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丙年)


2025-10-09 11:39:25 作者:刘铎

1753866285817126.jpg

读经一 恭读列王纪下 5:14-17

这段经文来自《列王纪下》5:14-17,讲述敘利亚军长纳阿曼因信服天主的话语,在约旦河中洗净大麻风后,归依上主的过程。这是旧约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归化与治愈故事,预示新约的洗礼圣事,也突显了信德与感恩的关系。

【列王纪下5:14】

「那时候,纳阿曼到约旦河边去,按照天主的人的话,在河里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复原了,如同小孩子的一样,完全洁净了。」

背景:

纳阿曼是阿兰(即古叙利亚)的军队总司令,是一位权贵,患上大麻风(象征不洁与诅咒)。先知厄里叟(以色列的天主之人)命他去约旦河洗七次。

纳阿曼原本愤怒,因为他期望是“戏剧性的治愈”而不是这么简单的动作(5:11-12),但最后因仆人的劝说而服从。

教义与象征:

“七次浸水” 预示新约的洗礼圣事(参《天主教教理》§1214-1228),水洗不只带来身体洁净,更预示灵魂的治愈与重生。

洗净大麻风象征罪得赦免,如“肌肉复原,如同小孩子的一样”,预示洗礼后人成为“新造的人”(格后5:17)。

灵修:

信德需要放下自我与理智的骄傲,服从天主的话,即使看似简单。

我们在祈祷或领圣事时,是否带着童稚般的信赖,愿意接受主以祂的方式医治我们?

【列王纪下5:15】

「于是纳阿曼带着全体随员,回到天主的人那里,站在他面前说:‘现在我确实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现在,请收下你仆人的礼物吧!’」

背景:

纳阿曼的回归是外邦人公开归信上主的一刻,他不再只是被治愈的病人,而是信仰的见证者。

他向厄里叟表达敬意,愿以礼物回报恩典。

教义:

这是一次归化(conversion),从信仰异教转向承认唯一真天主的过程。

“只在以色列有天主”:承认上主是宇宙的独一真神,这一告白与天主教的信经相通。

灵修:

许多时候,外邦人(非信徒)比本国子民更能认出天主的奇迹(路4:27),我们是否珍惜我们领受的信仰?

对天主的感恩不仅限于情绪,更体现于行动上的奉献与归属。

【列王纪下5:16】

「厄里叟回答说:‘我指着我所服侍的永生上主起誓:我决不接受。’纳阿曼再三催促他接受,厄里叟只是拒绝。」

背景:

厄里叟拒绝收礼,是为了表明治愈不是靠他,而是上主的作为,他只是天主的工具。

教义:

先知不谋私利,预示司铎的服务不为图利,而是无偿地传达恩宠(参玛窦10:8:“你们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分施”)。

表现出信仰的纯粹性与无私性,避免属灵权威变成交易。

灵修反思:

我们在服务中是否也秉持纯粹的动机?是否愿意为天主做事而不图人的回报?

教会的神职人员、传道者、堂区义工,都应当以厄里叟为榜样,作忠信的仆人。

【列王纪下5:17】

「纳阿曼就说:‘你既然不接受,至少请让你的仆人装上两只骡子所能驮的土回家,因为你的仆人从今以后不再向别的神明献祭,只向上主奉献全燔祭和牺牲。’」

背景:

纳阿曼请求带走以色列的土,依据古代观念——神明“属于特定地土”,在那个土地上献祭才有效。

他虽尚未理解天主的普世性,但愿意只向上主献祭,显示他真实的信仰转变。

教义意义:

纳阿曼的心愿,预示外邦人的归化,也是旧约时代预言天主普世救恩的一个象征(参依56:6-7)。

今日我们不再需要“地 土”,因为圣殿就是耶稣自己(若2:21),而我们借圣体圣事直接与祂相遇。

灵修反思:

我们是否愿意如纳阿曼一样,从心灵到行为都归向主?

在我们的“本地文化”中,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里具体地只向天主“奉献全燔祭”?

小结与默想:

这段经文不仅讲述一个病人肉体的康复,更是一个灵魂的更新与归化:

核心要点:

信德的服从:纳阿曼的治愈来自他放下自我、听从天主的命令。

恩典的白白性:厄里叟拒绝礼物,强调治愈是天主的恩宠,而非人的功劳。

外邦人的归信:纳阿曼从异教徒成为上主的敬拜者,象征天主救恩普及万民。

感恩与奉献:真实的感恩推动人改变生活方式,忠实于真天主。

灵修邀请:

你是否也愿意在祈祷中说:“主,我确实知道,全世界只有你是真天主”?

你是否愿意在感恩中,把自己的“全燔祭”——整个人、整颗心献给天主?

