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释义: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丙年)
2025-07-24 14:07:56 作者:刘铎
读经一 恭读创世纪 18:20-32
创18:20-21
「那时候,上主说:‘指控索多玛和哈摩辣的话实在很多,他们的罪恶实在深重!我要下去看看,我所听到的控诉是否属实。’」
历史背景
“索多玛和哈摩辣” Gomorrah)是位于死海南方的城市,以骄傲、淫乱、对外人无爱德著称(参见创19,)。上主“下去查看”并非因祂不知情,而是一种人性化的描写(anthropomorphism),表达天主的正义不是草率或武断的,而是经过审查与审判。
灵修意义
天主并非因愤怒而毁灭,而是基于公义与怜悯的互动。祂愿意“查看”,显示出祂是公义审判者,也是耐心等待悔改的父亲(参阅《教理》210-211条:天主同时是正义的,也是怜悯的)。
创18:22
「三个人当中有两个转身向索多玛走去;亚巴郎仍然站在上主面前。」
历史背景
这三位“人”是天主派来的天使,以人形显现(参创18:2)。其中“上主”即象征天主的临在(有神学家视此为圣言的预显——Logos)。
灵修意义
亚巴郎选择“站在上主面前”,是一个默观者和代祷者的姿态。与玛利亚“坐在主脚前”(路10:39)相似,显示我们在天主面前首要的责任不是质问,而是代祷与信赖。
创18:23-25
「亚巴郎走近上主面前说:‘祢真的要把义人跟恶人一起消灭吗?……世界的审判者,怎能不行公义呢?’」
灵修意义
亚巴郎以先知式的勇气向天主代求,他并不是质疑天主,而是呼吁天主本性的仁慈与正义。他用“世界的审判者”(希伯来语 Shophet kol ha'arets)来称呼天主,意味着他承认天主有最终审判权,但也有义务行正义(天主当然自我忠信地这样做)。
教会训导
教宗方济各强调:我们每个人都蒙召为他人代祷,尤其为罪人代祷,就像亚巴郎一样(参见《信德之光》通谕 Lumen Fidei, 57)。教会本身也具有代祷性的使命(见《教理》2634-2636条)。
创18:26-32
亚巴郎不断地向主“讨价还价”,从五十个义人降到十个义人;每次上主都回答说:“为了这几个,我也不毁灭那城。”
灵修意义
亚巴郎表现出极大的信德、谦卑、坚持与爱德:
他多次请求,但总是以“求我主不要动怒”开头,显示其敬畏与谦逊;
他从五十到十次次“试探”天主的怜悯,是一种圣德的坚持;
他为的是救别人,而非自己,表现出真正的代祷精神。
圣奥斯定评论说:“他所求的不是公义的审判,而是仁慈的宽恕。”
教会训导
教会特别重视为罪人代祷,这与教会“为众人得救的普遍祈祷”是一致的(参见《教理》2635条)。这段圣经也预示了耶稣为我们代求的角色(参见希7:25),而亚巴郎则是旧约中“信德之父”的楷模(参阅《教理》2570-2573条)。
总结:天主正义中的怜悯、代祷的力量
✨ 本段经文教导我们三点:
天主是审判者,但祂的审判从不急躁。祂耐心、怜悯,愿意宽恕;
亚巴郎是代祷者的典范,他在祈祷中不断信赖天主,勇敢恳求,这激励我们也要“为世界祈祷”;
义人对社会有救赎性的意义:即使在堕落的城市中,义人的存在也可能带来全城的赦免——这预示着基督的赎罪牺牲,及圣人对世界的属灵价值。
反思祈祷:
主啊,我是否像亚巴郎一样,为这个世界、为我的家人、为罪人而代祷?
我是否相信,即使少数义人,也足以吸引祢的仁慈临到全地?
