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释义: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


2025-08-01 15:43:21 作者:刘铎

1753866285817126.jpg

读经一 恭读训道篇  1:2; 2:21-23

这段经文揭示了圣经智慧文学的核心——对人生短暂与虚无的深刻省思,旨在引导人超越尘世,寻求天主。

训道篇 1:2:

「虚而又虚,虚而又虚,万事皆虚。」

【历史背景】

《训道篇》,拉丁文 Ecclesiastes)传统上归于撒罗满王,虽然现代学者认为它可能出自后来的智慧学派,约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受希腊哲学影响较深。该书使用“训道者”(希伯来文 Qoheleth,意为“集会的人”或“传道者”)的身份反思人生的终极意义。

【灵修意义】

“虚”译自希伯来文 hebel(הֶבֶל),本意为“蒸气”、“气息”,象征转瞬即逝、无法掌握的实在。这是训道篇的总主题:若没有天主,人生一切都如烟如雾,虚无缥缈。作者不是要人绝望,而是要人认清尘世的有限,引人仰望那恒久不变的天主。

【教会训导】

教会教导我们,人受造是为了认识、爱慕并事奉天主(《天主教教理》1)。离开这终极目标,所有的努力都终归虚无。这节圣言呼应耶稣在《玛窦福音》中所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呢?”(玛16:26)

训道篇 2:21:

「有人以智慧、学问和才干劳作得来的,却应该留下,让别人不劳而获:这也是空虚和大不幸。」

【历史背景】

训道者指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实:劳动所得可能最终流入不配的人手中。特别在古代以色列的王国中,父死子继是一种惯例,但继承者未必有同样的德行或智慧。

【灵修意义】

人往往以成就自我、积累财富为目标,但在死亡面前,这一切皆非永恒。训道者教导我们要以天主为产业(参阅圣咏16:5)。倘若人生的目的仅仅是积累或成功,最终也会体验到“空虚和大不幸”。

【教会训导】

《教理》第2424条指出,把财富看作人生终极目标是“偶像崇拜”。圣教会提倡社会公义与天主性恩宠的管理,强调一切恩赐都应为人类整体福祉而服务,最终归于天主。

训道篇 2:22:

「人在太阳下辛苦、操心地忙碌,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历史背景】

“太阳下”是训道篇中常用的词组,象征人类在尘世的生存状态。它表达了对现世劳苦生活的观察,带有东方哲学式的怀疑与反思。

【灵修意义】

此处呼吁我们以“永恒的眼光”看待一切。若劳苦只是为了现世的满足,那一切最终都不能满足人灵魂深处的渴望。唯有在天主内,人的劳作才有真正意义,成为成圣的途径。

【教会训导】

《天主教教理》第2427条教导我们:“人借着劳动,不但维持生活,也与他人合作,为天主的创造工程服务。”真正的意义来自将劳苦与天主结合,奉献为祂的荣耀。

训道篇 2:23:

「其实,人每天所作所为,无非是劳苦和烦恼,夜间心灵也不得安宁:这也是空虚。」

【历史背景】

此节是对劳苦生活带来身心俱疲的真实描写,特别反映出那些脱离信仰基础的生活状态——即使努力工作,心中仍空虚焦虑,夜不能寐。

【灵修意义】

灵修传统强调“灵魂的安宁”(拉丁文 tranquillitas animae)源自与天主的关系。若没有这种内在的安宁,即使生活再充实也不会带来平安。这节呼应圣奥斯定的名言:“我们的心灵在未安息于祢之前,常常不安。”

【教会训导】

教会提醒信友不要只关注现世成就,而要在默观与祈祷中寻求天主的旨意。圣本笃在《本笃会规》中劝诫修士“在一切事上寻找天主”,即便是日常的劳作中。

 总结

训道篇 1:2;2:21-23 是一篇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它带领我们看到,若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尘世、在劳苦所得之物上,那么一切终归空虚。但这并非悲观,而是智慧的觉醒:人唯有在信德、望德与爱德中,与天主结合,才能超越虚无,进入真正的生命。

✝信仰上主使人从虚无中解放;

圣神的恩赐帮助我们在劳苦中找到喜乐;

灵修生活与圣事生活是通往永恒意义的路径;

教会训导引领我们将现世生活视为通往天乡的旅程。

如同圣保禄在《哥罗森书》3:2所言:“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读经二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哥罗森人书  3:1-5, 9-11

这段经文浓缩了保禄宗徒的神学核心之一:基督徒与基督奥体的结合,以及生命的更新与成圣的召叫。

「弟兄们:你们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了,」

✦历史背景

《哥罗森书》约写于主后60-62年,圣保禄在狱中写给哥罗森教会信友。信友多为外邦人,面对当时的异端(特别是诺斯底主义、强调“灵优于体”或崇拜天使等错误倾向),保禄强调与基督奥体结合的真实性。

