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者望弥撒——望爱村之旅
2014-04-02 10:51:11 作者:牧守湖畔 来源:网络
一、引子
二十多年前,一个笔名叫阿坚的诗人云游中国,不经意间来到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地方——望爱村,一下车,他就像《艾丽斯漫游仙境》那样被眼前的世像所陶醉——这是一个笃信天主的村庄,村里的一位老神父维系者全村人的信仰,使这个村庄在贫穷之中依然安宁、和谐。回到北京后,阿坚将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名字叫做《望爱乡》——当然,望爱是村而不是乡,这一讹传给二十年后两位去望爱的旅客添了不少麻烦。
十年以后,阿坚的朋友重返望爱村,再次见到了那位老神父,但其时神父听力已近失聪,身体也不太好,除此之外,那个村庄几乎没有变化,仍然宁静、和谐。
时光流逝,多年过去,阿坚从诗人变成了酒鬼,他的朋友们也早已丧失了当时的兴致。望爱村就此销声匿迹,重新躲回沉寂之中。
C兄是阿坚那位朋友的亲戚,突然一天,他向我提起去望爱村的事,我一想,这颇有“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的意境,很快便答应了。于是,C兄买到了两张去内蒙古集宁的火车票,10月3日晚上,我们两个人就匆匆地出发了——顺便说一句,除了知道望爱在集宁附近以外,对于这个地方,我们一无所知,也正是因为如此,此行才比“上车睡觉,下车看庙”那样的黄金周旅游显得更有意思,而且,我们还有几个问题想在此行中找到答案:
1、这个老神父是什么人?
2、村民为什么要信教?
3、宗教的力量怎样改变了这个村庄的面貌?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把这个地方的情况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冥冥中我们感到这其中会有很多不平凡的故事。
二、旅途
火车在晚上9点开出,我和C兄安顿好行李后,开始闲聊起来。后来,我们上铺的一位大姐加入了我们的谈话。
大姐姓齐,是位律师,她首先对我们去集宁这个地方很不解——关于这个态度,后来我们从列车员、出租车司机、当地村民的身上都得到过N次——据她所知,集宁这个地方好象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东西,后来她才想起,有个叫岱海的地方很不错,而且她还认识旅游区的负责人,她说,此人和她关系不错,建议我们去找他。
我虽表示感谢,但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就好比一个俄国人看腻了《天鹅湖》,想来中国欣赏二人转,却被当地热情的群众拉去看《图兰朵》一样,而且,对于她介绍这个负责人的过于热心的态度,我并不是很信任——在火车上搭讪,本来就是多此一举,又有什么必要记个陌生的手机号、并且被人操纵行程呢?
当齐大姐知道我们此行的用意后,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宗教上,原来齐大姐是一位基督教徒——事情如此凑巧,令人不敢相信——她简单谈了谈她寻找信仰的心路历程,由于时间的缘故,并没有深入谈下去。
我们问她望爱村的事,她不知道。
晚上11点,车灯熄灭,我们终止了谈话,与齐大姐的谈话就此结束,但当回程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与她的交往并没有结束。
火车上几乎一夜没睡,主要原因是火车颠簸(感觉似乎要脱轨了)和空间狭窄,此外还因为我们要在第二天早晨5:12分下火车,这个倒霉时间意味着我们要在一个黑灯瞎火的时刻来到一个两眼一摸黑的城市,寻找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探访一个不知道是否在人间的神父,开始一段难以捉摸的旅行。
清晨的寒风中,我们走出了空旷的火车站,下车之后的计划是:买回京车票、吃早饭、打听去望爱的长途车。
集宁南站售票厅窗口紧闭,附近横竖靠着一堆衣衫褴褛的人,于是我们决定先去吃饭。此时南站广场上只有一家餐厅营业,里面只有两个人,好在他们会做饭。
其间我们问他们望爱村的事,他们不知道。
饭很难吃,但毕竟吃饱了,不过饭后结账时,C兄突然神色紧张起来:他的钱包不见了。