让我愿意,成为那“十人”之一,为世界守望祈祷,直到祢来。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哥罗森人书 2:12-14
哥2:12
「你们在洗礼中与基督一同埋葬了,也在洗礼中,与基督一同复活了,因为你们相信了天主那使基督从死人中复活的大能。」
历史背景
哥罗森教会是外邦人团体,受保禄宗徒或其门徒(如厄帕夫辣 Epaphras)传教而成。保禄在此驳斥诺斯底主义者与犹太法律主义者,强调基督徒因信德与洗礼而与基督联合,而非靠割礼或其他法律行为。
这里用了强烈的奥迹神学语言(Mystagogy):洗礼是与基督共融的圣事,是“与祂同死同复活”(参罗6:3-4)。这种语言源于早期教会的洗礼仪式,候洗者往往浸入水中象征死亡,出来象征复活。
✝️灵修意义
洗礼不仅是罪得赦的开始,也是新生命的诞生。这是一种“奥体合一”的经验:借信德,人与基督连结,参与祂的死与复活,从而开启“圣宠生活”。
哥2:13a
「你们从前是死的,因为你们犯过罪,也未受过割礼;但是天主却赦免了我们的一切过犯,使你们与基督一同生活。」
历史背景
此处保禄在与犹太法律主义者对话:哥罗森人未行割礼,按犹太标准是不洁净的。但保禄指出:真正使人成圣的不是割礼的肉身记号,而是借洗礼在基督内得新生命(参加6:15:“在基督内,割礼或未割礼都无关紧要。”)
✝️灵修意义
我们“从前是死的”表示原罪和本罪使我们与天主隔绝,但天主主动施恩,不是因为我们配得,而是祂白白的恩宠(gratia gratis data)。
我们与基督一同生活,是指我们现今在祂内共享祂的神圣生命(vita divina),这在神学上称为“成圣的恩宠”(gratia sanctificans)。
教会训导
《教理》1262-1270条教导:洗礼赦免一切罪,给予我们参与天主子女的生命;
天主并非只赦免过犯,更是让我们在恩宠中生活、在基督内重生。
哥2:14
「他涂抹了那反对我们,告发我们对诫命负债的债券,并把这债券钉在十字架上,销毁了。」
历史背景
“债券”在当时指“罪账”(希腊文 cheirographon),即记载债务的文件,象征人因违背天主法律所欠的罪债。
钉在十字架上是一种典型的保禄式语言:基督在十字架上取代我们承担刑罚,为我们补赎(satisfactio vicaria),正如《依撒意亚书》53章预言的“为我们的罪被钉死的仆人”。
✝️灵修意义
这节是对十字架救恩的浓缩表达:
“涂抹”表示赦免(如涂掉文书),
“告发我们”指责我们的法律已无效,
“钉在十字架上”表示基督将罪的代价承担在自己身上,
“销毁了”表示彻底清除我们的罪债(condemnatio culpae et poenae)。
这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赦免,更是生命与身份的改变:我们从“欠债者”变为“蒙赦之子”。
教会训导
教会清楚教导:耶稣的死亡是赎罪性的(见《教理》615条),祂以自由的意志献上自己,为我们在十字架上达成完全的补赎。
总结:在基督内的新生命与彻底的救赎
✨整段经文强调三个核心教义:
洗礼的奥迹性: 洗礼是我们与基督的神秘结合,是“与基督一同死而复活”的圣事,使我们得以进入圣宠的生活。
恩宠的优先性: 我们不是因行法律(如割礼)而得救,而是因信德接受天主的恩赐,白白领受新生命。
十字架的救恩性: 基督以自己的死亡消除了我们的“罪债”,彻底将我们从罪与律法的咒诅中释放出来。
祈祷:
主耶稣,我感谢祢在十字架上为我钉死了罪债,求祢让我每日重温洗礼的恩宠,常在祢内生活,以圣神的力量,抵抗罪恶,走在复活的新生命中。阿们。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1:1-13
11:1
「有一天,耶稣在一个地方祈祷,完了以后,有一个门徒对他说:‘主啊,请教给我们祈祷,就像若翰教给了他的门徒一样。’」
历史背景
在犹太传统中,老师(辣彼)会教导门徒固定的祈祷文。圣若翰(即洗者若翰)也显然如此。耶稣时常祈祷(见路3:21、6:12等),门徒目睹祂与天父的亲密关系,渴望学习那样的祈祷。
✝️灵修意义
门徒的请求显示对祈祷生活的渴望,也反映出一个重要神修真理:祈祷是可以学习的。基督徒的祈祷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基督内与圣神共祷(参《教理》2746-2751条)。