✦灵修意义

这句话揭示圣洗圣事的奥迹:我们借着圣洗已经死于罪而在基督内复活,进入新生命。这不是单纯象征,而是真实的奥秘结合(unio mystica)。

✦教会训导

《天主教教理》第1213条指出:圣洗使我们成为基督徒,与基督一同死亡与复活,是迈入教会生活的门槛。

「所以该追求天上的事:基督就是在那里坐在天主的右边。」

✦历史背景

“坐在天主右边”是《信经》中的基督信仰核心,源自《咏110:1》。象征基督在复活后进入荣耀,并与天主同权施治。

✦灵修意义

追求“天上的事”就是指引心志朝向永恒的福乐与圣德生活,不仅关注现世事务,而将之导向天主的光荣。

✦教会训导

教会强调基督徒要活在望德中,期待“天上的家乡”(参《希11:16》)。这句也正是四旬期与复活期灵修的核心召叫。

❸「你们该思念天上的事,不该思念地上的事,」

✦灵修意义

“思念”在希腊原文 phroneite,意思不仅是思想层面,也包括意志、取向、态度。保禄并不贬低尘世,而是教导我们要将尘世导向天上的目的。

✦教会训导

《教理》第1803条强调“德行”是在不断选择善中达到完美。我们对地上事务的处理也要以“天上的心思”来指导,合乎真理与爱德。

「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已经与基督一同隐藏在天主里面;」

✦灵修意义

基督徒在圣洗中“死于罪”,开始属神的新生命,这新生命尚未完全显明,但已经真实存在。这句也揭示默观生活的奥秘——我们的真实生命隐藏于天主内,等待在末世中全然彰显。

✦教会训导

《教理》第2014条指出,默观祈祷使灵魂深处与基督结合,即便外在仍处于斗争状态,内在已活在天主内。

❺「当基督——我们的生命——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跟他一起出现在光荣之中。」

✦灵修意义

这句是对末世的望德表达:当基督荣耀再临时,我们要在祂内获得光荣的复活。这句话连接了“现在”和“将来”的奥迹,激励信徒在现世忍耐、操练德行。

✦教会训导

《教理》第1042条强调:在基督的再来中,正义者将“以光荣的身体复活”,进入“新天新地”。

「因此,你们要将那仍属于地上的肢体治死:就是淫乱、不洁、邪情、恶欲和无异于偶像崇拜的贪婪。」

✦灵修意义

“治死”(nekrosate)是属灵斗争术语,表示要借助克己、悔改、圣宠,控制不良欲望。保禄列出五种“肉性的罪”,特别是淫乱与贪婪。

✦教会训导

教会倡导“克己节操”,尤其在《四旬期》、《忏悔圣事》、《灵修操练》中强调“对自我的死亡”是成圣的必要途径(《教理》第1431条)。

「不要彼此说谎;因为你们已经除去旧我和旧的作为,」

✦灵修意义

“旧我”指被原罪所统治的人性,这里呼吁信徒真实生活于真理与爱中,放弃撒谎、虚伪、伪装。

✦教会训导

教会常说“真理使人自由”(参《若8:32》)。《教理》第2464条指出,说谎违背人性尊严,是严重罪行。

「换上新我,这新我将依照他的创造者的形象而更新,为了获得真正的知识;」

✦灵修意义

“新我”是新造的人,已受圣洗,正通过圣神的助佑逐步恢复“天主肖像”的原始光辉(参《创1:26》)。这更新是成圣的过程(拉丁文 sanctificatio)。

✦教会训导

教会教导我们:圣神透过圣事、祈祷与德行,日复一日更新我们,使我们越来越像基督(参《教理》第1987-2016条)。

「在这一方面,再也不分希腊人或犹太人,受割礼的或未受割礼的;也不分野蛮人、叔提雅人、奴隶或自由人,而只有基督:他就是一切,并在一切内。」

✦历史背景

当时社会分裂严重:犹太人与外邦人对立,奴隶与自由民地位悬殊。保禄强调,在基督的奥体中,一切社会、文化、宗教差异都不再是阻隔,所有人共享救恩。

✦灵修意义

这是一幅美丽的“教会共融”图像:所有信徒在基督内是一体,这种合一不是人造,而是出自圣神的恩赐。

✦教会训导

《教理》第814条强调:教会在信仰中合一,却也在恩宠中多样,这是天主教普世性的体现。我们都是一个身体、一个信仰、一个洗礼。

总结与灵修反思

这段经文是基督徒“新生命神学”的精华。

圣保禄劝勉我们:

记住自己的身份:在圣洗中与基督同死同复活;

活出圣德与真理:弃绝旧我,穿上新我;

追求天上的事:将目光放在基督、永生、天主的荣耀上;

参与教会共融:超越一切隔阂,在基督内合而为一;

不断更新自己:在圣神中日渐恢复天主的肖像。

这是成圣的旅程,亦是每位基督徒的召叫与使命。如同圣若望十字所言:“灵魂越被净化,就越能反映天主的荣光。”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2:13-21

1. 那时候,人群中有人对耶稣说:“老师,请吩咐我的兄弟和我分家吧!”

