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丙年)
2025-09-04 10:08:21 作者:刘铎
读经一 恭读智慧篇 9:13–19
第13节:「谁能知道天主的计划?谁能想象上主的意愿?」
背景:
《智慧篇》(Sapientia Salomonis)写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地点很可能是埃及亚历山大城,作者虽匿名但以撒罗满王之名口吻写作,以强调其智慧权威。
本段出自智慧篇第九章,是整篇中最庄严的一篇祈祷文,作者向天主恳求智慧(希腊文:sophia),尤其为治理国家和判断万事所需。
灵修意义:
这是承认人的理性有限性,不能单靠自己的聪明或经验来明白天主深邃的计划(参《依撒意亚书》55:8-9)。
也指出认识天主旨意,必须仰赖启示与恩典,即祂的智慧与圣神。
第14节:「必死的人的思想常是不定的,我们人的计谋常是无常的;」
背景:
“必死的人”(拉丁文:homo mortalis)强调人类是受造物,有限、脆弱、会死,与永恒的天主形成强烈对比。
这里运用了希腊哲学对“人性脆弱”的反思,表达出人在追求真理与道德的过程中常常动摇、走错。
灵修意义:
强调谦卑(humilitas)是认识真理的前提。真正的智慧之路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求助于天主的圣神。
这节也回应福音中提到的:“凡自高自大的,必被贬抑。”
第15节:「因为这必腐朽的肉体,重压着灵魂;这属于土做的帐棚,迫使精神有许多挂虑。」
背景:
这是古犹太-希腊哲学对人类存在的深刻认识。作者使用柏拉图式的对比法,认为身体(物质的)如同暂时的“帐棚”(希腊文 skéné),而灵魂属于天主、向往天上的家乡。
与《创世纪》所述“人是由尘土所造”的观念相呼应(创2:7),也与新约中圣保禄称我们现世身体为“帐棚”(格后5:1)互为呼应。
灵修意义:
这是人灵修挣扎的写照:受物质影响、烦恼所困,使人难以专注天主。
天主教灵修传统,如隐修传统(monasticism),主张借祈祷与守斋净化感官,使灵魂更自由地亲近天主。
第16节:「世上的事,我们还难以测度;目前的事,我们还得费力追究;那么,天上的事,谁还能探究呢?」
背景:
这节句用一连串设问强调人类对现世尚且难以掌握,更何况是属天的事物。这种修辞法在希腊哲学中称为反问式启发(aporia)。
这是对人类理性之局限性的再一次强调,强调启示的重要。
灵修意义:
属天的智慧不能靠学问或思辨获得,而是靠天主的启示。这句话可与《若望福音》3:12耶稣对尼苛德摩所说的话对照:「我对你们讲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讲天上的事,你们更怎能信呢?」
第17节:「你如果不赐予智慧,从高天派遣你的圣神,谁能知道你的旨意呢?」
背景:
这里是整段的高峰与转折:从人类的无知转向对天主智慧的恳求。希腊原文中“智慧”是女性化的“Sophia”,与圣神(Pneuma)关系密切。
“派遣圣神”预示圣神的启示功能。圣神是引导人明白真理的那一位(若16:13)。
灵修意义:
教会教义中,圣神是智慧的灵(参《七恩》中的“聪敏与智慧之恩”)。
我们在读经、默想、决策中都应祈求圣神的光照。圣依纳爵的“明辨神类”灵修即建立于圣神的引导之上。
第18-19节:「这样,世人的道路才可以修直,人们才能够学习你所喜悦的事,并且赖智慧而得救。」
背景:
“修直道路”暗示悔改、预备迎接主来(如若翰的宣讲)。而“得救”并非只指逃离灾祸,而是进入天主的生命,共融于祂的圣德。
这是智慧文学对救恩历史(historia salutis)的一种神学反思:智慧是使人趋于正道、走向永生的必要恩赐。
灵修意义:
人类若无天主的智慧,生活便迷失方向。只有不断祈求圣神光照,才能明辨主的旨意、步入成义之路。
这节也适合作为告解圣事后的默想祷词——承认自己软弱,祈求主的智慧带领我们走义德之路。
总结神学与灵修重点:
智慧篇强调人的理智有限,需依赖天主的启示。
智慧是来自天主、由圣神赐予的恩赐,使人明白主旨意,分辨善恶。
圣神在旧约中虽隐晦出现,但本段已清晰指出其启示与光照的功能。
整篇读经呼吁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以祈祷、谦卑之心求智慧之灵的引导。
读经二:圣保禄宗徒致斐肋孟书 1:9-10, 12-17
第9节:「亲爱的弟兄:保禄我,这个为了基督耶稣而作囚犯的老人,宁愿因着爱德求你,」
