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分享(十二):出于真心的珍宝
2022-02-26 22:09:28 作者:孔维仁神父 来源:信德网
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耶稣的比喻一般都不会精确地定义某些道理,而是用例子、比喻,甚至悖论去带领我们更深入地反思,多理解如何让信仰影响自己的选择。
譬如本主日福音提到:“没有好树结坏果子的,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的。每一棵树的好坏,凭它的果子,就可认出来。”(路6:39-45)在现实中,没有坏树或坏果子。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每个受造物都有各自的位置及作用。大自然并不武断。然而,若我们断定“娜些是能进食的好果子”,那我们必需明确地区分“好树”与“坏树”。
当我们谈到“善人”与“恶人”之间的区分时,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了:“心善者生善,心恶者生恶。”耶稣是在暗示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犹记得我的中文老师解释了儒家传统学者之间的不同理论: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提倡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恶的;董仲舒则提倡“性待善”——人的性格需要透过教育达致善。有关这些理论我们有什么看法是十分重要,因为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别人、看待自己。例如:若有人会将耶稣这些话直接投放在他人身上,那就是危险,因为容易按自己道德的标准,去将他们以“善”或“恶”去区分。或更甚,因为我们的缺陷或过往的经验,会得出一个“我是一个恶人,甚至毕生也将会是恶人”的结论。两者都会引致危险及错误的叛断。
我们最好经常自我提醒教会在这一点上的说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按天主的肖象而受造,并拥有最基本的“善”和“尊严”。然而,我们的本性都背负着原罪的伤痕(后果),让我们有倾向于恶的人性,导致容易犯罪。“于是人在自身内便遭到分裂。人整个生活,无论是个人的或集体的,便形成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戏居性的战斗。”(《天主教教理》1707)最后,“圣洗在给予基督恩宠的生命时,把原罪涤除,使人重新归向天主。但原罪的后果,即堕落而倾向于恶的人性,仍留在人身上,并促使他展开属灵的战斗。 ”(《天主教教理》405)
现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在这主日的福音中耶稣所讲的道理。我们外在的生活,就是我们的言行,都不断地揭示我们的内心;那里——我们内心的最深处——储存着引领我们选择与价值观(我们的宝藏)。“善”与“恶”,两者都一一储存在每人的内心。若相信自己只有“善”、别人只有“恶”的话,这就是阻碍我们视线的“大梁”,最终让我们作出“恶”、错误的选择。“善”与“倾向恶”都双双居住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亦需要意识这一点。
在耶稣道理中,我想到“树”比喻为我们所拥有的许多道德选择。为被评为“善”或“恶”,要根据选择的对象、追求的目的(或意向),以及行为的环境。然而,有些行为本身(因其本身、在其本身),不论处于何等环境、不论有何意向,但因其对象的关系,经常都是“长出坏果的坏树”,例如:堕胎(对抗生命的行为)、不公地对待劳工(贬低人性尊严的行为)等等。在道德抉择这片“森林”当中,碰到这些情况时,别糊涂地以为可以从“坏树”长出“好果子”,因为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人总不可为得到一个善而作恶”。看看我们个人过去的经历,又或者每晚看看新闻,便能足以理解人类历史中,充满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觉。如果我们不想堕入破坏性的道德深渊或人类悲居,我们需要谦卑地相信,教会在这方面的道德指引,以及我们各人的良心声音。
总括而言,由于内在的“善”与“软弱”混合,没有人能完全地揭示天主至善的圆满;只有基督才可以。基督是唯一的“善者”,并透过十字圣架这棵“好树”,结出救赎人类的“好果子”。正如枝条留在葡萄树上、只有住在祂内,枝条才能结出许多果实(惨阅若15)。教会的使命,就是要将作为枝条的我们,存留在祂这棵葡萄树内。
但我们需要有耐性。天主每天都会赐予恩宠,来充满我们内心的宝藏。不过,人很容易浪费这些恩赐,因此人的心永远不圆满。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每天设法与他人打开这内在的宝藏,以言以行向外表达天主赐予我们的。有时候,我们失败了。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失败了,我们还是继续试着打开内心与表达美善,深信天主不会停止以祂的大爱与无限的慈悲,充满我们心中“善的宝藏”。
作者单位:耶稣圣心金邦尼传教会
(原载:号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