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那第一次会晤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相会,每次都叫我体验到我在就任伯多禄职位的隆重共祭弥撒大典中所说的话。当时我说:‘我深深意识到我不必单独承担我个人绝对无法独挑的重任’。
问:你常参与弥撒圣祭吗?答:不,只在主日天参与。我觉得他们那些常参与弥撒的人还不如我这个冷淡教友呢,他们嘴上说的一套,心理想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太差劲了,我看到他们就烦,因而不愿参与。
(出13:21)他用自己的生命,用十字架上的牺牲,把自己化作“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1:29),成为全燔之祭。(二)蜡烛象征基督的身份和完成的救赎工程。
现在教友们进堂,不是不情愿的或被动的,而是相牵互引,人多得不得不分散到几个教堂,在不同时间举行弥撒圣祭。新老教友,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济济一堂,异口同声,颂谢天主。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祭台上,奉献给无上的主。”记得有一回,那应该是外婆第一次带我去教堂的情形,那时爸爸正在住院要动手术。
他自己就是赎罪祭,赎我们的罪过,不但赎我们的,而且也赎全世界的罪过。”(若一2:1-2)大宗徒的这段话,充满了柔情与信赖。
神父既是司祭,又是工程师、工头与工人,与其说神父“能者多劳”,不如说“庄稼多,工人少”,人才匮乏,神父为人师表,不得不劳。“含泪播种的,必含笑收割。”
在他的大司祭祈祷中,他特别祈求天父说,“父啊,使他们合而为一,正如我们一样。”(若17:11,21)的确,团结共融,是他在世的使命中重要的目标,“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
然而,许多教友对弥撒圣祭冷漠无知,十字架最大的牺牲就在眼前,却懒于观望。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天主生于祭台、死于祭台如同死在十架上,还能不尽心参与弥撒吗?十字架的牺牲?
教宗结束讲话之前,提醒教友们本周四,六月十五日是耶稣圣体圣血瞻礼,当天傍晚他将在罗马主教座堂圣若望拉特朗大殿主持弥撒圣祭。弥撒后带领参礼的神长信友作圣体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