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丙年)


2025-09-26 10:13:01 作者:刘铎

1753866285817126.jpg

读经一 恭读亚毛斯先知书  6:1a, 4-7

背景简介

亚毛斯是主前8世纪的先知,原是犹大国提科亚的一位牧羊人,却受召向以色列北国宣讲天主的审判,特别针对其富人阶级的不义、奢侈与对穷人的压迫。他的预言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色彩,强调天主对道德败坏与虚假敬拜的谴责。

「全能的上主这样说:‘那些安身在熙雍,一心依恃撒玛黎雅山的人是有祸的!’」

背景:「熙雍」是耶路撒冷的象征,「撒玛黎雅山」则代表以色列北国的首都撒玛黎雅。亚毛斯在此同时谴责南北两国的统治阶层,他们自以为安全,无动于衷。

灵修意义:此句是一种「祸哉的预告」,如同耶稣在福音中对假善人所发出的「祸哉你们!」(参阅玛23章)。提醒我们勿将安全感建立在世俗权势上,而应仰赖天主的正义与仁慈。

「他们安卧在象牙床上,懒坐在安乐椅上,吃着羊群中的羔羊,和牛栏中的牛犊。」

背景:象牙床是古代奢华生活的象征,说明这些人生活放纵、舒适,且无节制地享受美食。

灵修意义:这是贪图感官享受的图像,与基督徒应有的简朴生活背道而驰。圣依纳爵灵修中的「非无序的依附」(indifference)提醒我们:不可被世物束缚,而应自由地为天主所用。

「他们以琴声伴着歌唱,自比达味,发明乐器;」

背景:达味王确实是音乐家与圣咏作者,但他用音乐赞颂天主(参阅《咏篇》)。这些人却以音乐为自我享乐之用,错用神圣才华。

灵修意义:滥用恩赐乃是一种傲慢(superbia)。真正的基督徒应将所有才干奉献于主,不为炫耀或自娱,而为建立教会与救助邻人。

「喝着大碗的美酒,以上等的油抹身;但对若瑟的崩溃,却漠不关心。」

背景:「若瑟」常象征以色列民族的整体,意指国家社会正在分崩离析,而这些人却毫不在意。

灵修意义:这是对「冷漠罪」(peccatum omissionis,疏忽之罪)的控诉。无视邻人苦难,是对「爱德」(caritas)的背叛。教会教导我们:对穷人的冷漠等同对基督的冷漠(玛25:45)。

「因此,这些人现在就要先被掳去;那放荡不羁者的狂欢,也就消失了。」

背景:这是先知对巴比伦掳掠的预言。这些奢侈者将成为最先受罚的对象。

灵修意义:此为对「天主义怒」(ira Dei)的警告——天主的义怒不是情绪化的愤怒,而是圣洁对罪恶的不可妥协回应。也是对我们现世生活方式的审判预告:今世的奢华不能拯救灵魂。

小总结:

这段经文是对骄傲、贪图享乐与冷漠不仁生活方式的强烈谴责。亚毛斯先知以诗性语言描绘北国富人们的放纵生活,却揭示其背后对穷人的忽视与对国家崩溃的无动于衷。作为基督徒,我们蒙召以简朴、节制、关怀弱小的生活回应福音召叫。这正是我们参与基督王国的方式,不在于权势地位,而在于为最小的弟兄服务中彰显基督。

我们也可从这段读经中反省:

我的生活是否太依赖舒适与感官享乐?

我是否察觉社会上若瑟的崩溃——贫穷、战争、孤独的人?

我是否愿意把我的恩赐用于服务,而非自娱?

祈祷意向:愿我们在今世生活中不被「象牙床与美酒」迷惑,常常以信德和爱德,回应若瑟的哀鸣,做一个忠实的天主子女。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弟茂德前书  6:11-16

11节:「你这属于天主的人哪!你要追求正义、虔敬、信德、爱德、坚忍和良善,」

历史与教义背景:
圣保禄称弟茂德为「属于天主的人」(homo Dei),这是旧约中对先知如梅瑟、厄里亚的尊称(参阅申33:1,列上17:18)。保禄强调弟茂德的圣召是直接源于天主的呼唤,他的使命不仅仅是一个教会领袖,更是先知性的传扬者。

灵修意义:
圣保禄列举七种德行:正义(即对天主与人恪守应尽的义务)、虔敬(热切而诚挚地敬拜天主)、信德(坚定依靠天主的托付)、爱德(对天主及邻人全心的爱)、坚忍(在患难中持守希望)、良善(善意、和善待人)。这些是基督徒灵修生活的基石,亦是圣召者的标志。

「要奋力为信仰打这场好仗,」

背景说明:
「好仗」(bonum certamen fidei)是军事术语,指属灵的战争,保禄常用此类比喻(如格前9:26;弗6:10-17),表明信仰生活不是被动,而是积极抗争世界、魔鬼与肉欲的引诱。

