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我的中文老师解释了儒家传统学者之间的不同理论: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提倡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恶的;董仲舒则提倡“性待善”——人的性格需要透过教育达致善。
“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传统,与耶稣“先取出眼中的大梁”的劝诫,共同勾勒出一幅自我修行的蓝图。在婚姻辅导中,我们常遇见因指责与误解而陷入困境的夫妻。
例如:开始他把自己打扮成僧人,后来发现不行,又改扮为儒家学者的样子。所以教会的本地化无论在神学方面还是从实践的角度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马鑫牧师(周口市基督教两会会长)这次研讨会很有意义。
这个特性在人世的表现,在佛家就叫做佛性、儒家叫仁、西方叫做神性,人们常说的良知,其实也就是这种来自生命本源特性的表现。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
这首先表现在,通过用中文撰述的《逑友篇》、《真主灵性理证》等著作,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推崇,卫匡国进一步确定和发展了利玛窦接近并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现代中国文化人大多是孔子(儒家)的粉丝,却忘了孔子其实是尧舜的粉丝,而尧舜则是皇天上帝的粉丝。
就是将西方耶稣基督的精神枝条,嫁接到中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树干上,使之结出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和平富强之果。现代中国的玄奘,这一历史定位比较中肯。但我想现代中国的徐光启这一称呼更为恰如其分。
他发现中国读书人“重文轻理”,决定采取“补儒”策略,把宋明儒家讲求的“象数之学”,用西方学者擅长的“自然科学”加以补充。最先引起徐光启好奇心的,还要数利玛窦带来的《万国图志》。
中国儒家亚圣孟子所讲的“四心”之中便有“恻隐之心”——怜悯人的心。他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怜悯人的心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和开端,没有怜悯人的心便不是人。
在结束这篇回忆我们之间缘分的小文之际,我想起曾经一起讨论过儒家倡导的人生三不朽价值——立德、立功、立言,他们非常喜欢。其学术言说全然立住了,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