韦达安逝,年仅49岁。1726年,他被教宗本笃十三世册封为圣人,并于1926年被教宗庇护十一世宣布为教会圣师。
二、奥秘神学的巅峰:主要灵修学著作
圣十字若望的灵修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四部主要著作中,这些著作通常是对他自己创作的诗歌的详细诠释。他的诗歌被认为是西班牙文学的瑰宝,而他的神学著作则为后人攀登属灵高峰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一)《攀登加尔默罗山》(Ascent of Mount Carmel)
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灵魂如何通过“主动的黑夜”, 即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主的恩宠,来净化感官和心神,从而准备自己与天主结合。若望用攀登山峰的比喻,来描绘这个充满挑战的灵修旅程。他强调,为了达到与天主的合一,灵魂必须“空虚自己”,即弃绝一切对受造物的依恋。这本书为那些渴望在灵修生活中取得进步的人,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指导。
(二)《灵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
《灵魂的黑夜》可以看作是《攀登加尔默罗山》的延续,它重点论述了“被动的黑夜”。在这个阶段,天主亲自介入,以一种更深刻、更痛苦的方式来净化灵魂。灵魂会感到被天主抛弃,陷入极度的属灵黑暗和枯燥中。然而,若望指出,这正是天主之爱在灵魂深处工作的表现,目的是为了彻底清除灵魂与天主结合的最后障碍。“灵魂的黑夜”这一概念,已成为描述属灵危机和信仰考验的经典术语。
(三)《心灵的歌》(Spiritual Canticle)
这部作品被许多人认为是若望最美丽、最抒情的著作。它以新郎(基督)和新娘(灵魂)之间爱情对话的形式,描绘了灵魂寻找、追求并最终与天主结合的整个过程。全诗分为三个阶段:寻找爱人、订婚和完婚。若望在诠释中,详细描述了灵魂在不同阶段的体验和状态,充满了浓厚的婚恋奥秘主义色彩。这部著作深刻地揭示了天主对人灵的爱,以及人灵在爱的驱使下对天主的热切渴望。
(四)《爱的火焰》(Living Flame of Love)
这是若望最后一部主要著作,描述的是已经达到与天主完美结合的灵魂的状态。在这个被称为“属灵婚姻”的阶段,圣神如同活生生的火焰,在灵魂的中心燃烧,使灵魂在爱中被转化,并参与到天主三位的生命中。这部著作所描绘的境界是奥秘神学的顶峰,充满了喜悦、光明和深刻的平安。
三、“空”与“夜”:圣十字若望灵修思想的特色
圣十字若望的灵修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无疑是他对“空”(Nada)和“夜”(Noche)的深刻阐述。这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弃绝,而是一条通往与天主完全合一的积极路径。
若望著名的“攀登加尔默罗山”图示中,清晰地写着他的核心思想:“为要获得一切,不愿拥有任何事物。为要成为一切,不愿成为任何事物。”这便是“空”的精髓。他认为,人对受造物的任何依恋,无论多么微小,都会成为与天主结合的障碍。这种依恋会占据我们心灵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本应完全属于天主。因此,灵魂必须主动地“空虚”自己,在理智、记忆和意志上,摆脱对一切受造物的执着,包括那些看似美好的属灵慰藉。这种“空”,是为了给无限的天主腾出空间,让祂来充满我们。
而“夜”则是实现这种“空”的过程和状态。若望将整个净化过程比作“黑夜”。他区分了两种“黑夜”:感官的黑夜和心神的黑夜。每一种黑夜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个阶段。
感官的黑夜:在这个阶段,灵魂努力戒除感官上的享乐和依恋。这是灵修生活的起点,需要个人的意志和努力。
心神的黑夜: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净化。灵魂不仅要弃绝感官的依恋,还要摆脱理智上的概念、记忆中的形象和意志上的偏好。
主动的黑夜:指灵魂借着天主的恩宠,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弃绝和净化。
被动的黑夜:当天主亲自介入,以一种灵魂无法控制的方式来净化它时,便进入了被动的黑夜。这是一个充满痛苦和考验的时期,灵魂感到枯燥、无助,仿佛被天主遗弃。但若望强调,这正是天主以其“黑暗之光”照耀灵魂、预备它进入更高境界的标志。
“空”与“夜”的思想,构成了若望灵修学的核心。他毫不妥协地指出,通往与天主结合的道路是一条窄路,需要彻底的自我舍弃。然而,这条路的终点,是无法言喻的爱与光明。
四、照亮彼此的火焰:与大德兰的神圣友谊
圣十字若望的成圣之路,与他和大德兰之间那段深刻而神圣的友谊密不可分。他们的相遇,不仅是加尔默罗会改革运动的关键,更是两位圣人灵修生命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典范。
当他们初次见面时,大德兰已经52岁,是改革事业的领导者;而若望年仅25岁,是一位刚刚晋铎、对修会现状感到迷茫的年轻会士。大德兰以其属灵的洞察力,立刻认出这位身材矮小(她曾亲切地称他为“半个会士”)的年轻人,是天主派来协助她改革男修会的理想人选。她说服若望留下来,共同为恢复加尔默罗会的原始精神而奋斗。
他们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对天主炽热的爱之上。他们相互尊重,彼此学习。若望成为了大德兰及其修女们的听告解司铎和神师,而大德兰则在实践和领导方面给予若望指导和支持。他们在信件和会晤中,分享彼此的奥秘经验,探讨灵修道路上的困惑。大德兰曾这样描述他们的友谊:“两个灵魂能够如此相互理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也从不感到厌倦。”
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共同面对了巨大的阻力和迫害。当若望被囚禁在托莱多的黑暗牢狱中时,大德兰为他的获释四处奔走,不断祈祷。若望的苦难,也加深了大德兰对十字架奥秘的理解。他们的友谊,是在共同背负十字架的过程中得到升华的。
这段神圣的友谊,对若望的成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德兰的信任和鼓励,坚定了他投身改革的决心。她丰富的灵修经验和对人灵的深刻洞察,为若望的神学思考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可以说,没有大德兰,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圣十字若望。他们的关系完美地诠释了,在追求圣德的道路上,一位属灵益友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五、圣善友谊:修道成圣的阶梯