我们立刻来到了火车站值班室,铁路局的同志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联络,他们说钱包在呼和浩特找到,卡、身份证都在,只是400多元的现金没了。铁路局的同志说,你们晚些过来就可以取钱包了,针对这个情况,你们应该写个感谢信或者送面锦旗,铁路局的同志还说,这个小偷还不错,还知道把贵重物品留下,实在高风亮节,我们说,是是是,应该给小偷写个表扬信,发个锦旗。
于是双方都笑了。
我们问他们望爱村的事,他们不知道。
走出火车站,又多了一件事:做锦旗。
做完锦旗后,去长途车站,有了两个收获:第一、回北京不用买火车票了,120元长途车直接开到六里桥,比火车还快;第二、望爱村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一个卖地图的知道此地,但是她的地图上却死活找不到。不多时,我们上了开往望爱的长途车。
车出集宁后,天早已大亮,我们方才看到当地的自然景色:沿途草早已青黄,但阳光下的草原、白杨树仍然美不胜收,这里当然不是什么旅游胜地,不过眼下绝对是可以令人心动的景致,它是如此平华无实,你几乎可以忽略它,但是如果你有一个稍微好一些的心情,知道珍惜朴素的美丽, 又不想让伟岸的景观激动的血脉喷张的话,这里绝对是可以考虑的一个好去处。
司机问我们去望爱见什么人,我们说只是看看,我们问司机:那个老神父还健在吗?
司机说,他还在。
那么,他叫什么?
司机说,他叫王海英。
四、望爱村
望爱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一书的地方,除了那个教堂。
望爱村的天主堂叫“圣若瑟堂”,它由一个传达室(如果叫传达室的话)一个教堂、一座平房、一个厕所围成的一个小院子,进入天主堂的铁门后正对的是院子里的圣若瑟圣像,看样子是近年来新建的。圣像的旁边就是教堂的主体,看得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西式建筑,教堂墙外的铁制挂器都带有西洋的花纹,因此几乎可以肯定是由外国人督建,不是仿制品。
院内墙角下种了很多花草,这些花草无非是野花野草,它们既不高大,也不妩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们红黄相间、蓝粉相配、色彩斑斓,显然是精心栽种的,这些普通的花草,竟然在粗陋的老屋土墙前衬托出了一种无言的安宁与祥和,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主人的心态与情趣。
我们在院子里转了半天,终于出来了一位大妈,在问明来意后,她把我们领进了一间简陋的平房,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阿坚二十年前、阿坚的朋友十年以前见到过的王神父。
王神父穿着一件老式的中山装——就是农村老人经常穿的那种——带着深厚的眼镜,但是我们怀疑他未必能够看清我们面容,不过他听不清我们说的话,这却是千真万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简单表达我们的问候,并很快退出了房间。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神父的房间,显然,这里是吃、住、工作“三位一体”的宿舍,墙上挂着圣像、教皇像和与本地区其他神职人员的合影,在他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破旧的大部头宗教书籍,除此之外,房间内还有炉子、床——王神父生活的全部大概就是如此。
离开王神父,失望地看到教堂大门紧锁,于是我们走出院落,来到了一家小卖部。
询问小卖部主人后,我们更加失望,望爱村没有饭馆,而且也没有住宿的地方,大概是除了二十年前、十年前两次天主开恩以外,从来也没有过其他旅客在这里打尖住店。小卖部老板应该是村里最有经济头脑的人,竟也想不到让媳妇随便炒几个菜,顺便挣顿饭钱,而是建议我们买方便面,他提供开水和板凳——没办法,只能因陋就简了。
老实说,关于望爱村的外观,并没有给我们桃花源般的感受,村子很干净,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道路是土路,过一辆车尘土满天自是难免,村内也有垃圾,因为农村没有垃圾箱,你要他们往哪扔?我们吃完方便面后,也不得不把纸碗扔在村里的大道边,一想到要在以前想象的世外桃源扔垃圾,不免觉得是天大的罪过。
吃饭时,和店主人简单聊了两句,他也是一名天主教徒,他告诉我,王神父年事已高。已经基本上退居二线,目前教堂的所有事物都由一名近年派来的小神父主持,但今天小神父在外传教,不在望爱村,如果想见他,每天早晨都会有弥撒。
我问,您信教的原因是什么呢?