背景:
斐肋孟书是新约中最简短的书信,只有一章,写于保禄被囚期间,地点可能是在厄弗所、凯撒勒雅或罗马。
保禄自称是“为了基督耶稣而作囚犯的老人”,强调他为主的受苦和年老,使劝说更具说服力——以爱德(caritas)而非权威(auctoritas)来感动对方。
保禄称呼斐肋孟为「亲爱的弟兄」,表明这封信具有友谊与灵修团体的深层关系。
灵修意义:
保禄以谦卑的身份请求,是教会牧职爱的典范。真正的宗徒权威,是建立在牺牲与爱上的。
爱德是三超德之一(信、望、爱),在教会的伦理中居首(参《格前》13章)。
第10节:「就是为我在锁链中所生的儿子敖乃息摩来求你。」
背景:
“在锁链中所生的”指的是敖乃息摩(Onésimus)在保禄狱中听道、接受信仰、领洗而成基督徒。
保禄用「儿子」称呼他,表示他是保禄的属灵子女,在教会传统中,这种属灵父子(代子代女)的关系非常尊贵。
敖乃息摩原是斐肋孟家中的奴隶,后来逃跑(也可能偷窃),但在狱中改过并悔改归主。
灵修意义:
教会强调重生不仅是行为改善,更是身分更新——由奴隶成为义子(参《罗》8:15)。
圣保禄表现出牧者对灵魂的父爱与守护,激励我们以同样心肠对待新领洗的教友或悔改者。
第12节:「我现在打发他回到你那里,你收下他,他是我的心肝。」
背景:
保禄本可留下敖乃息摩,但出于对斐肋孟的尊重,选择归还,并表达出对敖乃息摩深切的感情。
“心肝”(希腊原文 splagchna)在圣经中意指内脏、慈悲的深处感情,是最深的亲情象征。
灵修意义:
敖乃息摩是悔改者,是教会中罪人的典范,保禄的举动反映天主如何看待悔改者:不是工具,而是珍贵的子女。
这节也预示着教会的包容性:不看过去的过错,而看重天主在灵魂内的新生命。
第13节:「我本来愿意把他留在身边,使他替你服侍我这为福音而被囚的人;」
背景:
保禄没有擅自使用敖乃息摩作为助手,尽管他可以这样做。这显示出保禄对于伦理与友爱之间的平衡。
「替你服侍我」暗示:保禄愿将敖乃息摩的善行归功于斐肋孟,好像斐肋孟亲自帮助了保禄。
灵修意义:
这是爱的自由的伦理观:善行不应出于命令,而应出于自由与爱德的内在推动。
我们服侍教会,不是因义务,而是出于对主的回应与感恩。
第14节:「可是,没有你的同意,我就不愿意这样做,好使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甘心。」
背景:
在当时罗马社会中,奴隶是主人的财产,逃奴应受惩罚。但保禄从福音的伦理高度,挑战这种体制。
他不以“宗徒的权柄”命令,而是邀请斐肋孟作出自由且爱德的决定。
灵修意义:
保禄尊重自由意志的决定,体现出天主恩典的合作性:祂启发我们,但从不强迫。
善行若无自由意愿,便失去它在天主前的真正价值(参《加》5:6)。
第15节:「也许他暂时离开你,正是为了使你永远收留他,」
背景:
保禄将敖乃息摩的逃离视作天主护理(Providentia Dei)的一部分,不是偶然,而是为成全一个更大的计划。
“永远收留”表示他不再是短暂的雇工,而成为属灵家庭的一员。
灵修意义:
许多看似“失落”的事件,其实是天主引导我们进步的方式。
这是天主在罪人生命中施展救恩(economia salutis)的真实写照。
第16节:「不再拿他当做奴隶,而且是远超过奴隶,以亲爱的弟兄相待:首先他对我来说是如此,对你来说无论在人方面,或在主内方面,更是如此。」
背景:
这是对古代奴隶制度的福音性挑战。虽然保禄并未正面废除制度,但他从内部引进基督内的兄弟情谊,瓦解了这种制度的精神基础。
“在人方面”指社会身分,“在主内”指属灵身分——在基督内,一切身分不再分高低(参《迦拉达人书》3:28)。
灵修意义:
所有受洗者皆为主内兄弟姊妹,无论贫富、贵贱、自由或奴隶,都同为一体(参《格前》12章)。
呼吁我们在教会团体中超越标签、身分、出身,以真正的共融精神接纳每一位弟兄姊妹。
第17节:「所以如果你把我当作同伴,就请你收留他,如同收留我一样。」
背景:
“同伴”在原文为 koinōnos,与“共融”(Communio)有关,意思是保禄与斐肋孟共享同一信仰、同一身体。
保禄要求斐肋孟“收留”敖乃息摩,就如“接纳保禄本人”,这不仅是伦理请求,更是基督奧体共融的实践。
灵修意义:
敖乃息摩如同罪人回家,教会应如接纳基督般接纳他人(参《玛》25章:“你接待我”)。
每当我们宽恕、接纳弟兄,便是在接纳基督自己——这是信仰的奥迹。
总结:天主教神学与灵修重点
神学主题与解说:
爱德与自由 保禄拒绝强迫,强调自由之爱是福音精神的核心。
身分的转化 敖乃息摩由奴隶变弟兄,象征罪人藉基督成为义子,是成义(Justificatio)的象征。