圣十字若望与大德兰的友谊,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修道生活中,圣善友谊对个人成圣的普遍重要性。修道生活虽然强调独处和静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隔绝一切人际关系。相反,在团体中建立以基督为中心的友谊,是灵修成长的重要助力。
亚里士多德将友谊分为三种:基于快乐、基于利益和基于德性。圣善友谊属于最高层次的“德性的友谊”,即朋友之间因着对方的美好品德而相互吸引,并共同追求更高的善。在基督信仰的框架下,这个“更高的善”就是天主自己。
在修道团体中,圣善的友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助益:
相互鼓励与扶持:在漫长而艰辛的灵修道路上,人难免会遇到软弱、枯燥和诱惑。一位真诚的朋友,能够在你失意时给予鼓励,在你迷茫时提供建议,在你跌倒时伸出援手。
属灵经验的交流:通过与朋友分享祈祷中的体验和感悟,可以帮助彼此更好地分辨天主的旨意,加深对信仰奥迹的理解。
在爱中成长: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它要求我们走出自我中心,去关心和服侍他人。这种在具体人际关系中学习去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灵修操练,帮助我们更肖似那位为朋友舍命的基督。
谦逊与真诚的实践:在朋友面前,我们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的软弱和过错。这种坦诚相待的关系,是培养谦逊美德的沃土。
正如圣多玛斯·阿奎那所言,真正的友谊是帮助彼此在德性上成长。在修道生活中,这种成长最终指向的是与天主的结合。因此,圣善的友谊,就如同一架梯子,帮助修道者在迈向天主的旅程中,走得更稳、更快。
六、“黑暗之夜”的回响:对现代人的启发
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精神世界却日益迷茫的今天,圣十字若望的灵修思想,特别是他关于“黑暗之夜”和“弃绝”的教导,对现代人追求内在平安和生命意义,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一)在消费主义时代重拾“弃绝”的智慧
现代社会鼓励我们不断地追求和拥有——更多的物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感官刺激。然而,这种无休止的追求,往往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更深的空虚和焦虑。圣十字若望的“弃绝”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剂解药。他教导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自由。当我们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缚时,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安。对现代人而言,实践“弃绝”并非要放弃一切,而是要有意识地简化生活,分辨哪些是真正的需要,哪些是无益的欲望。它可以是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拒绝消费主义的诱惑,或者是在人际关系中,学习放下控制和占有。这种内在的自由,是通往深度喜乐的必经之路。
(二) 理解并穿越人生的“黑暗之夜”
“灵魂的黑夜”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和灵性词汇,用来描述人生中那些充满痛苦、迷茫和意义丧失的阶段。无论是遭遇事业失败、亲人离世,还是陷入信仰危机,许多现代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自己的“黑暗之夜”。圣十字若望的教导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黑暗的经历,虽然痛苦,但并非毫无意义。它们可能是一个深刻转化的契机,是一个“旧我”死去、“新我”诞生的过程。他提醒我们,在黑暗中,不要绝望,也不要试图用人为的方式强行摆脱,而是要学习忍耐和信靠,相信在这片黑暗的背后,有更深邃的光明和爱在等待着我们。这种视角,对于正在经历心理创伤或存在危机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三)在爱中找到最终的意义
圣十字若望所有的教导,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与爱的泉源——天主——结合。在一个越来越强调自我实现的时代,他提醒我们,人生的最终意义不在于“成为什么”,而在于“去爱”。他的神学是一种“爱的科学”,他认为,爱是净化灵魂的火焰,也是灵魂最终的归宿。这对现代人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爱,生命终将是空虚的。他的名言“在人生的黄昏,我们将只按爱来受审判”,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结语:从塞哥维亚带走的火焰
为了赶回阿维拉的大巴车,我们几乎小跑到达了返程汽车站,两位打先锋的年轻神父,越跑越有劲,我却跟在后面,气喘吁吁。离开塞哥维亚,圣十字若望的墓地渐渐远去,但这次朝圣所点燃的火焰,却在心中愈发炽热。他的一生,是对“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这句福音的完美诠释。他的著作,为后世无数在灵修道路上摸索的灵魂,提供了宝贵的地图和指南。
圣十字若望的灵修精华,就是去学习如何在人生的“黑暗之夜”中保持信德,如何通过“空虚自己”来迎接天主的充满,如何在与大德兰那样的神圣友谊中获得力量,以及如何将这一切最终导向爱的火焰。他的教诲告诉我们,通往天主的道路,必然要经过十字架的窄门,但这条路的尽头,是与爱本身的结合,是无法言喻的喜乐与光明。
这束来自十六世纪西班牙的奥秘之光,依然能够照亮今天每一个渴望真理、寻求永恒的现代心灵!
2025年10月15日大德兰纪念日于罗马西笃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