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丙年)


2025-08-21 11:10:02 作者:刘铎

1753866285817126.jpg

读经一 恭读依撒意亚先知书66:18-21

背景概述:

这段经文属于《依撒意亚书》第三部分,是以色列子民从巴比伦流徙归回后的背景。该段强调救恩的普世性,不再局限于以色列,而是扩展到一切民族(即“万民”),具有末世论与默西亚性的视野,预示着新约教会的普世性与天主国的实现。

第18节

上主这样说:“我要聚集万民和说各种语言的民族。他们都要前来,瞻仰我的荣耀。”

历史背景:

在旧约时代,天主的启示基本局限于以色列民族。这里出现戏剧性的突破——天主主动召集所有民族,这是一种超越性的救恩视野,预示着天主对全人类的救恩旨意。

灵修:

“聚集万民”预示了新约中教会的普世性(catholicitas),即“公教”的核心本质。

“各种语言”让我们联想到五旬节圣神降临时门徒说各种语言(宗2:4-11),是圣神在万民中工作的预示。

“瞻仰我的荣耀”意味着在基督内显现的天主荣光,是天主的启示高峰。人类终将面对祂的真理与圣容(cf.若1:14)。

第19节

“我要在他们中间施行奇事,并派遣免难的人到外邦人那里去,就是往塔尔史士、普特、路得、默舍客、洛士、突巴耳、雅汪以及辽远的海岛上,就是那没有听过我的声誉,没有见过我的光荣的地方。”

历史背景:

这些地名涵盖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四方八面,象征天主的拯救将延伸至全世界。大部分是远离以色列的异教民族,例如:

塔尔史士:西班牙塔尔提索斯地区,代表西方极远之地;

普特、路得:非洲地带;

默舍客、洛士、突巴耳:北方与东边民族;

雅汪:泛指希腊民族;

海岛:指地中海上的遥远国家。

灵修意义:

“免难的人”即那些在审判中蒙恩、幸存的义人。教父传统中视他们为预像宗徒与传教士。

这些“被派遣的人”是“福音的使者”,他们将承担传播真理、光荣天主的使命,这呼应新约中宗徒职的建立。

此处隐含宣讲福音的普世使命(missioadgentes),是教会“传教使命”的神学根基。

第20节

“他们要从各民族中骑马、乘车、坐轿子、骑骡子、骑独峰驼,把你们的弟兄送到我的圣山耶路撒冷来,当做献给天主的献仪,好像以色列子民用洁净的器皿将供物献于上主的殿中一样:这是上主说的。”

历史背景:

“圣山耶路撒冷”:指耶路撒冷圣殿所在的熙雍山,是天主临在的象征,亦是人类与天主相会的场所。

“献给天主的献仪”:以色列人熟悉的圣殿礼仪用语,象征全人类将成为天主悦纳的祭品。

灵修:

骑着各样的动物象征各民族、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将归于主。这种多样性中的合一,正体现教会的普世性和包容性。

“把弟兄送到我的圣山”:暗示着教会是“天主的圣殿”,人类被带入救恩的团体中,成为活祭(cf.罗12:1)。

“洁净的器皿”:象征圣洁与纯净,代表信友在领受圣洗之后,以纯洁的心灵归向天主,是天主悦纳的“活的祭献”。

第21节

“我要从他们中间选拔司祭和肋未人:这是上主说的。”

历史背景:

在旧约中,只有以色列支派中的肋未支派才能担任圣职。但此处上主宣告,要从外邦人中选出祭司和肋未人,是极为大胆的宣告。

灵修:

预示着在新约中,天主不再按血统拣选,而是按圣宠与召叫。所有信主的人都可被召为普遍司祭职的一分子。

也象征圣秩圣事在新约中的设立(司铎职的普遍性和普世使命),以及教会内等级圣职与平信徒之间的分工协作。

这句在教会传统中也被理解为预示外邦人得以成为天主子民的成员,并参与神圣职务与礼仪服务。

总结灵修反省:

普世救恩的愿景:这段话是旧约中最鲜明地预告新约教会普世性的章节之一。救恩不再局限于以色列,而是面向所有民族与语言。

宣讲使命的先知性表达:天主主动派遣“免难的人”,象征新约中的福音传教士与宗徒使命。我们也受召成为“传福音者”。

祭献生命、归向圣山:归向“圣山耶路撒冷”即归向基督与其奥体——教会。我们要将自己的生命当作洁净的祭献献于天主(cf.罗12:1)。

人人皆有圣召:天主从万民中召选“司祭和肋未人”,启示我们每位受洗者都参与基督的三重职——司祭、先知、君王(cf.教理第783-786条)。

读经二《致希伯来人书》12:5-7,11-13

本段经文是劝勉信徒在苦难和磨炼中保持信德,领悟天主父爱中的惩戒,并追求义德与成圣的道路。

背景简介:

《希伯来书》是一篇极富神学深度的讲道式书信,写作对象是处于信仰危机中的犹太基督徒团体。他们面对逼迫、苦难、动摇,作者鼓励他们仰望耶稣,作为新盟约的大司祭,完成救恩,并在信德中持守到底。

本段经文引用了《箴言》3:11-12,是对“天主惩戒”主题的深刻阐释,从“父亲管教儿子”的角度揭示苦难的灵修意义。

第5节

弟兄们:你们竟然完全忘记了天主劝你们,好像劝子女的那番话,他说:

灵修与教义解释:

“弟兄们”:是教会内信徒的称呼,体现团体共融(communio)精神。

“你们竟然完全忘记”:暗示听众对信仰传统的遗忘,忘却了《圣经》的训诲。

“天主劝你们,好像劝子女”:揭示我们与天主之间的父子关系,天主是父(Pater),我们是祂的儿女(cf.罗8:15),不是奴隶。

第6节(引自箴3:11-12):

“我儿,不可轻视上主的惩戒,他谴责你的时候,也不要灰心;因为上主惩戒他所疼爱的,鞭打他所收纳的每一个儿子。”

灵修解释:

“惩戒”(希腊文:παιδείαpaideia):不只是“处罚”,更是“教养”、“训导”——天主的爱中教育,使人走向成圣。

“不要灰心”:苦难不可避免,但在信德中应持守希望。

“上主所疼爱的”:强调惩戒出于天主的爱,是对祂“收纳”的儿女的训练。

灵修重点:

圣若望十字称这类“神圣的黑夜”为净化灵魂的爱火。

圣女大德兰说:“谁若真爱天主,不能逃避十字架。”

第7节

为了接受惩戒,你们应该坚忍,因为天主对待你们,就像对待子女;哪有儿子不受父亲惩戒的呢?

灵修解释:

“坚忍”(拉丁文:patientia):是圣德的一个重要维度。圣保禄称这是“信、望、爱”三德的实际表达方式之一。

“父亲惩戒儿子”:援引希伯来文化中家庭伦理观念,父亲有义务管教孩子,以示爱护与责任。

第11节

各种惩戒,在当时固然不是乐事,而是苦事;可是,以后在那些受这些磨练的人身上,就会结出义德的和平果实。

灵修与神学:

“不是乐事,而是苦事”:诚实地面对人的本性,不掩饰苦难的痛苦,但不止于此。

“义德的和平果实”(karpostēsdikaiosynēs):在灵修神学中,此为成义与内在平安的成果。天主借着管教,使我们脱离罪恶,获得圣德。

默观神学联系:

圣奥斯定说:“在主内受苦,是获得永福的路径。”

圣依纳爵灵修中,也提醒我们:荒凉有时是天主的净化方式。

第12-13节

“因此,你们应该伸直痿弱的手和麻木的膝,为你们的脚开辟正直的路,使跛子不致走入歧途,反而得到痊愈。”

灵修解释:

“伸直痿弱的手和麻木的膝”:是从《依撒意亚书》35:3借用的语言,表达“重新得力”的召唤。

是呼吁信徒在疲惫中重新振作,积极回应天主的恩宠。

“开辟正直的路”:呼应《箴言》与耶稣在福音中“狭窄道路”的比喻,强调悔改与走向圣德之路。

“跛子不致走入歧途”:照顾软弱者的图像,也象征信仰上的“弱者”——团体应彼此扶持,引人归主。

综合灵修反省:

苦难是爱的教育:天主不是暴君,而是父亲。祂的惩戒出于爱,旨在我们成圣。正如圣女小德兰说:“一切都出于爱,一切都为了爱。”

圣化的过程需忍耐:我们被召在患难中结出“义德的和平果实”。每一个磨难都是进入更深的主内合一的契机。

团体的关怀与扶持:我们在教会中不是孤独的旅客,而是同行者,要为他人开直路,让信仰软弱者也得救。

信德的训练是终生的:惩戒是“成义工程”的一部分,我们要不断在日常十字架中接受“灵魂的雕刻”。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3:22-30

这段福音围绕着“救恩的门”展开,耶稣强调进天国的路径是窄门,不在于表面与祂的接触,而在于真实的悔改与行善。

背景简介

《路加福音》特别强调耶稣向边缘人、罪人和外邦人宣讲救恩,凸显天主的慈悲与普世救恩。在第13章,耶稣正在向耶路撒冷进发,象征着祂自我奉献的旅程。途中祂不断教导,警醒门徒真正悔改,走向生命之门。