教会伦理观 教会以福音精神更新社会结构,不靠强权,而靠爱德、谦卑与自由的服侍。
恭读 圣路加福音 14:25-33
第25节:「那时候,有许多人与耶稣同行,他转身对他们说:」
背景:
耶稣在朝向耶路撒冷的旅途中,群众愈来愈多地跟随祂,但这跟随未必意味着真正的门徒身份。许多人是出于好奇、盲目热情或希望得好处。耶稣因此转身讲话,以挑战性的言语明确门徒的代价。
灵修反思:
教会传统强调「门徒训练」不仅是知识学习,更是生命奉献。耶稣此时不是招揽信众,而是净化动机,呼吁彻底皈依(conversio cordis)。
第26节:「如果谁要跟随我,他应该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要不然,就不配作我的门徒。」
背景:
犹太文化极重视家族亲情,家庭是宗教信仰和文化身份的核心。但耶稣在此提出更高的要求——祂要成为门徒生命的中心。这里的“爱我胜过”在原文中是“恨”(希腊文 miseo),在语义上是一种比较式的表达,意思是“优先选择耶稣”。
灵修意义:
这节经文强调门徒生活中的「优先顺序」:天主必须是生命的第一位(参见《天主教教理》#2086)。门徒的召叫是十字架性的,即使必须在家庭与基督之间作抉择,也要选择基督。这是一种爱德的净化与升华。
第27节:「凡是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背景:
罗马时代十字架是死亡刑具,此话在当时极具冲击力。耶稣在预示祂将以十字架死去,也邀请门徒参与祂的苦难与使命。
灵修意义:
“背十字架”象征:接受苦难、与基督共苦(参《格后》4:10)。教会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这并非寻找苦难,而是甘愿在日常生活中与主同行(参教理#618)。
第28-30节:「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愿意建筑楼房,哪有不事先坐下来计算费用,看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完成呢?免得奠基以后,而不能完工,所有看见的人都讥诮他说:‘这个人开了工,而不能完工。’」
背景:
“建筑楼房”的比喻说明门徒身份需事先深思熟虑,不能凭感动一时跟随。楼房象征门徒的灵修生命,是一个需要计划、牺牲与毅力的建造过程。
灵修意义:
这段强调了门徒召叫的成熟反省。圣依纳爵的「神操」鼓励人们在召叫前进行辨别(discernment),确定自己是否能承担十字架生活。信仰不只是情感的回应,而是深思后的奉献。
第31-32节:「或者一个国主要去和别的国王交战,哪有不先坐下来想一想,能否用一万人去抵抗对方的两万人呢?如果不能,趁那国王离得还远的时候,就派使者去谈判和平的条件。」
背景:
这是另一个关于成本计算的比喻。战争代表属灵争战(参弗6:12),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必须作抉择的类比。
灵修意义:
这段强调门徒要作出明智抉择、以谦逊面对信仰挑战。如果不能为主舍弃一切,就可能在关键时刻退缩。因此需要依靠恩宠(gratia Dei)和教会团体的扶持,不可独行。
第33节:「同样,你们中间不论是谁,如果不舍弃他拥有的一切,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背景:
“舍弃一切”并非绝对意义的剥夺,而是将一切交托给基督,承认祂是万有的主。这节是对前面所有比喻的总结。
灵修意义:
这是一种彻底的奉献与自由。在修道传统中,这是圣愿(poverty, chastity, obedience)的灵魂。在平信徒生活中,这是一种有序的爱(ordo amoris),即所有财富、关系、计划都归属于天主。耶稣要求我们在祂内找到真正的自由。
灵修反思:
这段福音挑战性极高,它向每一位信徒发出真正成为门徒的召叫。不是肤浅的宗教行为或临时的热情,而是持续的、与主同行的生命。
教会教导呼应:
《天主教教理》第2544-2547条讲述“离弃一切”的福音精神,是“心灵的贫穷”(参《玛》5:3);
圣若望保禄二世曾说:“门徒的召叫不是安全的港口,而是驶向深处的旅程”(拉丁文:duc in altum);
圣女小德兰以“小道”示范,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爱背起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