他简单的回答:教义要求我们仁爱、不骗人,这终归是好的。
五、从望爱村到玫瑰营
玫瑰营在望爱村以东6公里处,是集宁附近较大的城镇,也是天主教集宁教区的总部。在北京时我们在网上没有查到“望爱乡”,但是却找到了玫瑰营,遂把玫瑰营当作第二目的地。在知道望爱村“今夜无法入睡”以后,我们决定步行去玫瑰营,同时设法在第二天早晨6点赶回望爱村,参观他们的弥撒,同时见一见那位小神父。
从望爱村到玫瑰营的道路是一条双向土路,但是往来车辆很少,10分钟也不见一辆,行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十分安静,尤其是在照相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旷野中安静得可怕,除了快门的声音外,几乎不存在任何杂音。
突然想到,有多久没有这样走过路了?背着背包在公路边行走,四下寂静无声,风景安详如画,脚踩沙石沙沙作响,目的地隐藏在天边。也许,四周应该是黑白的图像,甚至有些发黄,因为这分明是儿时的记忆——我们走在过去,因为在这个地方,时间总是如此之慢,要么去忍受它,要么去享受它。
有趣的是,一路上,我们总能够清晰地看到远方的一座大山,此山山顶颇为奇特,是一个巨大的平顶,面积看待足有几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样的山还真的从来没有见过,堪为奇景。后来回京后,在互联网上查到此山,原来它叫磨子山,竟是一个天主教圣山,据说圣母曾于山上显灵,每年八月,各地来此朝圣者数万之多,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圣地。
将近两个小时,我们就这样把美丽的风景抛在身后,留在照相机中。下午3点时分,我们来到了玫瑰营。
玫瑰营远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美丽,这是一个嘈杂的村镇,人口1000人左右,镇中的主路混乱不堪,旁边的建筑陈旧败落,除了一座医院外,镇上似乎没有3层楼的建筑。玫瑰营天主堂的规模显然比望爱要大一些,有两个高大的主建筑,但后面的育婴院早已荒废,杂草丛生,空无一人。玫瑰营天主堂同样大门紧闭,好在旁边有一个祈祷室,虽然锁门,但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其中的陈设。
走出天主堂后,我们开始在镇中寻找住处,这里好像只有两家旅店,其中一家还是旅店兼棺材铺——这是我所见到过的最恶劣的行业组合——不言而喻,我们选择了另外一家。
旅店很便宜,5元一宿,但屋中除了床以外空无一物,也就是说,连床头柜、椅子都没有,甚至没有电源,以至于手机无法充电——看来下面的旅程最好保持无线电静默。
安顿下来之后,我和C兄走出了镇子,来到了村外一个风景美丽的山坡,拍照之后感到身心疲惫,于是坐下来欣赏日落。
行程至此,C兄感到有些失望,望爱、玫瑰营两地虽顺利到达,但既没有看到有趣的宗教景观,也没有和什么人进行沟通,周围的村民虽然是教民,但与他人无异,总之,所谓的世外桃源,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老实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又一想,我们之所以来此地,显然不是追求宏伟的景象,而社会景观,总是内敛含蓄不为外观所异的。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奥斯威辛没有眼泪》,说的是一个记者来到二战之后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原本想看到眼泪、愤怒和声讨,但是目睹的却是异常平和的气氛,在纳粹杀人工厂的前面,竟然还有波兰儿童在嬉戏。这个记者本应失望,但是却从中感受到了更为深邃的历史——真正的信念,并不存于表象,而在人们心底,因此才更真实,更有力量。