历史背景:在犹太社会,遗产的分配由梅瑟法律规定,长子通常得双份,若有争议则交由拉比裁决。该人请求耶稣调停家庭财产纠纷,是当时常见的诉求。

灵修意义:此人称耶稣为“老师”(希腊文 didaskalos),但并未求教于真理,而是关注属世之财产,显示出他内心的贪婪。

教会训导:教会劝导信友追求属神的智慧而非世俗利益(参见《天主教教理》§2544)。

2. 耶稣对他说:“你这个人哪!是谁立了我作你们的法官,为你们分家呢?”

历史背景:耶稣否认自己是世俗意义上的法官。他来是要建立天国,而非调解地上的家产。

灵修意义:耶稣揭示祂使命的本质:不为解决物质问题,而为开启人心对永恒真理的追求。

教会训导:基督是“和平之君”,但祂所带来的和平是心灵的转化与救恩(参《教理》§2305)。

3. 于是他对群众说:“你们要谨慎,远避一切的贪心,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在于他有丰富的资产。”

灵修意义:耶稣警告“贪心”(希腊文 pleonexia)是属灵的毒害,容易使人陷入拜金的偶像崇拜。

教会训导:贪婪是七罪宗之一,会使人不信赖天主的照顾,反而依附于世俗安全感(参《教理》§1866,§2536-2537)。

4. 耶稣给他们设了一个比喻说:“有一个富翁,拥有出产丰富的良田。

历史背景:农业社会中,地多出产即代表财富和社会地位。此人表面是“蒙福”,但心志并未归向天主。

灵修意义:丰收是天主的恩赐,但富翁却未向天主感恩,反而只想到自我。

教会训导:教会教导“私有财产是正当的”,但必须为公益服务(参《教理》§2402-2406)。

5. 他心里想道:‘我没有地方收藏我的出产,怎么办呢?’

灵修意义:他的问题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心里”所思全是为己积蓄,没有天主的位置。

教会训导:人若将财富作为安全的根基,就无法完全信赖天主的照料(参《教理》§2547)。

6. 他又想:‘我要这样做:我要拆毁我的仓房,改建更大的,这样在那里就能够收藏我的一切谷类和财物。

灵修意义:这种“更大仓房”的计划是人类自足的象征,反映自我中心的生活观。

教会训导:教会提倡“贫穷的神贫精神”(spiritus paupertatis),即使富有也能脱心于财(参《教理》§2544-2545)。

7. 然后,我可以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储藏了大量的财物,足够多年享用的了,你休息吧!吃喝享乐吧!’

灵修意义:这是一种放纵型的享乐主义(hedonism),认为生命的目标在于安逸。

教会训导:天主教拒绝物质主义的“假安逸”,真正的安息在于与基督共融(参《教理》§1723)。

8. 天主却对他说:‘糊涂人哪!今天晚上就要索回你的灵魂,你所准备的一切,将要留给谁呢?’

灵修意义:死亡的临在突然中断了人一切属世的计划,显出人对未来的掌控是虚妄的。

教会训导:灵魂的“被索回”表明人是天主的受造物,其生命并非自我所有(参《教理》§1007)。死亡是与主相会的时刻。

9. 那些只为自己积蓄财产,而不想在天主面前致富的人,也是这样。”

灵修意义:在天主前“致富”即是在信、望、爱三德上成长,积极行善,积聚天上的财富。

教会训导:真正的财富是与天主的亲密关系(参《教理》§2559),圣人们的芳表即是“属灵富翁”。

总结

本段福音以一个现实的生活请求为起点,引出耶稣对贪婪的深刻教导,最终以比喻指出属世财富的虚幻与不可依赖性。耶稣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财物的丰富,而在于在天主面前的“致富”——即属灵生命的丰盈。

历史层面:反映犹太社会遗产纠纷的常态背景。

灵修层面:指出贪婪与自我中心的生命观念如何遮蔽人对天主的渴望。

教义层面:呼应教会关于财富的正确使用、贫穷神贫的美德,以及死亡与永恒判断的教义。

本文标题:圣经释义: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