愿我们在主内治愈、更新,如纳阿曼一般,以信德回应恩宠,在感恩中归向上主!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弟茂德后书 2:8-13

这段选自《弟茂德后书》2:8-13,是圣保禄宗徒写给他的属灵儿子——年青主教弟茂德的一段话。它充满信仰的坚韧与劝勉,是天主教传统中关于苦难中的信德、与基督结合、忠信到底的救恩保证的核心经文之一。

【弟后2:8】

「亲爱的:你要牢记:根据我所传的福音,达味的后裔耶稣基督从死者中复活了。」

历史背景:

“达味的后裔”强调耶稣是默西亚(救世主),应验了旧约预言(参依11:1,耶23:5)。

“从死者中复活”: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奥迹,也是《格前》15章中所强调的信仰中心。

教义意义:

这句是初期教会传讲的核心福音信息:耶稣是默西亚,并从死者中复活,胜过罪与死亡。

灵修反思:

我们是否“牢记”基督的复活?这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已,而是我们每日信仰生活的核心动力。

【弟后2:9】

「我为了这福音才受了苦,甚至带着锁链,如同犯人一样;但是天主的道,决不会被束缚,」

背景解析:

保禄此时正在第二次被囚于罗马(约主后67年),面对殉道的威胁。

他虽被囚,但他深信福音的力量超越物质界的限制。

教义意义:

“天主的道不会被束缚”:即使使徒被捕、教会遭逼迫,天主的言语和救恩永不止息(参《依55:11》)。

表现出教会在历史中面对苦难时依然不灭的特质——“在迫害中成长”。

灵修反思:

我们在传福音时是否因环境、苦难、别人的反对而灰心?是否忘记了天主的道是永远自由、活泼、具有能力的?

【弟后2:10】

「因此我为选民忍受一切,使他们也获得那在基督耶稣内的救恩和永远的光荣。」

教义意义:

“选民”在此可指初期教会中的信徒,也预示天主普世救恩的对象。

保禄的“补赎性苦难”思想显现出来——为他人得救而甘愿受苦(参《哥1:24》:“为祂的身体——教会,我在肉身上补充基督受难的不足”)。

灵修反思:

我们是否愿意将自己的苦难联合于基督的十字架上,为他人的得救而奉献?

在家庭、牧灵、修会生活中,有时我们的忍耐本身就是爱的见证。

【弟后2:11-13】

「以下的话是确实的:
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生;
如果我们坚忍到底,也必与他一同作王;
如果我们不承认他,他也不会承认我们;
如果我们不忠信,他仍然是信实的,因为他不能否定自己。」

这段是教会传统认为的一段早期信仰宣言或圣咏(hymn),极可能在礼仪中诵唱,具有简洁而深刻的对句结构。

教义意义与灵修逐句解析:

①「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生」

与基督同死:象征洗礼时,我们与基督一同埋葬旧我(参罗6:3-5)。

与他同生:预示新生命的开始,以及日后身体的复活。

灵修应用:

我们每次为真理、为爱舍弃自我,都在与基督同死,也预尝与祂的复活同荣。

②「如果我们坚忍到底,也必与他一同作王」

坚忍(hypomonē)是新约中的核心德行,是信德在试探中的坚持。

“作王”指的是将来与基督在天国中同享光荣(默后22:5),也预示义人统治罪与死亡。

灵修应用:

在今世为义而受苦、持守信仰,就是在为将来天上的“冠冕”做准备。

③「如果我们不承认他,他也不会承认我们」

直接呼应耶稣在《玛窦福音》10:33中的话:“谁在世人面前不认我,我也要在我父面前不认他。”

警告信仰的弃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失去救恩。

灵修应用:

在今日的世俗社会,我们是否勇敢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在言语与行为上见证基督?

④「如果我们不忠信,他仍然是信实的,因为他不能否定自己」

强调天主的信实是绝对的本质:即使人类软弱、变心,祂仍然守约(参《罗3:3-4》)。

是信德的保障:我们的不忠不会使天主不再信实,祂永不反悔祂的召叫与恩宠。

灵修应用:

当我们跌倒时,不要失望;回头看,天主始终忠信地等我们。祂的慈悲是我们重新站起的希望根源。

总结默想:

这段经文是一首信仰的“战歌”,是一位即将殉道的宗徒,向年青主教发出的鼓励:

核心亮点:

耶稣的复活是福音的中心:我们要时时牢记,祂是活着的主。

传福音必须准备吃苦:但天主的道永不受捆绑。

我们的苦难可以为他人得救而奉献:基督的身体——教会,是一个连结于爱的奥体。

基督徒生活就是“与基督共死共生”:不认祂,便失去祂;承认祂,就与祂共荣。

天主信实到底,即使我们软弱:这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愿我们怀着不动摇的信德与坚忍,与主一同共苦、共死、共生,并将来与祂一同为王!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7:11-19

11节:「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的时候,经过撒玛黎雅和加里肋亚的边界,」

背景注解:
耶稣朝圣的最终目标是耶路撒冷——他要在那里完成逾越奥迹(即他的苦难、死亡和复活)。此处提到的“撒玛黎雅和加里肋亚的边界”,地理上暗示耶稣接近民族与宗教交界的地带。这种边界地带也象征着福音将跨越宗教和种族的界限。

灵修反思:
基督走进“边界”,象征他愿意接近被社会边缘化者,表明他普世救恩的意愿。我们是否也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触那些被忽视的人?