灵修意义:
每位基督徒都被召参与「信德之战」,即在信仰上持续作战,为守护真理、抵抗诱惑、坚守圣道。特别是教会牧者,更需像战士般勇敢,以爱与真理抵抗谬误。

「要争取永生:你正是为了这项职责而蒙召的,并且为这信仰也曾在许多证人面前宣示过你那美好的誓言。」

背景说明:
「争取永生」暗示信仰不仅是内在的信念,也需要外在行为的回响。弟茂德可能在领受神品圣秩(如主教或长老职)时,在众人前宣誓(即公开的信仰宣示),这是他圣召的一部分。

教会教义连接:
这段也可关联到圣洗圣事与坚振圣事中信友的誓愿更新,以及神职人员的圣秩誓愿(如守独身、忠于教会教义等),这是一种对基督的庄严许诺。

灵修意义:
我们在信仰生活中常会「在众人面前」表白信仰(如弥撒中诵念信经),这不仅是外表形式,更是内心向主的承诺,应当常自省:我是否忠于自己的誓言?

12-13节:「我在那使万有生活的天主面前,和曾向般雀比拉多宣过美好誓言的基督耶稣面前命令你,务要持守这命令,」

背景说明:
保禄提及两位「证人」:天主和耶稣基督。耶稣在本丢·比拉多前坚持真理(若18:36-37),毫不妥协,正是信仰的典范。保禄用这两个权威作证,强调命令的神圣性与紧迫性。

教义反映:
在教会圣事中,特别是告解与圣秩圣事,牧者和信友也被呼召在天主与耶稣基督面前作承诺。

灵修意义:
弟茂德的使命不是出于人的吩咐,而是天主的召唤。我们也应意识到自己一切的行为都在天主面前进行,必须常存敬畏之心,忠于召唤。

「使你不受玷污,无可指摘,直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

教义背景:
这是一句典型的末世论劝勉。天主教信仰相信基督将再来(parousia),这是我们信经中所宣认的信条之一。基督徒应当保持灵魂纯洁无瑕,准备迎接主来。

灵修意义:
「不受玷污、无可指摘」象征圣德的生活,是圣人生活的标志。我们应每日悔改,靠圣事(特别是告解与圣体)不断洁净自己,预备迎接主的再临。

15节:「在预定的时期使人看见这显现的,是那可赞颂的、唯一全能者、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教义背景:
「预定的时期」表明历史掌握在天主手中,一切按祂的计划进行。天主是全能者(Pantokrator),主宰宇宙与历史,是一切政权的终极来源。

灵修意义:
即使我们看似活在动荡世界,但信德告诉我们,一切都不超出天主的许可。即使在教会受难、社会混乱时,我们仍能依靠那「万王之王」的护佑。

16节:「他是那独享不死不灭,住在不可接近的荣光中的天主;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他,也没有人能看见他。愿尊崇和永远的威权都归于他。阿们。」

教义阐释:
此节强调天主的「不可见性」与「超越性」,这是天主论中的核心:祂「超越一切受造」,是「无始无终、自存自有」的存在(参《天主教教理》§202–208)。只有透过耶稣,我们才能认识父。

灵修意义:
我们对天主的敬畏,应基于祂的圣性、威严与超越。祂是光明中的光,虽不可见却亲近我们,特别是在圣体圣事中。信仰是一种「借着耶稣通往父的道路」(若14:6)。

小结与默想

本段落是圣保禄写给弟茂德的最后劝勉之一,语气庄严,充满牧灵与末世色彩。他嘱咐弟茂德,也同时教导我们:

信仰生活不是静态的持守,而是充满奋斗的旅程。

德行不是抽象观念,而是具体实践,尤其是爱德与坚忍。

我们每个人在信仰中都有自己的誓言与责任,应每日更新这份承诺。

天主是历史的主宰,我们在祂手中安然无惧,期待基督的光荣再来。

在每日弥撒与默祷中,让我们也常省思这「美好的誓言」是否仍在我们心中燃烧。愿我们能常怀敬畏与爱慕之心,忠于主的命令,直到祂来。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6:19-31

19节:「有一个富翁衣饰华丽,每天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

背景说明:
富翁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穿「紫色和细麻布」象征极度富有(紫色染料昂贵,细麻布产自埃及,是贵族衣料)。这是一个与犹太义人传统相悖的形象,因为法律强调怜贫济弱(申15:7-11)。

灵修意义:
圣经并不反对财富本身,而是谴责自私自利、不顾穷人的心态。富翁没有做恶,但他最大的罪在于冷漠和漠视他人痛苦。这提醒我们:灵修生活不可与社会责任脱节。

20-21节:「另有一个乞丐,名叫拉匝禄……只有狗来舐他的疮。」

背景说明:
「拉匝禄」(希伯来文:Eleazar,意为“天主是我的帮助”)是唯一在耶稣比喻中有名字的人,显示他在天主眼中有尊严。这对比富翁的匿名,指出在永恒中价值颠倒。

