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甲年)

—— 以轭换轭,以心替心——基督徒之内圣外王(玛11:25-30)

2020-07-05 09:43:43 作者:高超朋 来源:信德网

今天的福音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耶稣向天父由衷所做的赞美和感恩——“父啊! 天地的主宰! 我称谢你”,同时也表明了祂与天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我父将一切交给了我;除了父外,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人认识父。”耶稣的这段话是在门徒福传归来后(上两个主日的福音是关于耶稣派遣门徒福传——玛10),受感动而发的,祂知道什么样的人不肯接受福音,什么样的人会欣然接受福音。因此,耶稣明白地指出对福音持对立的态度的两类人:“智慧及明达的人”和“小孩子”。“智慧及明达的人”指聪明和有高深知识的人,耶稣所指的是面对福音骄矜自夸、自我封闭的经师和法利赛人。“小孩子”指那些不仗恃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只以纯朴的心接受福音的人。耶稣并非谴责聪明而赞美幼稚,祂没有贬低知识和能力,而是批评那因知识而引发的骄傲和失聪。耶稣谴责由聪明而产生的骄傲与自大,而称赞由赤心而产生的谦逊与依赖。耶稣说过:“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玛23:12)。使人拒绝福音的不是知识,而是骄傲;使人接受福音的,不是幼稚,而是谦逊。经师与法利塞人的骄傲,使他们无法接受一个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乡下纳匝肋、师出无名、木匠出身的耶稣。他们知道若翰对耶稣的见证,明白耶稣的宣讲,但他们不愿意改变,这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及身份和地位,所以在深思熟虑后拒绝了耶稣(参玛21:23-27)。反而那些在理智上、心态上、物质上不故步自封的人,对福音保持开放的态度,接纳耶稣的福音,耶稣为此而感谢天父。

福音的后半部分给人更大的安慰。耶稣向那些“劳苦和负重担的”发出邀请,要使他们获得“安息”。“劳苦和负重担的”指那些受生活和罪恶压迫的人,就是那些为智慧及明达的经师和法利赛人所轻视的“小孩子”,他们因生活的贫苦和罪恶的重压而得不到真正的安息。耶稣一方面许诺人“安息”,同时也要求人背起祂的“轭”。“轭”是一种木制的器具,用来套在牛肩颈上的曲木,它通过绳子牵引着犁去耕田。因此,“轭”就成为牛的负担,对人来说也象征沉重的负担和苦难的生活。诫命原本是天主的恩赐,指引人进入生命的道路。但是,在历史中却被经师们慢慢诠释成繁琐的律法,最终成为人无法担负的“重轭”。耶稣曾批评说:“他们把沉重而难以负荷的担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却不肯用一个指头动一下”(玛23:4)。而耶稣的“轭”却与经师们的不同,它不但不压迫人,反而使人获得自由与幸福的“安息”。

耶稣深明人们生活的艰辛和负担的沉重,但祂并没有替我们消灾免祸或解困就难。耶稣并没有许诺我们多做祈祷,困难挑战就会顺利得以化解。不少教友做了很多祈祷,困难不但没有解决,有时甚至会变得更糟(比如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耶稣并没有把经师和法利赛人加诸人们身上的“轭”拿走,而是换成祂的“轭”。祂要求说:“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耶稣要我们学习祂的良善心谦。当我们抱有“良善心谦”的情操时,我们便会明白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再沉重的担子,也不用畏惧,因为天主与我们同在,祂会使我们安息。这就是耶稣所宣讲的天国的奥秘,祂以轭换轭——把我们生活的重轭拿去,换上祂的轻轭,以心替心——用祂良善的心替代我们世俗的心,如此,祂邀请我们藉着良善心谦跟祂一起在世界上实行“王道”。

