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十一篇有关神学与文化,其中六篇是用法语发表的,六文中有一篇的作者是埃及女教授莎菲卡曼素,题目是「德日进迈向未来灵修的历程」。
(张士江神父“圣爱”2006年8月第75期P23)这个数字值得我们每一位神长、教友深思:1949年我们的教友是人家的6倍,现在人家是我们的3—4倍。人家的福传速度是我们的20多倍!
此地为一山区,无避雨藏身之处,于是领队教师指挥学生躲进猛鬼桥下避雨。这个松仔园的山坑上游,有三条瀑布,一时山洪集中,直奔猛鬼桥下,如同万马奔腾。
即使是无灵的动物,也有翼护自己下一代的天赋本能。而其无知的幼崽同样也具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孝亲情怀和知恩报爱的天性。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在天主和众人之间,耶稣和病人之间,爱心与爱人之间,神父和教友之间,无声地游走,默默地奉献。
问及我的感受,其实我觉得工作还是有些许单调,而又无甚自由。可是这就是团体生活,简单却也不容易,他如是说。
南非一个教区的司铎团体在他们所公布的有关教区司铎神修的一份文件中说‘鉴于教区的使命,教区司铎们从首要、直接和无差异的意义上说,他们是属于教区民众的,是属于他所被派往的堂区的。
2008年我初试快结束时,修会给我们几位将发暂愿的学生一个机会,让我们自己选择一个为贫穷人服务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我选择了去我家乡汉中的麻风病院服务。当别人问我为什么去那里?
甚至在无言中,他确信天父就在那里。并且,藉此方式,他向我们展示,即使在一切都看似无望的时候,我们的希望也能喊出来。故此,呼喊变为一灵修的动作。
当天到圣老楞佐堂领圣体的陈小姐形容整个气氛很平安、很好:“在领圣体后,因为我们不能进入圣堂,很多人都会在花园内静默祈祷,有些特别在圣母像前祈祷。”另一名教友曾小姐当天傍晚到望德圣母堂领受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