11:2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祈祷时要说:父啊!愿祢的名受显扬;愿祢的国来临;’」
历史背景
这是《主祷文》的简化版(与玛窦福音6:9-13相对比)。开头的“父啊!”(Abba)是耶稣特有的祈祷用语,表达出亲子关系的亲密,在犹太教中前所未有。
“愿祢的名受显扬”是希望天主的圣名得光荣,如《出谷纪》中“我是上主”那名的启示(参出3:14);“愿祢的国来临”是整个天主教信仰的核心盼望:天主的王权在世上的完全实现。
✝️灵修意义
祈祷首先不是求己所需,而是朝向天主的光荣与国度。这是“敬拜性的祈祷”(oratio adorativa),呼应《天主经》前半部的结构。
11:3
「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
历史背景
“日用的食粮”(希腊文 epiousios)可以理解为:
每日的生活所需;
弥撒中的圣体圣事(传统解释)。
早期教父(如奥利振、圣大额我略)倾向于将“日用的食粮”视为超性的食粮——圣体,喂养我们属灵生命。
✝️灵修意义
这是“祈求性的祈祷”(oratio supplicativa),教导我们完全依赖天主的眷顾,也指出基督徒每日生活的中心是圣体圣事(参《教理》2835–2837条)。
11:4a
「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也宽恕别人一样;」
历史背景
宽恕在犹太教中是天主的属性;但耶稣强调:人若不宽恕别人,也不得天主宽恕(参玛6:14-15),这是天主对子女的神圣要求。
✝️灵修意义
此句体现“悔罪与宽恕”的教义(参《教理》2838-2845)。我们请求宽恕,也承诺去宽恕人,这是一种参与天主慈悲的内在操练。
11:4b
「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
历史背景
“诱惑”(希腊文 peirasmos)既指考验也指诱惑犯罪。这句意在祈求天主的保护,不让我们跌入魔鬼的罗网。
✝️灵修意义
我们承认人性的软弱,并依赖天主的护佑来抵挡魔诱、肉欲与世界的诱惑(参《教理》2846–2849)。这也是“属灵战斗”的祈祷。
11:5-8
(关于半夜借饼的比喻)
历史背景
东方文化中,接待旅客是社会责任。在没有便利商店的时代,请邻舍帮忙虽突然,但被视为正常。
耶稣用“朋友的不情愿”来做对比,强调:即使人会推脱,天主却绝不推托,且因我们“锲而不舍的祈求”(importunitas,拉丁文Vulgata)而垂听。
✝️灵修意义
这段教导我们恒心祈祷的必要性(oratio perseverans),不要因暂时未应允就灰心,而应坚持敲门。
11:9-10
「你们求,就要给你们;你们找,就要找到;你们敲门,就要给你们开门。」
✝️灵修意义
三重动词“求、找、敲”呈现渐进式祈祷态度,表达对天主的信赖。祈祷不仅仅是祈求(petition),也是一种寻求天主面容的朝圣(quaerere Deum),最终进入与祂的共融。
11:11-13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自己的儿女,何况在天之父,难道不更要将圣神赐给那些求他的人吗?」
历史背景
犹太传统将天主看作“父”,但耶稣在此加深了这层含义——天主不只施恩,更赐下圣神,这是新约救恩的顶峰恩赐。
✝️灵修意义
天主给人的最美恩赐,不是物质,而是祂自己——圣神。这是整个祈祷生活的终向(oratio in Spiritu),引我们进入圣三的生命。
教会训导
《教理》2602条:耶稣的祈祷是我们的榜样。
《教理》2671条:真正的祈祷总归于一句话:“圣神,请来!”
《教理》2765–2865条详解《主祷文》的神学意义。
总结:祈祷是与天主圣三共融的生命
✨整段福音的要点总结:
祈祷是门徒生活的中心:我们学习耶稣的祈祷,使祂的心成为我们的心。
主祷文是最完美的祈祷:涵盖了敬拜、信赖、悔改、依赖与求圣。
恒心祈祷能开启天主的心:不是因我们配得,而是因天主是父。
天主赐下圣神:作为最高的恩典,使我们在祈祷中参与祂的神性生命。
祈祷:
主耶稣,祢教导我们如何祈祷,
愿我们在祢圣言中,常常敞开心灵,寻求父的旨意,在困苦中不灰心,在顺境中不自满,
常常渴求圣神,愿祢的国早日降临。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