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的思想来理解耶稣的教导。“内圣外王”是指一种兼具个人修养和施行王道的政治思想。这原本是道家的思想,出自《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数千年来逐渐发展为儒家的基本思想。“内圣外王”可以说是儒家对“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社会的深入思考。“内圣”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品德,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特指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使内心符合“圣”的标准。“外王”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特别指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儒家也提出实现“内圣外王”的途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事,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是基础,没有“内圣”就无法达到经世济民,治国理政的“平天下”理想。“内圣”和“外王”统一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耶稣就是君王——和平的君王,祂的“外王”是藉着服务和牺牲来实现的,正如祂说的:“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玛20:28)。耶稣的“外王”具体来说就是祂“良善”:使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得了喜讯(玛11:5,路4:18-19)。祂的王道是建立在“内圣”的基础上,“内圣”就是祂的“心谦”。耶稣的“内圣外王”就是内在的“心谦”藉着外在的“良善”服务和牺牲表达出来,最终带领人进入充满仁爱与和平的天国。所有基督徒藉着洗礼都分享了基督的“君王职”,我们要做的就是效法耶稣,做个“内圣外王”——良善心谦的基督徒。

耶稣的“内圣”来自祂谦虚的心,祂的“外王”就是祂善良的行为。为了效法耶稣的内圣外王,让我们一起看看耶稣的良善心谦:

① 耶稣同情人的弱点。圣经如此描述耶稣基督:“我们既然有一位伟大的,进入了诸天的司祭,天主子耶稣,我们就应坚持所信奉的真道,因为我们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们弱点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受过试探的,只是没有罪过”(希4:14-15)。祂行奇迹、显圣容、洁圣殿,意气风发;祂受过穷(生于马槽),逃过难(逃避埃及)、挨过饿(在旷野四十天斋戒祈祷),居无定所;遭过欺,被误解、受曲解,无可奈何;忧心如焚、伤心流泪、众叛亲离、喊天呼地,终死十架。祂度着跟我们一样的生活,知道也同情我们的软弱,在各种境遇中祂都宣讲天主的爱,用奇迹彰显天主的爱,用生命见证天主的爱。

② 玛窦引用依撒意亚先知的话来描述耶稣的善良:“已压破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灭的灯心,他不吹灭,直到他使真道胜利”(玛12:20)。福音中充满着对耶稣的善良的记载:父交给祂的,一个都不愿少:祂放下九十九只羊,去寻找那迷失的一只。对犯罪时被抓到的妇女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 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③ 祂两次显增饼奇迹,以解众人饿腹之急(玛14:13-21:五饼二鱼饱饫五千余人;玛15:32-39:七饼和鱼饱饫四千余人)。耶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祂自己饿急了,也不愿把石头变成饼,却大方的为群众增饼。

④ 宽恕是善良的外在表达,耶稣要求门徒宽恕“七十个七次”(玛18:22)。十字架上,祂求父宽恕那些钉死祂的人。祂三次问伯多禄“你爱我吗”,宽恕祂的三次背叛,并重新委托他照顾祂的羊(若21:15-17)。祂对死前悔改的右盗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23:43)

⑤ 浪子回头比喻中,天主就像那位一直焦急等着浪子回头的慈父。

⑥ 复活显现给门徒时,耶稣没有秋后算账,没有批评门徒的背叛和逃离,反而把平安和赦罪的权柄交给了门徒们。

⑦ 门徒们忘记老师的教导,在伯多禄的带领之下重操渔夫旧业(若21:3),耶稣没有兴师问罪,反而为辛苦一晚打鱼而未果的门徒做好早饭(若21:12)。

⑧ 十七世纪的耶稣圣心显现及二十世纪的救主慈悲显现,都在不断向我们展示祂的慈悲和心谦。

⑨ 今天,每当我们庆祝圣事时,都实实在在地重现着耶稣的良善和大爱。难怪保禄高呼:“的确,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耶稣愿意我们效法祂、学习祂,在祂哪里获得安息,并使我们成为他人的安息之所。耶稣愿意用祂的心替换我们的心,借用大先知厄则克耳话,耶稣向我们说:“我要在你们身上洒清水,洁净你们,净化你们,脱离各种不洁和各种偶像。我还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在你们五内放上一种新的精神,从你们的肉身内取去铁石的心,给你们换上一颗血肉的心。我要将我的神赐与你们五内,使你们遵行我的规律,恪守我的诫命,且一一实行。”(厄36:25-27)