12节:「走进一个村庄,有十个麻风病人迎面而来,远远地站着,」

背景注解:
根据《肋未纪》13章,麻风病人因其不洁必须与社会隔离,只能远远呼喊。他们是宗教与社会双重的“弃民”。

灵修反思:
这十个病人象征所有在灵性上、社会上或身体上“被隔绝”的人。而他们的远远呼喊,也象征我们在罪恶与软弱中,向天主发出的哀求。

13节:「大声说:‘主耶稣,可怜我们吧!’」

背景注解:
这是一种呼求怜悯的“上主求你垂怜(Kyrieeleison)”式祈祷,表达他们认识耶稣有权柄施予怜悯。这种称呼“主”是信德的表达。

灵修反思:
“可怜我们吧!”不只是求痊愈,更是人灵对天主慈悲的呼求。我们在弥撒中也常重复这祈祷(“上主求你垂怜”),提醒我们时时需要主的恩宠。

14节:「耶稣定睛一看,对他们说:‘你们去给司祭们检查吧!’他们去的时候,便洁净了。」

背景注解:
在犹太律法中,只有司祭有权判断麻风病人是否痊愈(参阅《肋未纪》14章)。耶稣让他们“去给司祭们检查”,等于预示他们将会被判为洁净。这种“边走边痊愈”的经验,是一种信德的试探。

灵修反思:
痊愈不是立即发生,而是在信德的服从中实现。耶稣的话本身就是医治的“圣言”(Verbumsalutis)。我们在圣事中是否也相信圣言有治愈的力量?

15节:「其中一个看见自己已痊愈了,就回来大声赞美天主,」

背景注解:
在十人中,只有一人意识到痊愈的恩赐来自天主,并作出适当回应——“赞美天主”,这是一种礼仪性的行为。

灵修反思:
痊愈的人不只是身体好了,更是灵魂被打开,懂得感恩(希腊文中“感谢”与“感恩祭”同源)。是否我们也常因得恩而忘了谢恩?

16节:「并且跪伏在耶稣足前感谢他;这人是个撒玛黎雅人。」

背景注解:
撒玛黎雅人被犹太人视为异端、混种、不洁,但偏偏是这个“外邦人”认出耶稣是天主恩典的泉源,愿意屈膝敬拜。

灵修反思:
“感谢”和“跪伏”显示了深刻的信德与谦卑。这是一种“感恩祭前的姿态”,为我们进入弥撒前提供榜样。

17-18节:「耶稣便说道:‘洁净了的不是有十个人吗?那九个人在哪里?除了这个外邦人,就没有一个人回来赞美称颂天主吗?’」

背景注解:
耶稣不是因为缺少感谢而生气,而是指出犹太人(代表性地)未认识恩典的来源;而外邦人却认出了。这也呼应了路加福音对“信德普世性”的强调。

灵修反思:
我们是否把恩典视为理所当然?真正的信仰需要透过感恩来完成。感恩不仅是礼貌,而是信仰的果实。

19节:「耶稣就对那人说:‘起来回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

背景注解:
“你的信德救了你”在希腊原文中意含“完整的救恩”,不仅是身体的痊愈,也是灵魂的得救。耶稣将这信德提升为得救的关键。

灵修反思:
信德不是观念,而是行为,是转向主的行动。“回去吧!”不仅是回到家乡,更是“回归生活中的使命”,在日常中活出信德与感恩。

小结与反省

这段福音深刻揭示了几个要点:

信德的力量:真正的信德带来医治与救恩,但需要与服从相结合。

感恩的必要性:信德若没有感恩,就不完全;感恩是回应恩典的“礼仪性行为”。

普世救恩:撒玛黎雅人代表“外邦人”,也代表所有愿意认出天主恩典的人;救恩不是族群专属,而是向所有人开放。

主耶稣是天主的临在与医治:这段经文也预示着教会的圣事(特别是告解圣事和感恩圣事)——从罪恶的污秽中得洁净,并以感恩回应

愿我们也能成为那位“回来赞美主”的人,在每日生活中常以信德与感恩活出福音。阿们。

本文标题: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