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光——人生的归宿
2009-03-26 11:18:46 作者:古溪 来源:信德报(总第368期)
黄昏时光,对于大自然这是美丽、壮观又安详的时光。对于人呢?各有千秋,对没有信仰的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人生快到终点时,他们很漠然,对死亡有莫名的恐怖。对于信仰者,如果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德行的硕果,会隐隐地感觉到召唤的时间到了,于是静静思考回顾一生。有一位四代同堂,九十多高龄的著名老中医,花园宅门上挂着“五代传世中医”的匾牌,他的黄昏很美。经常让孙子牵着,慢步走向大教堂学,严肃、虔敬地参与弥撒,领圣体。然后坐在滕椅上晒太阳,看医书。有一天中午孙子召呼他午餐时,发现他在椅中熟睡,继而,才知他灵魂已归天乡,真正是“无疾而终”,没有给子孙们添一点麻烦。老人一生做很多好事,穷人看病不收费用,最困难的病家,他开了处方,在处方下写上“药费记帐”四个字,病家不必付钱。远近乡邻无论婚礼,满月、做寿,都以请到老人为荣,也是一方名人。他走后在掛有颐寿堂匾的厅堂中遗留了老人手书的对联:“闲看秋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
他活着时对孙子解说这首古诗的含义。他说“心无事”就是人不要再去为功名利禄烦心,心情就可以平静下来。“事”者,各种压力,烦恼、忧虑、悔恨。“闲看秋水”就是冷眼看待世界上的风云幻变,以及家庭里外的是是非非。“静听天和”就是悉心聆听天上的启示和良知的呼唤,来丰富自己的灵性生活。如此我们的个人生活充满着仁爱,而且情意浓浓。尽管这副对联已不知何去,但他的教导一直在子孙们心中,直到他们也老了才能深刻领会。这是基督徒的文化,把生活,把有儒家气息的古诗,转变成对信仰生活的概括。
有一位老太也是过了八十高龄,她对女儿说,她晚上睡得很好,但只要醒来,就会看到一盆盆花由远而近,送到面前,十分美丽,这时有一只钟指针显示在8点,并有耶稣形像出现。有一个声音很清楚“早拉哩,才8点”。这样动态的场景经常出现。有一次她的儿子伴他去小教堂拜圣体,不到两分钟,老人说:“你看见吗?小耶稣又来了,伸开双手,射出两条光”,儿子说:“没看见,什么也没有。”过一会老人又说“小耶稣走近了,两道光十分亮”儿子还是没有看见。显像之事,老人向别人说过,儿子也知道,所以儿子非常清醒地看着老人的动态、表情,并细心体会老人的声音,一切非常正常。所以,儿子认真对待,认为这不是幻觉,不是梦呓,老人确实看到了。儿子知道老人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历经很多磨难,她总是为了别人,为了下辈的幸福、和睦,作出重大牺牲而无怨言。他想信她有这个福气,看到神圣的一切。
这位老人就是中医世家的又一位长寿者,她活到一百多岁,头脑还不糊涂,每年各种节日,社会人士和国外朝圣者探望老人时,总是被有心人带到她跟前,人们送给他念珠、十字架和各种纪念品。她总是用一句话来感谢大家:“天主保佑,天主保佑”至今她还活着,每天与周围人谈话,直到天门为她开启为止,她以自己的一生和老年生活,传播着天主的爱的信息。
中国许多省市,按联合国老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跨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黄昏时光,如金子般的贵重,他们每天睡下去,第二天能否醒来都是一个问题。有信仰的老人心情安宁,生死界限总要跨过去,基督徒信了基督,那么死对他们来说,就是离开世界到另一个地方,那彼岸就是基督为他的信者安排的地方,是一个光明、祥和充满爱的地方,是圣者和义人的地方,更是在世受苦的弱者的地方。基督在世时多次讲述这个地方,圣经中作了描述。当然,这对于年轻人似乎是遥远的地方,他们的注意力在于世间的享受。但对老年人则眼前的事。
有一位老人年届九十高龄,仍然思维敏锐,他知识很广,对教会的历史很熟悉,对时代的变迁很敏感,经常笔耕不缀,把他的观点,他的看法告诉读者,晚年他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他的一生有许多令人心动的故事,但最要紧的是,他在诸多磨难中对信仰从不动摇。他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不停地以文字来传播基督的福音,他不会放下手中的笔,直到主召唤他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