傍晚,回玫瑰营简单吃完晚饭,发现餐馆内竟有圣像,看来,这一地区天主教流传甚广,教民众多。
六、无神论者望弥撒
10月5日早晨5:30分,我和C兄租车从玫瑰营出发,返回望爱村。
清晨的望爱村更加安静,只是因为弥撒,街上才有一两个人影。我们再次来到了教堂,终于见到了小神父。
虽说是“小神父”,但看上去也有30多岁了,而且从穿着来看,与普通农民无异,简单寒暄两句后,他又忙着去安排弥撒去了。
三三两两的教民在黑暗中来到院子里,首先向圣像鞠躬,在胸前划十字,然后,教堂大门被打开,我们也和大家一起进入教堂。
望爱村的教堂能容纳100人左右,前方悬挂着耶酥和圣母像,墙壁两侧挂着耶酥受难时的十四处场景画(即“苦路十四处”),后面有两个忏悔室,忏悔室后面是教堂正门,门上有一幅绣有《最后的晚餐》的挂毯,使人联想起了《达芬奇密码》。整个教堂虽为西式,但其中陈设却颇有中国特色:红灯笼、喜字挂在圣像周围。
在我们旁边的一位大妈好心地递给了我们一个垫子,谢过后,我们将其垫在座位上,后来才发现,这是跪祷用的垫子,我们只好将其放在脚下。为了表示尊重,众人起立时,我们也跟着起立,但作为无神论者,我们并不跪祷。
弥撒开始后,众人首先背诵经文,由于口音问题,只能听取大意,似乎是赞美玛利亚。随后,有教民上台摘取圣经的一段给大家朗读,还有人上台讲述对教义的理解。
小神父身批绿色长袍,向教民祝福“愿天主保佑你们”,随后众人领取圣体,也就是吃圣餐——一个无酵的圆形面片即圣饼,代表耶酥的肉,杯中的液体代表耶酥的血,众人吃掉沾水的圣饼表示吃掉了耶酥的血和肉,便于基督合二为一,以此纪念他。
整个弥撒时间为40分钟左右,其间穿插着颂经、讲经、祝福、领圣体、唱圣歌和反思,参加的教民10余人,其间教民们非常安静,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毛病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出现,他们相互间交流时只是窃窃私语,更多的时间用来默默祈祷。
我很奇怪,是什么让这些简单的村民知道敬畏?是什么让他们摆脱了浮躁?当小神父要求大家相互祝愿的时候,我们很荣幸地得到了附近教民的祝福,这种感受,无疑是奇特的。
七、望爱村的奇迹
弥撒结束后,我们来到了小神父的办公室,了解到了望爱村的故事。
早在19世纪,比利时的传教士就来到了集宁地区,修建教堂,传播教义,当地的教堂就修建于民国时期。望爱村天主堂并非一开始就是“圣若瑟堂”,改名纪念圣若瑟始于一个典故:民国15年,正史上记载的爱国将领冯玉祥部来到望爱村,为了防止军阀部队滋扰百姓,当时村里的几家地主(同时也是教民)联合起来组织地主武装,不让部队进村。这一举动导致了火光之灾,爱国将领的部队在村3里地外架起大炮,以望爱村教堂为目标开始射击。
冯部的第一炮准星过高,矢的,第二炮击中了教堂,当时全村教民都躲在教堂内祈祷,第二发炮弹穿过墙壁,直接从另一侧的窗户打了出去,在教堂外爆炸。所有教民毫发无伤,仅有教堂外的一匹马被炸死。
这一事件立即被报送到了罗马教廷,罗马教廷认定它为“奇迹”,由于炮弹穿过时教民们正在祝福圣若瑟(耶酥的养父),因此这座教堂被命名为“圣若瑟堂”。
神父说,在望爱村,95%的人都是教徒,但现在做弥撒的人并不多,年轻人都在忙他们的事情,不过这并不重要,不参加仪式并不意味着什么,而且逢休息日或纪念日,来此的人都很多。
我们问神父,玫瑰营的村名显然与宗教有关,望爱是否也是如此?