灵修意义:
拉匝禄的贫穷与苦难,在现世虽被忽视,但他对天主的依靠却使他在永恒中得安慰。这是对「神贫者有福」(玛5:3)的注解。狗的出现暗示他的孤独,甚至连人类怜悯都未得着。

22节:「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亚巴郎的怀抱里。富翁也死了,被人埋葬了。」

教义解释:
「亚巴郎的怀抱」是犹太人对义人死后安息的说法,表示他与先祖共融。对我们天主教徒而言,这象征「乐园」或「阴间义人的安所」(参教理§633)。

对照意义:
富翁被「埋葬」,但未提到天使或安慰,暗示他的结局与乞丐相反。在死亡面前,外在的荣耀全然无用,只有灵魂的状态永远长存。

23节:「他在阴间受痛苦……远远看见亚巴郎和他怀抱中的拉匝禄。」

教义背景:
「阴间」是死者的暂时处所,对恶人则为痛苦之处。这与地狱(gehenna)不同,属终极判决之后(参教理§1034)。在天主的启示中,灵魂死后立即接受个别审判。

灵修反省:
富翁今才想起拉匝禄,正说明他过去从未真正看见过他。他的苦楚不仅是肉体的火焰,更是悔恨、良知的煎熬。

24节:「请打发拉匝禄……因为我在这火焰中非常痛苦。」

讽刺意味:
富翁仍把拉匝禄视为可以差遣的「仆人」,反映出他灵性的僵化,未真正悔改。他求亚巴郎帮助,却非出于爱德,只是自保。

教义联系:
地狱(或受苦的阴间)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是远离天主爱与光的境况。天主不强迫救恩,那些在世上冷漠他人的人,在永恒中也将被自己的冷漠所折磨。

25节:「你活着时享尽了福……现在他在这里受安慰,而你却受苦了。」

信德反思:
这是「永恒正义」的实现。在地上的繁荣不能等于天主的祝福,贫穷也非天主的遗弃。重要的是:人在地上如何使用财富、如何对待他人。

灵修提醒:
这句话回响《真福八端》的教导(玛5),也是天主教社会训导的核心:我们在世上的生活应以天国价值为导向。

26节:「在我们与你们之间,隔着一个巨大的深渊……」

教义解释:
这是关于「死亡之后的不可逆性」的重要陈述。人死后将根据其一生作出的选择,接受不可更改的归宿(参教理§1021–1022)。

灵修意义:
今日是皈依的时机(格后6:2)。一旦死亡,悔改的机会已失,我们当在有生之年,积极回应救恩。

27-28节:「请你打发拉匝禄到我家……警告我的五个兄弟。」

背景说明:
富翁终于为别人着想,但仍设想以超自然显现震撼亲人。这种思维忽略了启示的常规途径——即梅瑟和先知。

灵修意义:
我们往往希望奇迹迫使人信主,然而天主更重视人自由、理性的回应。真正的皈依来自于内心听从圣言,而非外在震撼。

29节:「他们有梅瑟和先知,听从他们好了。」

教义联系:
「梅瑟和先知」象征旧约的启示。天主的道已启示,我们要藉此皈依。教会也教导我们不要等待「新的启示」,而是应活出已有的信仰(教理§66-67)。

30-31节:「倘若有人从死人中复活……他们也不会信服。」

预示与讽刺:
这句话预表耶稣的复活。即使他复活,许多人仍硬心不信,正如若望福音所描述的犹太领袖。

灵修意义:
信仰不是被强迫接受的,而是出自自由、爱与对真理的开放。若人故意闭目塞耳,再多神迹也无济于事。我们必须「今天听从祂的声音」(咏95:7-8)。

小结与灵修默想

这段比喻中,耶稣不仅揭示了天国与地狱的现实,更指出:

悔改与慈悲的急迫性:地上的选择决定永恒的命运。

财富的考验性:金钱本身不恶,但必须为善用,否则就是定罪的证据。

冷漠的罪:富翁并没有「作恶」,却因漠视拉匝禄而堕入永罚。教会称此为「疏忽之罪」(peccatum omissionis)。

信仰的本质:信仰必须建基于天主圣言,而不是依赖神迹。圣言是救恩的普遍道路。

灵修问题 供默想:

我的生活中是否也「看不见」那些在门口痛苦的拉匝禄?

我是否认真聆听天主在圣言与教会中对我说的话?

如果我今天死亡,我的灵魂是否预备好进入「亚巴郎的怀抱」?

愿这段福音不断提醒我们:今日就是我们回头、悔改、行善的时机,千万不要等到太迟。

本文标题: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