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素棺(节选)四


2011-05-19 14:39:58 作者:郑义 来源:《信德报》2011年4月10日,11期(总第442期)


     1992年的一天,德肋撒修女忽然来到教宗面前,请求祝福。其时,教宗正与一些年轻人谈心。他一面请德肋撒修女落座,一面对青年们解释,她就要去一个内战中的国家。无须更多说明,人们都明白德肋撒修女将前往的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那里战火正炽。前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穆斯林之间爆发种族战争,动用重炮、坦克、装甲车甚至多管火箭炮和飞机,直杀得天地变色,日月无光。城市在战火中崩塌燃烧,难民如洪水四处奔逃,种族屠杀和大规模强奸震惊世界。辞别教宗之后,德肋撒修女带着老人的祝福与托付,双手抱着一支半人多高、杯口粗细的特制复活节蜡烛,进入巴尔干战场。她恳求,在这支绘有圣母像的蜡烛燃尽之前,交战双方停火,给她一点点时间去解救无辜无助的孤儿。蜡烛是下午4时点燃的,至5时,枪炮声完全止息。德肋撒修女进入被围困的医院和救助机构,救出70余名孤儿、残疾儿,其中大多数是穆斯林。

    为制止波黑种族屠杀,教宗创立了一个新概念,叫“人道干预”。他的愤怒谴责,嗓音嘶哑的呼吁,传到了萨拉热窝的地下室,传到了维和部队隔离的“保护区”,给深陷于黑暗和种族仇恨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安慰。
★★★
 
   “在爱里没有惧怕”,对教宗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真理的启示,也是终生践行的生活准则。“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誓约。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基督教群体在悠长历史中所犯下的罪与过——
 
    1991年早春时节,教宗代表天主教向上帝和非洲人请求宽恕。
   
     1992年秋,教宗公开为伽利略平反,并表示道歉。

    两千年以来,基督教把耶稣之死归罪于整个犹太民族。2000年春,教宗历史性访问耶路撒冷,到犹太圣殿遗址前忏悔,把一封致歉信放进“哭墙”上巨石的缝隙,请求天主宽恕。他的手颤抖不止。

    他越过台伯河,越过历任教宗的足迹,走进那些最古老的犹太教堂,对话、忏悔、呼吁和解。亲临者回忆,若望·保禄二世演讲时,时常难以自持。当那首犹太圣歌,那首犹太人从出生一直唱到死,唱到毒气室门口的圣歌《我相信》响起来,教宗更难掩悲戚。当歌声渐次高亢响亮之际,他便情不能禁地鞠躬谢罪,并以手掩面。

    在飞往里约热内卢的飞机上,随行记者和教宗谈起他愈来愈频密的忏悔行动。教宗说,我不能要求这种忏悔求恕的行为必须是双向的,哪怕不断悔罪使天主教遭人误解,处于尴尬状态。因为不断认罪悔改是圣经真理所要求的。

    千禧年之初,教宗以一项史无前例的举动感动了全世界。他在圣伯多禄大教堂举行的庄严仪式上,发表文告,真诚忏悔并祈求天主宽赦。他拄着杖,蹒跚着行至一座耶稣受难雕像前,亲吻耶稣的脚,以此宣示认罪之真诚。
 

 

    ——千载之罪、普世之过,他那老迈之躯能承担得起吗?

    有一张照片,在教宗辞世后制成邮票———低垂苍老的头,双唇微翕,说不清在啜泣或祈祷,也许是啜泣着祈祷。歪扭的面庞上一道道皱纹,如悲悯之泪冲刷出的大山的沟壑,如被愁苦之浪撞得支离破碎的海边的岩石,如忏悔之火焚烤过的伤痕累累的树皮。白发凌乱的额头无力地抵靠着权杖,衰老的躯体勉力支撑,一如沉浸于丧子之痛不可自拔的老父。有大风刮起,银色的丝质长袍猛烈飞起,宛若一只受伤的巨鸟展开一翼……

    这面容和躯体所透露出的情感,恰与权杖上端耶稣受难像呼应,那就是承担与悲悯、价值和意义,那就是在一个柔弱的躯体里因爱而生的灵魂的力量。

    这是一幅绝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赤裸的灵魂面前,你无法不为之深深打动。

    尘世上如此多的罪恶,他一风烛残年的老人,担得动吗?

    当然担不动。

    他的额羸弱地贴靠着杖端十字架上的耶稣:担不动的苦难他要交给他。他一定是在哭泣着对自己念叨:不要害怕,不要害怕…… 

本文标题:素棺(节选)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