可是,耶稣的“良善心谦”如何跟“背起祂的轭”的要求协调起来?这表面上是矛盾的事情。耶稣要求劳苦负重担的人学习祂的良善心谦,但如果这些人已经因劳苦负重担而疲惫不堪,为什么如此良善心谦的耶稣不但没有除去他们的担子,反而还要他们背上另一个轭呢?哪怕祂的轭是柔和的,担子是轻松的,那也是轭和担子呀?祂的轭和祂所许诺的安息到底是什么?

生命中,我们被许多事情重压着:除了自然的生老病死,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忙碌、担忧、金钱、健康、婚姻、子女、困难、无奈、批评、艰难的抉择、信仰的受挫、寂寞等。良善心谦的耶稣心疼我们,关心我们的劳苦和重担,正如祂昔日关心那些被法律重压的犹太人,给他们提供安息一样,祂也要给我们安息。

为了使我们得到安息,耶稣要求我们背起祂的轭。因为祂的轭不再是重担,而是天主的启示,就是天国的福音,就是那“隐瞒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的喜讯。之所以称之为轭,是因为进天国作天主子女必须实践天父的要求,就是奉行天主的旨意。耶稣不愿意我们闲散地躺卧在安乐椅上等着进入天国,进天国是需要努力的,这是天父的要求。而天父的要求不是别的,只是爱(参玛25:31-46:公审判时对进天国的要求),所以耶稣的轭是爱的轭,而爱会使一切都变得轻松。哪里有爱,哪里就没有辛苦,如此就成了轻松的。耶稣的轭是柔和轻松的,就是因为祂良善心谦,所以耶稣呼吁劳苦负重担的人,跟祂学习,如果我们学会了耶稣的良善心谦,我们的轭自然就柔和轻松了。因此,安息在祂内的秘诀就是学习祂的良善心谦。人若能以温良的善心去生活而又谦虚的依赖天主,他的心灵必会得到安息。有了爱,眼前的世界都会改变;缺乏爱,连一个多小时的主日弥撒或几十分钟的讲道都会变成使人心烦意乱的重担,哪里会有安息?

耶稣许诺那些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说:“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债务累累的人希望偿清债务,疾病缠身的人盼望身体痊愈,困难无奈的人渴望公平正义,追逐梦想的人祈望梦想成真,他们希望耶稣帮忙他们解决这些迫切而棘手的问题,如此他们就可以获得安息了。但耶稣所许诺的安息跟世俗的安息不同,耶稣在一个比喻中说:一个富人如愿以偿地拥有了大量并足够多年享用的财物之后,跟自己说“休息吧!吃喝宴乐吧!”没想到耶稣的答案却是“糊涂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灵魂,你所备置的,将归谁呢?”(路12:13-21)

面对世俗的那份安息的渴望,耶稣教导说:“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 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会找到你们灵魂的安息,因为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耶稣要赐给的是灵魂在主内的安息,而这样的安息要藉着背起耶稣的轭才能获得的。耶稣的轭就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祂在山中圣训中已经把这个“轭”具体表达出来了,就是对罪人无条件的宽恕,对内心的欲念和贪念加以制止,忠诚地待人接物,不以牙还牙,以暴易暴,反要爱仇,为迫害我们的人祈祷。耶稣邀请我们跟祂学习,活出心灵的真正自由,“不要怕那杀害肉身,而不能杀害灵魂的”(玛10:28),连迫害致死的重担都不怕的自由心灵才会得到真正的安息。因此,耶稣没有拿走我们的轭,也没有说我们不用背任何轭,而是接纳祂爱的轭,祂的轭是化解其他重担的轭。即使外在世俗的轭还很沉重,但在对天主的完全信赖和依靠中我们仍然可以在爱中歌唱,在喜乐、慈悲和怜悯中获得心灵的安息。

