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丙年)


2025-07-04 16:38:41 作者:刘铎 来源:信德网

读经一  恭读依撒意亚先知书  66:10-14c

【第10节】

“你们爱耶路撒冷的,要与她一同快乐,为她而欢喜!你们曾经为她而悲伤的,现在要跟她尽情欢乐!”

历史背景

此段出自依撒意亚书第三部分(55-66章),又称为“第三依撒意亚”,成书于以色列民族充军归回后的复兴时期。当时的耶路撒冷刚从被毁灭的状态中开始重建,人民曾为圣城沦陷、圣殿被毁而哀痛,而今天主藉着先知应许将恢复她的光辉。

灵修意义

耶路撒冷在灵修传统中象征天主子民的团体(即“教会”)、圣母玛利亚,甚至象征天上的耶路撒冷(默21:2)。因此,此句邀请所有为天主圣城哀悼的人——也就是所有信者——在天主的复兴工程中重新得力,喜乐地见证祂的救恩。

教会应用

我们在此看到天主对祂子民恒久的许诺。即使人因罪远离,祂仍施行慈悲,恢复教会的荣耀。我们也被召唤,并与她一同在复活中喜乐。

【第11节】

“但愿你们能尽量地从她那安慰的怀里吃奶,能欢欣地从她那丰满的乳房吸乳。”

历史背景

“乳房”象征母亲对婴儿的照料,指耶路撒冷像慈母一样哺育她的子民。象征性的表达,表示城市(人民)重建后,将重新成为生命与希望的源泉。

灵修意义

在天主教灵修中,“吃奶”象征从教会中接受真理的滋养与圣事的恩宠。教会是“我们信仰的母亲”,如同圣师聖西彼廉(St. Cyprian)所说:“若没有教会为母,就没有天主为父。”

我们借教会的教导、圣言和圣事(特别是圣体圣事)而得到喂养、得到安慰。

【第12节】

“因为上主这样说:‘看哪!我要在她身上广赐和平,犹如河流;我要赐给她万国的财富,好似泛滥的江河:她的乳儿将被抱在怀中,放在膝上摇摆。’”

历史背景

“和平”(shalom)是一个深具意义的词,不只是指没有战争,而是与天主和好的全面福祉。“万国的财富”暗示耶路撒冷不再孤立,而是成为万邦归来的中心。

灵修意义

这节体现出“末世圣殿”与“普世教会”的景象:万国归向耶路撒冷(即教会),如在弥撒圣祭中全世界的教友齐聚“天上新耶路撒冷”(希12:22)。
“如河流”象征圣神的流动、恩宠的满溢,如同耶稣在若望福音7:38所说:“信从我的人,要有活水从他心中涌出。”

【第13节】

“我要抚慰你们,就像母亲那样抚慰儿子。”

历史背景

这句展现出上主的母性面向(Maternal metaphor of God),即祂不仅是正义的父亲,也是慈爱母亲般的安慰者。

灵修意义

在天主教灵修中,这里也预示了圣母玛利亚的角色。圣母作为教会的典范,也作为天主之母,在基督信仰中居于安慰者的地位。天主透过祂的教会,透过圣母、圣事与圣言,以母爱照顾祂的子女。

【第14节】

“你们必要在耶路撒冷得享安慰,你们看见这种情形,你们的心必要欢乐,你们的身体必像青草一般的健康兴盛;那时,上主的大能将显示给他的仆人。”

历史背景

此为全段高潮——耶路撒冷不仅恢复往日荣光,更成为信仰安慰、喜乐和复兴之所。这是对归回百姓的安慰,也是对全人类救恩历史的展望。

灵修意义

“青草”象征生命与复苏,也令人联想到圣咏23:“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到安歇的水边。”
“上主的大能”将在祂的“仆人”——即信祂的人——身上彰显。新约中,这种彰显最圆满地体现在耶稣基督的复活与教会中圣神的运行。

总结:

依撒意亚66:10-14是一段深具慰藉、充满母性神恩的先知话语,它描绘了一个末世性的愿景:
天主将使祂的圣城耶路撒冷重新焕发生命力、使教会成为属神生命与真理的泉源。祂的子民——无论原来处于何种苦难——都将在教会中得着安慰与复苏。

在灵修上,这段经文邀请我们:

  投身并热爱教会(属神的耶路撒冷),

  在祂的圣事与圣言中接受喂养,

  在信仰团体中活出天主所应许的喜乐与和平,

  并在天主母性的照顾中重新得力。

正如《天主教教理》所言:

  “教会是我们的母亲;她借着圣神养育我们、教导我们、安慰我们。”(参教理#2040, #169)

愿我们以“新耶路撒冷的儿女”身份,常与教会一同喜乐,一同成长!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  6:14-18

【第14节】

“弟兄们:至于我,我只以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来夸耀,因为藉着十字架,就我来说,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了;就世界来说,我也已经钉在十字架上了。”

