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丙年)
2025-10-02 13:25:05 作者:刘铎
读经一 恭读哈巴谷先知书 1:2-3; 2:2-4
【哈巴谷 1:2-3】先知的哀诉
1:2「上主,我向你求救,你不垂听,要到何时呢?」
历史背景:
哈巴谷生活在约公元前610年左右,犹大王国社会腐败、暴力丛生,面临加色丁(巴比伦)帝国威胁。先知在祈祷中质问天主为何对祸害与不义沉默。这种语言反映了先知的真实人性和心灵挣扎。
教义与灵修意义:
这是一种“抱怨的祈祷”(complaint prayer),在圣咏中亦常见(如咏13)。它显示了信仰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困境中坚持与天主对话。祈祷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把苦楚带到天主面前。
1:2b「我呼求你消除强暴,你也不来救助。」
灵修解释:
天主似乎沉默,但先知仍坚持呼喊,这是一种“望德的祈祷”(prayer of hope)。信仰并非意味着总能立即理解天主的作为,但信德要求我们相信天主最终必行正义。
教会教导:
《天主教教理》第2734条指出,祈祷中最大的挣扎往往是对“天主是否垂听”的信心挣扎。哈巴谷在这种黑暗中,成为所有苦难中信徒的代表。
1:3「为什么你使我看见邪恶,人受压迫,而你竟坐视不管呢?在我面前尽是迫害和残暴,争吵不休,辩论迭起。」
背景:
这描述的是社会系统性的堕落:法律无用,审判被操纵,恶人得逞。先知目睹这一切,却无法容忍“公义被掩盖”的现实。
灵修层面:
这节经文呼应今日教会对社会不公义的教导,例如《社会训导纲要》中对贫穷、压迫、战争的控诉。先知的声音也是教会良知的回响,呼吁信徒成为真理的守望者。
【哈巴谷 2:2-4】上主的答复与神视的希望
2:2「上主回答我说:你写出这神视,清楚地刻在版上,使人能够容易诵读。」
背景与解释:
先知被吩咐将神视(天主的启示)写下,象征其权威性和普世性。铭刻在版上(如石版或木板)代表永存与公开,让众人皆能传诵。
教会传统:
这预示天主启示的书写形式,最终形成圣经。教会视圣经为启示的“书面传承”(参教理§81),需清晰传播。
灵修反思:
天主鼓励我们信赖祂的启示,并传播希望与正义的信息。即使现世动荡,天主仍说话,我们要记录、宣讲、活出祂的话。
2:3「因为这神视有一定的时期要实现,决无欺诈;若是迟延,你要等待;它必定会来,决不误期。」
教义联系:
天主的计划有祂的时间(希腊文:kairos),不是人的时间(chronos)。即使人看似“迟延”,但在天主的计划中,一切都有定期(德3:1)。
灵修层面:
这是望德的高峰:即使看不到立即结果,信仰仍坚持等候天主的正义显现。正如《希伯来书》引述此节时说:“你们需要坚忍”(希10:36-37)。
实际应用:
今日面临教会或世界的黑暗时,信徒要如守夜者,坚信“救恩虽迟必来”(参路12:36)。
2:4a「看哪,心术不正的必然消逝;」
解释与教义:
这是对骄傲、自义、不信者的警告。凡信赖自己的势力、计谋、不义手段的人,最终会灭亡。
神修教训:
这也是对今天诱惑我们依赖金钱、科技、权势,而不依赖天主的警惕。骄傲的人最终会自取败亡,因为他们的信仰建在沙土上(玛7:26)。
2:4b「义人因信德而生活。」
核心教义:
这句在新约极具神学分量,是圣保禄在《罗马书》(1:17)和《迦拉达书》(3:11)引用的核心经文,也对圣奥斯定与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天主教解释:
“信德”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全心相信并委身于天主”(教理§1814)。信德使人活出“成义的生活”——不断在恩宠中与天主结合的旅程。
灵修实际:
我们靠信德生活,不是靠眼见或感受。正如圣女小德兰以“信赖之道”依靠天主,义人即使在黑暗中仍靠信德活着,因为他们知道“天主是信实的”。
小结与默想
哈巴谷先知的祈祷,是所有在黑暗中仍坚持望德者的祈祷。他以坦率的心向天主发问,却也安静聆听天主的答复。
天主在回应中没有立刻清除一切邪恶,却应许一个确定的时刻、一个确实的启示。祂邀请我们在不明白时仍坚持信德,因为“义人靠信德而生活”。
供默想的灵修问题:
当我对现世的不义感到痛心时,我是否愿意如先知一样带到天主面前?