轭就是为了套住牲口以方便主人驾驭,所以,轭一定是个负担。担子一定有重量,轻松就不是担子。可是良善心谦的确能使轭变得柔和,使担子变得轻松。因为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重担为喜悦,比如,照顾生病的孩子虽熬神费心,但在孩子的康复和温柔的喊爹呼妈声中,所有的辛苦和心苦都化为喜悦。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沉重的轭。生命中的轭是谁都逃避不了的,耶稣也有自己沉重的轭和担子,可是祂还要我们背起祂的轭。祂的轭是什么呢?祂的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就是我们的罪。正如依撒意亚先知说的:“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他被刺透,是因了我们的悖逆;他被打伤,是因了我们的罪恶;因他受了惩罚,我们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我们都像羊一样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却把我们众人的罪过归到他身上。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他从活人的地上被剪除,受难至死,是为了我人民的罪过……上主的旨意是要苦难折磨他;当他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赎过祭时,他要看见他的后辈延年益寿,上主的旨意也藉他的手得以实现”(依53)。如果耶稣的轭就是我们的罪过,那么福音中耶稣要我们背的祂的轭就不是强加给我们的其他的重担,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弱点和罪过。所以,耶稣并没有给我们增加新的重量。这也是祂良善心谦的一个表现。

耶稣的轭就是天国的福音,是为承行天父旨意所付出的努力,而天主的旨意要耶稣把天父交给祂的,连一个也不失掉(若6:39)。为了不失掉一个,耶稣亲自背起我们的罪过,把原本压迫我们的重轭变成了祂自己的轭和担子,在祂良善心谦的承担之下,这个重轭变得柔和而轻松,然后祂把这个柔化了的轭又交还给我们,并让我们将其视为“祂的轭”(其实正是我们的轭)而且背,如此,这个轭就变得柔和而轻松,在柔和与轻松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安息,而这就是天国的福音。

就本性来说,人都爱惜自己,“从来没有人会憎恨自己的身体,总是保护爱惜它”(弗5:29)。我们很容易对自己关心、爱护和细心,我们愿意被呵护、被欣赏、被理解、被支持、被接纳、被宽恕。耶稣说:“凡你们愿意别人给你们做的,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玛7:12)。这种推己及人、“己所欲,施与人”的思想这就是耶稣所要求的心谦的“内圣”,当我们把这心谦的内容活出来时,就是良善的“外王”。良善心谦就是耶稣希望我们活出来的内圣外王之道。

虽然我们的轭和担子不会因为信仰而在客观上减轻,但因为有爱,充满了救世爱人的精神,我们的轭和担子就会变得轻松。如果爱自己不是负担,那么为爱天主而爱人如己也当然会变得柔和、轻松。

耶稣不保证我们一直顺利,但却帮助我们在逆境中得到力量。祂不保证我们的生命没有痛苦,但却许诺给我们力量去面对痛苦。当我们能够面对生命中的挑战,能够战胜生活里的痛苦时,我们便会获得心灵的安息。耶稣愿意背起我们的轭,承担所有的罪过,只为让我们获得天主内永远的安息,这才是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平天下,就是使天下苍生在世获得平安喜乐,最后享受永远的安息。

基督徒是耶稣良善心谦的首先受惠者,耶稣不希望我们只顾自己享受,祂愿意我们心系苍生,因此,祂邀请我们分享祂的“王道”,就是跟我们一起,藉着内圣外王的良善心谦,使所有的人都能获得“安息”。

本文标题:常年期第十四主日(甲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