第22节

那时候,耶稣经过各城各乡,朝着耶路撒冷走去,到处教导人。

背景与灵修意义:

“耶稣经过各城各乡”:表明耶稣的传教旅程,面向普世。这段旅程也是祂朝向“十字架荣耀”的救世使命。

“朝着耶路撒冷走去”:耶路撒冷是耶稣受难、死亡与复活的地方,象征救恩的高峰(cf.路9:51)。

“教导人”:耶稣以先知身份宣讲天国,呼吁人悔改与信从。这是训导职务(munusdocendi)的表现。

第23节

有一个人问他说:“主啊,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

灵修解释:

这个问题反映当时犹太人对“谁能得救”的焦虑。他们以为只要是亚巴郎的后裔,自然得救。

耶稣没有直接回答人数,而是转向每个人的个人责任。

灵修重点:

我们不可对救恩掉以轻心(cf.斐2:12“带着恐惧战兢,努力完成你们得救的工程”)。

圣奥斯定提醒:“天主创造了你没有你,但不会在没有你的情况下救你。”

第24节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应该竭力从窄门进去!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要想进去,却不能进去。”

神学与灵修:

“竭力”(ἀγωνίζεσθε,agonizesthe):原文含有奋斗、作战之意——强调救恩需要奋斗,是属灵的战斗(spiritualcombat)。

“窄门”象征:天国之门不宽大随意,而是要求悔改、节制、遵守主道。不能凭天然血缘、宗教传统“混进去”。

圣十字若望说:“通向天主的道路是狭窄的并且少有人走的。”

第25节

“当家主起来把门关闭之后,你们却在外面站着,敲门说:‘主啊,请给我们开门吧!’他要回答你们说:‘我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神学重点:

“门关闭”:象征审判的时刻到来,救恩的机会结束(cf.玛25:10十童女的比喻)。

“我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是一种拒绝,强调救恩不是表面接触,而是内心的归属。

灵修反省:

不能仅靠参与圣事或在教会内“露面”,而是要真正悔改、行爱德、履行主旨。

第26节

“那时,你们会说:‘我们跟你一起吃过饭;你在街上也教导过我们。’”

灵修重点:

表面上曾“接触”耶稣:听过教导、可能象征性地参加过弥撒(圣体圣事)。

然而,这只是外在参与,缺乏内在的悔改与归向。

第27节

“他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你们这些作恶的人,滚开吧!’”

灵修与警醒:

与第25节重复加强,重申“属灵身份”比外在形式更重要。

“作恶的人”:罪的生活与天主的圣洁不相容。得救的门不是靠表面亲近,而是靠悔改与圣德。

成圣的呼召:天主召叫所有人“在生活中成圣”(LG11),若不悔改,则无法进入国度。

第28节

“当你们看见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和众先知在天主的国里时,而你们却被摒诸门外,那么你们只有哀哭切齿的份了。”

背景与灵修:

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以色列的族长,代表信德之人。

众先知:在旧约中呼吁悔改者,他们将进入天国。

“哀哭切齿”:这是审判与丧失恩宠的痛苦,是对错失救恩的悔恨。

灵修省察:

不可自恃为“选民”或“有圣事基础”就必得救,应时刻悔改归主(cf.教理1033,地狱不是天主的主动惩罚,而是自由拒绝天主的结果)。

第29节

“到时将要有人从东方、西方、北方、南方而来,进入天主的国赴宴。”

灵修神学:

这是对普世救恩的宣告,天主的国不仅限于犹太人,也向万民开放。

“赴宴”:天主的国常以盛宴象征,尤其预表天上的婚宴(默19:9)和圣体圣事的实现。

教义联系:

教会是“天主国在地上的种子与初果”(教理541),而教会向全世界传福音(cf.马28:19)。

第30节

“看吧!落后的将成为领先的,领先的将成为落后的。”

深层解释:

这是一个救恩的悖论:不在于人眼中的先后,而在于天主的主权与人的回应。

许多被视为“遥远的”(外邦人、罪人、边缘人),因真心悔改而得救;而许多“近的人”(犹太人、表面虔诚者),却因骄傲和不信而被拒。

灵修劝勉:

我们不可自恃“已得救”,而应常存谦卑(cf.路18:13税吏的祈祷)。

圣女小德兰强调“小路径”:谦卑、自我忘却、全心信赖天主慈悲。

总结灵修重点:

救恩是门,不是大道:必须经过挣扎、选择、悔改,不是人人自动进得去。

真实的门徒生活胜于形式:不能仅凭听道或参与圣事,而需与主建立活的关系。

普世的救恩呼召:不论背景、民族,凡愿意回应的都可赴宴。

不断悔改,持守信德:天天更新,与主同行。

本文标题:圣经释义: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