历史背景

迦拉达人书的背景是关于“因信称义”与割损律法(即梅瑟法律)之争。有犹太基督徒坚持外邦人必须接受割损,才是真正属于天主的子民。保禄反驳说:我们因信仰耶稣基督,而非因守法律称义。

灵修意义

保禄在此表达他唯一的荣耀就是基督的十字架。他不以宗教成就、法律上的义务、血缘或身份为荣,只以被钉的主为荣耀的源泉。

“世界钉在十字架上了”——象征旧的价值体系、世俗的荣誉与虚荣,对他而言已死。

“我也钉在十字架上了”——他也对世界死了,即不再受世俗的驱动,而是活于基督内(参 迦2:19-20)。

教会应用这句话成为基督徒灵修生活的座右铭之一,尤其在神学中:我们一切的荣誉不来自世界,而来自与基督一同受苦、同钉十架(参罗6:6;斐3:8)。

【第15节】

“其实,受割损或不受割损之礼,都算不得什么,要紧的是成为新造的人。”

历史背景

保禄指出外在的宗教仪式,如割损,不再是盟约的决定性标记。重要的是内在的重生,即“成为新造的人”(参哥后5:17)。

灵修意义

“新造的人”是圣神的工程,借由洗礼,我们在基督内重生,穿上新人。这个“新造”意味着灵魂得以复原,成为真正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样式。

教义联系

与洗礼圣事密切相关——借洗礼,旧人被埋葬,新人在基督内复活(参《天主教教理》#1265-1266)。

【第16节】

“所有照这规律而行的人,愿平安与怜悯降在他们身上,就是降在所有的天主子民身上!”

历史背景

“这规律”是指上节提到的“成为新造的人”的福音规律,而非梅瑟法律的规条。保禄祝福那些按此福音生活的人,不论他们是否接受割损。

“天主子民”原文是“天主的以色列”(τοῦ Ἰσραὴλ τοῦ Θεοῦ),表明教会作为新以色列的身份,取代了以往只限于民族的界限。

灵修意义

此节强调教会是新约中的真正子民,无关种族与礼仪,而关乎信仰与重生。平安与怜悯是旧约中天主对以色列的祝福,如今也赐予信主的教会。

【第17节】

“从今以后,我切愿没有人再烦扰我,因为我身上带有耶稣的烙印。”

历史背景

“烙印”在古代常见于奴隶或士兵,表示所属与忠诚。保禄此处可能指他为传扬福音所受的鞭打、石击与监禁之伤(参格后11:23-27)——这些成为他属基督的印记。

灵修意义

“耶稣的烙印”代表与基督一体的苦难联合。在天主教神秘神学中,很多圣人(如圣方济各、圣女大德兰)也曾领受“五伤”作为烙印,象征与主十字架的契合。

默观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在灵魂上带着洗礼的“灵性印记”(character sacramentalis),这是圣洗、坚振、圣秩三大圣事中无法抹去的属神印记(参《教理》#1272-1274)。

【第18节】

“弟兄们!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宠,常与你们的心灵同在!阿们。”

灵修意义

这是保禄书信典型的结语,但意义深远:恩宠(χάρις, grace)是基督徒生命的核心。保禄特别提到“你们的心灵”——强调的是内在生命、神恩的居所。

这句话也被教会用在很多礼仪中,表达愿主恩宠常驻信友心中。

总结神学与灵修重点:

主题:基督的十字架是基督徒唯一的荣耀

核心价值:外在仪式如割损无济于事,唯有内在重生

属灵身份:信主者成为“新造的人”,是真正的“天主子民”

信仰标记:属于基督的“烙印”是因福音而受苦的痕迹

恩宠祝福:生活于主的恩宠中,内心得真正的平安与怜悯

灵修导引:

本段圣经邀请我们以十字架作为生活的中心,舍弃世俗荣耀,选择与基督的苦难认同,并在教会生活中成为“新造的人”。我们要问自己:

我的信仰是否建立在与基督的个人关系上,而非外在习惯或传统?

我是否把“十字架”当作生命的喜乐源泉?

我的生活中有“耶稣的烙印”吗?我是否在福传中愿意为祂受苦?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0:1-12, 17-20

【第1节】

“那时候,主另外选出了七十二个人,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在他前面,先到他自已将要去的各城各地去。”

历史背景

主耶稣早前派遣了十二宗徒,此处再派出七十二门徒。数字“七十二”可能象征创世纪第十章所列的七十(或七十二)个民族,代表普世万民。也有传统认为象征梅瑟任命的七十位长老,再加上两位(民11:24-29)。

