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神父,吾主的受难与死亡完全是枉然。是神父在世上继续救赎的工作……。如果一栋房屋满是黄金,却没有人开启大门,那么又有什么用呢?
耶稣也有脆弱的时候,需要别人的陪伴,他的这个需要在受难前夕山园祈祷时显得特别明显。
1997年于山庄入口,傍山塑纪念耶稣受难史迹有十六处苦路像。第一处为山园祈祷,第十六处为光荣复活,自出门口,到慈云楼前转经天阶直达山庄的金龟岩后。
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经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有预留给教宗和皇帝的座位。
透视法的另一翼代表荣耀的教会:位于中心的耶稣带有受难和荣耀的圣痕,旁边是圣母和洗者若翰,还有宗徒、福传者和先知。上方是天父,祂右手祝福,左手持地球仪,背景是一个天使歌咏团,或隐或现地淡入天空。
在具体的实践中,《受难始末》的宣读是允许些许的艺术表达与夸张手法。经文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确实。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意向或意图:为什么他/她们的那样思考、行动与讲述。
5.上主在祂受难前,对伯多禄说:我已经为你祈求了,为使你的信德不致丧失(路22,32)。然后,要求他要在同一信德内坚固他的弟兄们。
基督虽以复活主的身分,在感恩祭中临现,却带着他受难的标记,而每台弥撒圣祭,便是他苦难圣死的「纪念」,正如在成圣体圣血后的欢呼词所说的:「我们传报你的圣死,我们歌颂你的复活…」。
传教士和天主教的信徒们的这些著作不能不引起佛教方面的注意和反弹,特别是当天主教方面编撰出一个在上次的辩论中云栖被驳而理屈,三槐(雪浪)受难而词穷[26]的说法,更引起佛教徒的气愤。
这和上帝的整个救恩计划(TheiaOikonomia)是相应的(每次事奉圣礼就是整个救恩计划具体而微的化现),而众所周知,主建立圣体血,受难,复活,升天,坐于右座,差遣圣神,是按照全能之父的至圣旨意依序一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