我是否耐心等待天主的作为,还是急于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我的生活是否真正建基于信德?我是否愿意在黑暗中仍然信靠祂?
愿这段读经帮助我们在祈祷、信德与望德中成长,直到主的启示完全显现的那一日。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弟茂德后书 1:6-8, 13-14
【弟后 1:6】
「我提醒你,要把天主藉我的覆手所赋予你的恩赐再燃起来。」
背景解说:
保禄此时身处罗马牢狱,濒临殉道(见4:6-8)。他写给年轻的弟茂德,这是灵性遗书之一。此节提到“覆手”(按手礼),暗示保禄曾为弟茂德按手,可能是按立为主教或长老(见弟前4:14)。
教义意义:
覆手象征圣秩圣事(《天主教教理》§1538)。此节说明圣秩带来的恩宠需要信德合作、常更新,不是“一劳永逸”。“再燃起来”意味着主动参与圣神的推动,使召叫不致沉寂。
灵修反思:
我们各人领受不同恩宠(神恩),如教导、牧灵、服务(参罗12:6-8)。这些若被懒惰、惧怕或冷漠遮盖,便会熄灭。保禄劝我们如复活节火焰一般,把恩赐再点燃,燃起为主的热忱。
【弟后 1:7】
「因为天主所赐给我们的,不是怯懦的神,而是大能、仁爱和慎重的神。」
教义解释:
这节揭示圣神的三项特质:能力(dynamis)、仁爱(agape)和慎重(节制、明辨,sōphronismos)。这三德与《七恩》有呼应(依11:2):尤其勇敢、敬畏、明达等。
灵修意义:
“怯懦”不是来自天主,而是来自原罪之后人的恐惧(创3:10)。圣神内住我们,使我们不再“作奴隶害怕”,而成为“天主儿女”(罗8:15)。我们能大胆传扬信仰,靠的是圣神的力量,而非自己的能力。
【弟后 1:8】
「所以,你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证为耻,也不要以我这为主被囚的人为耻,却要依赖天主的大能,和我一同为福音忍受劳苦。」
背景解说:
当时为基督作证可能招致迫害、社交排斥甚至死亡。保禄多次被囚,最终殉道。世人眼中这是羞耻,但保禄以此为荣(格前1:18)。
教义与灵修:
信仰的见证(殉道精神,martyria)是福音的核心。教会传承了这种“无耻的勇敢”,如《格林多后书》所说:“我为基督的缘故,以软弱、侮辱、急难、迫害为光荣”(格后12:10)。
应用:
在今日世俗环境中,公开信仰也可能面对讽刺、边缘化。但基督徒应如弟茂德,靠主的大能,在家庭、职场、网络中无惧见证福音。
【弟后 1:13】
「你要以信德和在基督耶稣内的爱德,把从我这里所听的健全道理,奉为模范。」
教义分析:
“健全道理”是指宗徒传下的正统信仰(depositum fidei,信仰的宝库)。信德与爱德是护守信仰的两个“翼”:信德是内在确信,爱德是外在践行。两者缺一不可。
灵修应用:
许多信仰错误或异端是因为失去这“模范”与“衡准”(regula fidei)。我们须时常回归宗徒传统与教会训导,并以爱德作为表达。
【弟后 1:14】
「你要依赖那住在我们内的圣神,保管所交托给你的珍宝。」
背景与解释:
“珍宝”指信仰的真理、教会的传统、福音使命。保禄托付弟茂德继续传承,正如教会托付每一位受圣洗与坚振者“宣讲与见证”的使命。
教义联系:
圣神是“教会内的灵魂”(教理§797),引导她“保持信仰的纯正”(§688)。圣神不但启示真理,也协助我们在各种挑战中守护真理。
灵修层面:
面对当代相对主义或宗教冷漠,信徒若无圣神助佑,无法持守信仰。祈祷、感恩祭、圣体敬礼是我们与圣神保持活力的泉源。
总结与默想
在《弟茂德后书》中,保禄如慈父般将信仰的“圣火”托付给年轻的弟茂德。这封信是一篇殉道者给传教者的最后劝勉。
保禄告诉我们:
你已经被圣神赋予了力量,不要畏惧。
你所领受的圣秩或使命,不是为了隐藏,而是为了点燃世界。
信仰不是羞耻,而是荣耀。
传承信仰,需要信德、爱德与圣神的力量。
灵修反思问题:
我的信仰“火焰”是否已经熄灭?我需要怎样的更新?
