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友年”的展望


2011-04-02 10:10:50 作者:李尚义 来源:《信德报》2011年3月1日,7期(总第438期)

    香港教区颁布2011年为“教友年”,并举行多项活动,目的是为推广“教友年”在教区内教友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虽然“教友年”是香港教区的活动,但我们在澳洲的教友,有不少是来自香港的,在文化和感情上仍觉得和香港教区颇有关联。在此,不妨在辛卯年以“教友年”为主题作出展望。
    辛卯年是兔年,卯的本意是描绘萌芽的形象。《说文解字》中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出。十二时辰中,卯时是早晨五至七时,表示春意、黎明和充满生机。去年是虎年,今年是兔年,共编为一组。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平衡,才能做到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一味谨慎,就变成胆怯。教友的信仰生活,应该具有这两个因素。“慎思明辨”便是兔年的特色了。
    教友(Laity),又称平信徒。按《天主教教理》第871-873 条的定义,是指那些藉洗礼加入基督奥体的人,他们组成天主的子民,因此他们各按自身的方式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的职务,依各自身份奉召执行天主赋予教会在世界上要完成的使命。基督给了宗徒们及其继位者,以他的名义和他的权力,训诲、圣化和治理的职务。平信徒则由于分享了基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的职务,在全体天主子民的使命中,也对教会和世界执行他们特有的任务。
    我们对未来的展望,是依据我们的身份,在上段最后一句话中去反省我们的责任。虽然我们团体在雪梨总主教区内是一个少数族裔的信仰团体,也是一个由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为主的华人移民组成的信仰团体。根据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科学家Robert Ezra Park(1864-1944)的理论,移民团体在主流文化中会经历“种族关系循环论”(Race Relations Cycles)的模式。首先由“接触”(Contact),稍后变成“竞争”(Competition),再发展成为“冲突”(Conflict)、“困扰”(Confusion)和“混乱”(Chaos)。最后会变“崩溃”(Collapse)。只要移民团体中的人能够“妥协”(Compromise),由“妥协”达成“共识”(Consensus),再由“共识”进入“全身投入”(Commitment)方才可以在新的移民社会内生存。Park氏的研究是以美国芝加哥社会做他的实验室,所得的实验结论已离开我们半个世纪。美国是多元文化的国家,和澳洲有相似之处,所谓地无分南北,人不分东西,均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那么如果拿来分析我们的信仰团体又将会如何?
    这个“循环论”(Cycles)的“组件”(components)全部采用与英文的“C ”字母有关的概念,可能是方便讲授和研究。如果我们依从Park氏的“C路”(思路),推广到我们的信仰团体时,便会有新的意义。我们的团体是“天主教”(Catholic),按外文的原意是至大至公的意思,和儒家的“大同”(Commonweal)相同。不同之处是“大同”没有超越性,即走向最高真理的向度,而只有社会性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既然是大公性的教会,当然不会排外,或以肤色、种族、语言、歧视他人。第二个因素便是华人(Chinese)特色,因为我们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正因为有共同文化传统,便有所谓凝聚力(Cohesion)。凝聚力的好处是有保护性(英文中safety in numbers ——人多胆壮,在新环境下是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心态,受到香港著名作家陶杰的狠批。他留英多年,认识到“唐人街”的黑暗面,对唐人街的团体中人,身陷名利场中,精于互斗,勇于出名,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聊行动,令亲者痛而外人见笑。今天我们的“祭天敬祖”礼仪行动,是华人天主教(Catholic Chinese)的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献天主,澳洲的教友们对此也要另眼相看。
    最后的“C路”(思路)便是教友年的精华所在。信仰团体的生命力是来自与基督教会的共融(Communion),没有天主圣神的德能,天主子民不可能团结成为一个活的教会团体(Community)——有生命力的团体。信仰的团体正是共融的团体,是在圣神和基督教会内结合成为一个基督的身体,是团结在教会所指派牧者(Chaplain)的团体,是彼此在圣神内共融的团体。
    教友的身份是“在俗”,即身在俗世的环境,但绝不“屈从世俗”。教友生活是在世俗上见证基督信仰的生活。简单地说来,即积极参与信仰团体的公开活动,身体力行地去见证信仰,履行教友职务(Lay Ministries)。
    谨以吴经熊译的《圣咏》23首作为祈祷:“主乃我之牧,所需百无忧;令我草上憩,引我泽畔游。”

本文标题:“教友年”的展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