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杭州为什么辟有传教士卫匡国的墓地


2005-04-01 10:32:45 作者:张多默 来源:信德报(第234期)

    卫匡国,字济泰,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 Martinius),明清之际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颇具国际影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历史性贡献在于,17世纪中后期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维护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这首先表现在,通过用中文撰述的《逑友篇》、《真主灵性理证》等著作,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推崇,卫匡国进一步确定和发展了利玛窦接近并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其次,这一时期卫匡国在欧洲用拉丁文出版的三部有关中国的著作,即《中国新图志》、《中国上古史》和《鞑靼战纪》,是自1615年利玛窦的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问世之后,及17世纪晚期有关中国的较多作品出版以前,欧洲读者所可能见到的关于中国最新最全面的报导和评论。这使他成为欧洲早期汉学有数的几位奠基人之一。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卫匡国在杭州病逝,葬于留下镇老东岳大方井司铎公墓。原墓为正方形,深广各二丈,高出地面丈许,入地凡六级。顶作环弧式,凡三列,中较大,环置矶,陈骨瓮,其中一瓮置卫匡国遗骸。墓于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墓窟正中石碑曰“天主圣教公坟”。后墓毁。现墓是1985年在原墓址上重建的,墓依桃源岭麓,座东朝西,墓室呈长方形,条石垒砌,拱券形墓顶上竖十字架。墓前有轻巧朴实的照壁和高耸华丽的石碑坊,体现中西合璧风格。墓地群峰环绕,西樟翠柏映衬,方井古亭遗址依稀可见,环境肃穆庄重。
    卫匡国1614年生于特兰托市,1631年10月8日入耶稣会,在罗马时曾随基旭尔(Kircher)神父研习数学。明崇祯16年(1643年)来华。初在浙江传教,后至各省传教,远至北京、长城等处。1646年返抵杭州,并在兰溪建立新教堂一所,他在杭州、兰溪两地共居四年。1648年,在杭州付洗新教友250人,杭州教务发展迅速。1650年被委任为中国耶稣会传教团代理人,赴罗马教廷为中国礼仪辩护,1654年抵罗马,发四愿。
    在罗马经过5个月研讨,获得教宗亚历山大七世及传信部枢机团赞同,对中国礼仪问题发布一有利的训谕。1657年,他从里斯本乘船返华。顺治帝由汤若望处获悉卫匡国已抵广州,颁谕准其进入中国。1658年回杭州后,得当地总督的支持,大力传教。在天水桥附近购地扩建圣堂,1659年开工,1661年,杭州新教堂完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庄丽的教堂,亦即今之杭州市天主堂的前身。
    卫匡国神父来华时,正值明清易代之际,国势动荡,他在各省传教,备历颠沛流离,以耳闻目睹的事实,撰写了一部《鞑靼战纪》(De bello tartarico),记录了清兵南下和江南沦陷的实况,鞭挞了清兵的暴虐和南明的腐败,讴歌了史可法、瞿式耜等人的忠贞爱国和江南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气概。这是一本拉丁文中国史著述,1654年以来,分别在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出版,且有法文译本,为研究清史重要著作。卫匡国还撰有拉丁文《中国上古史》(Sini-cae historiae decuspima),讲述自人类原始至耶稣诞生其间的中国历史。在冯秉正(de Mailla)神父出版《中国通史》前约为公元前中国史最详之书,1658年在德国慕尼黑出版。与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相比,卫匡国的主要贡献是以具体详实的史料,通过实测以描绘地图的方式,走遍当时中国十五省中的七个省,收集各地经纬度1754处,于1654年完成《中华帝国新图志》(Noras atlas sineusis),在德国奥格斯堡出版。此书译本很多,计图17幅,解读文字172页,一为全国图,15幅为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湖广、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省图。并附有日本图。
    “中国”一词的英文名称china(拉丁文sina)一名源出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音译,亦卫匡国首先提出。此说极受国际学术界的注意。
    他所绘的中国海岸线比以往任何地图更为准确,珠江、长江自金沙河以下的流向及黄河河套都很清晰;全国十五省省界及府州界均加以标明,甚至各地民情风俗、户口田赋、矿产资源均有详细说明,近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卫匡国为“中国地理学之父”。
    卫匡国是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中国人民历来尊重卫匡国这样的热心于各国科学文化交流,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外国朋友。
    因为卫匡国长期在杭州传教,并葬于杭州,为了纪念这样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卫匡国家乡特兰托市还召开了“卫匡国国际研讨会”,北京、上海和杭州均有学者参加。卫匡国墓已成为杭州市著名的历史遗迹,中外参观者、瞻仰者络绎不绝。它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新的旅游热点。

本文标题:杭州为什么辟有传教士卫匡国的墓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