灵修意义

耶稣的使命并非孤立完成,而是透过“派使者”,预先准备人的心灵。教会的本质就是被差遣(拉丁文:missio),每个基督徒都被召成为“前锋”。

教会性

这是宗徒使命的延伸,也预示了教会在历史中的传教任务。门徒“两个两个地”出发,反映教会宣讲的见证性与团体性(参《天主教教理》#849-856)。

【第2节】

“耶稣对他们说:‘庄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

历史背景

“庄稼”象征人心已准备好接受福音,但愿意回应召叫、真正劳苦于传教者却寥寥无几。

灵修意义

此句呼唤为传教祈祷,即为教会的牧者、传道者、圣召祈祷。主是庄稼的主人,人类灵魂是祂的产业,我们只是祂的仆人和工具。

教会训导

教宗方济各常引用此节,强调为司铎圣召与传教士圣召祈祷的重要性。祈祷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参与。

【第3节】

“你们去吧!我派遣你们去,如同把羔羊送入狼群。”

灵修意义

门徒的身份是羔羊般的谦逊、柔和、牺牲。世界对福音的信息充满敌意,门徒的传教要带着基督的温良与勇敢。

训导意义

这表明教会的使命不是建立在人力保障上,而是信赖天主的恩宠。这是殉道精神的根源。

【第4节】

“你们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候人。”

背景说明

这不是对生活物资的否定,而是一种简朴与全然信赖天主供应的生活方式。“问候人”在东方文化中常是冗长礼仪,耶稣要求他们专注于使命,勿被琐事拖延。

灵修意义

传教士应活出神贫的精神(参玛5:3),不依赖物质,而依靠天主的照料(《福音的喜乐》#20)。

【第5-6节】

“无论进了哪一家,先说:‘愿这一家平安。’如果那里有喜爱和平的人,你们所求的平安就要临到他身上;不然,仍归于你们。”

灵修意义

门徒带来的第一份恩赐是“平安”(希伯来文 Shalom)——这不仅是外在安宁,更是与天主和好的生命状态。

“喜爱和平的人”即“和平之子”,指的是那些愿意接纳福音者。

礼仪联系

此祝福成为感恩祭礼仪中的问安形式(“愿主的平安常与你们同在”),是门徒身份的象征性语言。

【第7节】

“你们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理当得到工资;你们不可从这一家搬到那一家。”

灵修意义

门徒的生活应体现出满足与感恩。不可追求更好的待遇或居住条件。传教生活的真理性胜过一切舒适与便利。

【第8-9节】

“无论进了哪一城市,如果有人欢迎你们给你们预备什么,就吃什么。要医治城中的病人,并对他们说:‘天主的国已经临近你们了。’”

灵修意义

这节揭示福音传扬的两个支柱:行动(治愈);宣讲(天国)

“天主的国”临近,是耶稣信息的核心。这是一种末世性的宣告,也是新秩序的到来。

【第10-12节】

“你们无论进了哪一个城市,那里的人如果不接待你们,你们就出来,到街市上说:‘连你们城中粘在我们脚上的尘土,我们也要当着你们拂去;但是,你们当知道:天主的国已经临近了。’我告诉你们:在那一天,索多玛所受的处罚,比这座城所受的还要轻。”

历史背景

拂尘是犹太人出外邦之地的动作,象征与不洁之物断绝关系。拒绝门徒者等于拒绝基督,等于拒绝天主的国。

“索多玛”象征极大罪恶,但耶稣强调拒绝福音比古代索多玛的罪更严重。

灵修意义

我们应尊重他人自由,但不能忽视传教的紧迫性与后果。

【第17节】

“那七十二个人欢喜地回来,报告说:‘主啊!我们一用你的名字,连恶魔都服从我们。’”

灵修意义

门徒经历到主名的能力,其“欢喜”是使徒的喜乐(参《福音的喜乐》#1)。但他们还需进一步理解:不是能力本身,而是与主的关系才是核心。

【第18节】

“耶稣对他们说:‘我看见撒殚如同闪电一般地自天跌下。’”

神学背景

这是对撒殚被逐出天上的预言性描述(参默12:7-9),也可能是对福音宣讲压制邪恶势力的神视经验。

【第19节】

“我已经授权给你们,使你们践踏毒蛇和蝎子,并能胜过仇敌的一切势力,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你们。”

灵修意义

这是对门徒的权柄授权。毒蛇、蝎子象征邪恶势力,门徒不靠己力,而是靠主的名行使权柄。今天这仍体现于圣教会的驱魔权、圣事权能之中。

【第20节】

“但是,你们不要因为魔鬼服从你们就喜欢。你们应当喜欢的,却是因为你们的名字已经登记在天上了。”

灵修意义

真正的喜乐不是权柄,而是在天主面前的身份——这是指得救、在天国中有一席之地。“登记在天上”是生命册的象征(参默20:12;出32:32)。

 总结:神学核心与教会意义

教会的传教使命:每位信友都被召叫成为主的“差遣者”,在日常中宣扬天国

属灵战斗:门徒的战场在于福音传播,对抗邪恶势力

传教者的风貌:简朴、和平、接纳、持守使命

真正的喜乐:不是属世成就,而是永恒归属感——在天主面前“有名分”

天主的国临近:不是将来,而是“现在进行时”,通过教会、圣事、爱德逐步实现

本文标题:常年期第十四主日(丙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