面对世俗压力,我是否羞于作主的见证?
我是否有定期培育我所托付的“珍宝”——信仰的知识、教义、祈祷生活?
愿我们在圣神的引导下,以勇敢、爱德与明辨的心,守护并传扬福音的珍宝,如同弟茂德回应宗徒的召叫一样。
福音《路加福音》17:5-10
【路 17:5】
「那时候,宗徒们对主说:‘请增加我们的信德吧!’」
背景解说:
在前几节(17:1-4),耶稣教导宗徒要宽恕人,即使人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悔改,也要宽恕。宗徒们意识到他们的信德不足,于是向主请求:“增加我们的信德”。
教义意义:
信德(fides)是天主赐予的超性德行,是与天主的活的关系(《天主教教理》§153)。宗徒的请求显示出人对信德的认知:信德不是靠人力增长,而是靠恩宠。
灵修反思:
我们是否也如宗徒一样,承认自己的信德有限?我们是否常常在困境或宽恕他人时请求主增加我们的信德?
【路 17:6】
「主说:‘如果你们的信德像芥菜子那样大,即使你们对这棵桑树说:连根拔起来,移植到海里去吧!它也会服从你们。’」
解释与背景:
芥菜子是巴勒斯坦最小的种子之一,象征微小、脆弱;而桑树根深叶茂、难以连根拔起,海里也不是植物的适生环境。耶稣用这个对比来强调:即使最小的真信德,也具有奇迹性的力量。
教义联系:
信德是一种依靠天主全能的信赖,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是否纯粹依靠天主(参《教理》§1814-1816)。正如亚巴郎“因信而成义”(罗4:3),信德开启奇迹的门。
灵修应用:
我们可能以为自己缺乏信德,但主只要求我们拥有像芥菜子那样的信德,即真正依赖他。问题不在于我们“信多少”,而在于是否愿意信到底。
【路 17:7-8】
「你们哪一家的仆人耕田或是放羊回来,你就对他说:‘你快过来,坐下吃饭吧!’而不对他说:‘你给我准备晚饭,束上腰来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吃喝’呢?」
文化背景:
在当时的犹太家庭中,仆人地位卑微,劳动完毕后,还要继续服侍主人。耶稣用这个社会现实,带出属灵的比喻。
神学意义:
仆人象征门徒,主人象征天主。门徒即使完成使命,也不应以为是“给天主添了什么”。我们的一切服事,是回应恩宠,不是“交换条件”。
灵修应用:
在今天强调“自我价值”的时代,这段话提醒我们:服务主并不使我们“居功自傲”,而是谦卑地承认:我只是在做“分内的事”。
【路 17:9】
「仆人做了所吩咐的事,主人还要向他道谢吗?」
解释:
在中东文化中,主仆关系不是平等契约,仆人只是履行本分。耶稣藉此说明,门徒不可把自己的善行看作向天主讨报的资本。
教义联系:
我们不能靠行为赚得救恩(参弗2:8-9),一切恩宠来自天主白白的慈爱。我们参与救恩计划,是合作者,而非创始者(参《教理》§2008)。
【路 17:10】
「你们也是这样,做完了吩咐你们的事,仍然要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分内的事。’」
原文与神学反思:
“无用的仆人”(希腊文 achreioi doulos)更准确地译为“不求酬报的仆人”或“没有功劳可言的仆人”。这句话不是贬低自己,而是表达彻底的谦逊与依赖。
灵修反省:
真正的圣德,是在善行之后不居功、不自满。如同圣母在《谢主曲》中所说:“他垂顾了他婢女的卑微”(路1:48)。这也是许多圣人(如小德兰)所活出的“灵性小道”。
小结与默想:
这段福音可归纳为两大主题:
�� 1. 信德的力量
真正的信德,即使微小,也能动摇“桑树”般的障碍;
信德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依靠天主的全心信赖。
�� 2. 谦卑的仆人精神
一切服事,不是功劳,而是回应召叫;
我们不是靠功绩,而是靠恩宠得救;
真门徒做完一切,仍自谦地说:“我只是尽了本分”。
灵修问题反思:
我是否时常请求主增加我的信德?我愿意为此作出努力吗?
我服务天主和教会,是出于恩宠的回应,还是渴望认可与奖赏?
我能否谦逊地说:“主,我只是无用的仆人”?
愿我们怀着芥菜子般纯粹的信德、圣母般卑微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忠实地完成主所交托的一切,永不居功自傲,唯愿天主的一切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