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三)
2010-08-11 10:21:57 作者:赵建敏 来源:《信德报》2010年8月10日,22期(总第417期)
第二个阶段:尊重。圣经原文(若4:10-18):耶稣回答她说:“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赐,并知道向你说给我水喝的人是谁,你或许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赐给了你活水。”那妇人问说:“先生,你连汲水器也没有,而井又深,你从哪里得那活水呢?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他和他的子孙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过这井里的水。”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但谁若喝了我赐与他的水,他将永远不渴;并且我赐给他的水,将在他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妇人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耶稣向她说:“去,叫你的丈夫,再回这里来。”那妇人回答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我没有丈夫’,正对;因为你曾有过五个丈夫,而你现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说的这话真对。”
藉着“请给我点水喝”的请求开启了揭示真理的对话之途。虽然“真理”本身的这种谦卑遭遇到的是意外的责问和冷漠,然而对话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耶稣并未在这种责问和冷漠前退缩。相反,耶稣适时地由具体而物化的水转向对人生命真理的探讨。这种探讨由耶稣对撒玛黎雅妇人的宽恕为怀起步。耶稣没有对撒玛黎雅妇人的责问和冷漠给予任何谴责,而是以理解的心怀指出,撒玛黎雅妇人处于一种“无知”的境地,她尚不知道“天主的恩赐”,也不知道“天主的恩赐”即“真理”本身已经来到她的身边。这真理恰恰就是她内心所渴求的“生活之水”(living water):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的水。的确,囿于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文化,即便真理就在身边,我们有时却充耳不闻,处于一种对真理的“无知”或“冷漠”状态。由耶稣对撒玛黎雅妇人的态度来看,人们不应对这种“无知”或“冷漠”状态过于苛责,因为人如果确实知道这真理就是真理本身,人“或许早求了他”。由撒玛黎雅妇人的角度来看,无论何时,人总需要敞开心灵,摈弃冷漠,以一种求知的心态来打开对话的大门。无意识中,人常会身处“冷漠”与“无知”而不自觉,不自知。究其根本,这种不自觉和不自知与人性中对“生活之水”的自然渴求背道而驰。即是“生活之水”,就是人生活的必需品。恰如饮食之于身体,人性对真理的渴求和探索是人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关闭自我对真理的渴求,切断人之精神生活必需品,势必造成人精神生活的匮乏。设若人对水或饮食感觉冷漠认为其可有可无,必然是因为人身体出现病态。人若对真理的探索或追求也冷漠无知,显然是人精神生活的某种病灶在作怪。人性内在的对真理的渴求确然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然而,大自然主动出产清水蔬果,以满足人肉身生活之必需。真理本身也主动揭示自己,来满足人精神生活之必需。“我是真理”的耶稣主动与撒玛黎雅妇人交谈,开启对话的大门,正是要主动地向她揭示自己。
必须承认,真理的揭示过程就是一种对话过程,在与撒玛黎雅妇人对话过程中,占据主动的真理逐步让撒玛黎雅妇人接近真理。显然,对话过程有时会彼此误解,但这并不阻碍真理的自我揭示,也不影响撒玛黎雅妇人渐次地接近真理。当耶稣向撒玛黎雅妇人说“他也早赐给了你活水”的时候,撒玛黎雅妇人却回答说“你连汲水器也没有,而井又深,你从哪里得那活水呢”。显然,对话在此出现了严重的误解。耶稣所谈“活水”意指精神生命之水,而撒玛黎雅妇人所答“活水”乃肉身生命之水。前者是指获得真理之后那生机盎然气爽神清赐人永生永活的精神生命的“活水”,后者所希望的则是使她可以无需路途劳顿疲于奔命,暂时解除自己身体及其牛羊牲畜口渴的物质生命的“活水”。真理对话过程中,彼此误解在所难免,彼意所指并非我意所在。然而,人不能因此就中断对话过程,持续下去真理自然会逐渐分明的。在此,我们也很容易体察到撒玛黎雅妇人为获得物质生活所需而困顿疲惫的境况。她如此地期盼着能够获得一种满足自己所需的物质的“活水”。的确,人在世间,生活之水和生活必需品的获得常会令人心困体乏。生活中我们会感觉活得很累!此时的人就是为此“物欲”所赘,因而才“活得很累”。如同撒玛黎雅妇人一样,为物欲所累之人也期盼着能够一劳永逸地脱离这累人之境。当生命的真理向人揭示自己时,生活于这种累人境地的人一面带着渴望,一面揣着怀疑。撒玛黎雅妇人就是在这种境地提出了疑问:你没有汲水器,如何打上水来?你比我们的祖先还大吗?
这种怀疑不足为奇。然而,撒玛黎雅妇人的态度转变却值得效法。由开始那种“你既是个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的冷漠甚或敌视的态度,她一改前态,对真理表现出一种尊重,称呼其为“先生”,虽然这时她仍然狐疑满心。在真理的探求与对话中,即便我们暂时还不能理解或认同对方,但态度的转变对深入了解真理甚为关键。撒玛黎雅妇人在追求真理的对话中,即体现出这种由冷漠甚或敌视到尊重的态度转变。态度的这种转变显然有助于她逐步接近真理。在这段对话中,撒玛黎雅妇人一直以“先生”的尊称称呼耶稣。这种尊重既赢得了对话的向前推进,而非对话的终止,又为真理的进一步揭示自己打开了通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