神父说,这里以前的确不叫望爱村,望爱取自天主教义里的“超性三德”,即信德、爱德和望德,体现了教义对人完善自己品德,不断追求高尚的要求。
我们又问神父,您和王神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此地教徒如此之众,又为何虔诚?
神父回答,他们做了什么工作并不重要,教徒信奉天主也不是他们的功劳,而是神的力量。
随后,我们又聊起了天主教的特点、神职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甚至还提到了《达芬奇密码》,神父对《达芬奇密码》不以为然,他认为那些情节显然是杜撰,耶酥距今两千多年了,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一直隐藏至今无人知晓,当然,那本书提到的很多宗教常识都是正确的。
临走时,我们才知道,小神父姓高,他作为白衣神父,终身不得结婚,他月薪300元,在此地勉强能够维持温饱。
最后,我们提出了合影的要求,高神父、王神父欣然应允,我们此行的目的也终于达到了。
八、雪绒花
后来我们才知道,此行其实还没有结束,还有一件事情在等着我们。
回到集宁后,我们把写有“拾金不昧”字样的两面锦旗取出来,到车站领取失物。两面锦旗一面送给集宁站,一面送给呼和站。我们还给集宁站写了封感谢信,信中没写什么“超性三德”,和谐社会倒是写了不少。由于长途车发车的时间快到了,C兄去送锦旗,我先上长途车。
十几分钟以后,C兄也上了车,高兴的告诉我,这个“拾金不昧”的“金”字果真没有白费,不仅卡、身份证没有丢失,400多元现金也一分不少。
很奇怪,为什么第一次告诉我们现金全部丢失了呢?
因为在钱包里有一个字条,上面有齐大姐的电话。
齐大姐首先发现了钱包,数清了里面的金额,然后告诉乘务员,她知道里面的金额,而且认识失主——这真是很聪明的方法。很显然,齐大姐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不会遇到“拾金不昧”的铁路职工,而是高风亮节的小偷了——唯一的相同之处在于,我们都要送给他们锦旗。
当然,这都是C兄的运气好,我不过是个旁观者罢了。但是当长途车中途停车时,C兄下车小憩,上车时,突然在钱包里发现了不属于他的东西。
那是一个金属制的雪绒花。
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代表着坚毅、勇敢和忠诚,那是我的一顶帽子上的饰物,一定是在火车上拿出时掉在铺位上了,我很喜欢这个东西,但却一直没有意识到差点将它丢失。
看者这枚雪绒花,我浮想联翩,当齐大姐发现钱包的时候,当她严肃地告之乘务员钱包内物品的时候,是何等的博爱、机智和勇敢啊。
就这样,望爱村之行结束了,它平凡的要命,即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热闹的活动也毫无壮美的景色,此行中,我们两个人去了两个笃信天主的村落,结识了两个笃信天主的人,同时也遇到了两个奇迹——在我看来,这枚雪绒花和那颗炮弹一样——它又何尝不是奇迹。
二十多年前,一个笔名叫阿坚的诗人云游中国,不经意间来到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地方——望爱村,一下车,他就像《艾丽斯漫游仙境》那样被眼前的世像所陶醉——这是一个笃信天主的村庄,村里的一位老神父维系者全村人的信仰,使这个村庄在贫穷之中依然安宁、和谐。回到北京后,阿坚将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名字叫做《望爱乡》——当然,望爱是村而不是乡,这一讹传给二十年后两位去望爱的旅客添了不少麻烦。
十年以后,阿坚的朋友重返望爱村,再次见到了那位老神父,但其时神父听力已近失聪,身体也不太好,除此之外,那个村庄几乎没有变化,仍然宁静、和谐。
时光流逝,多年过去,阿坚从诗人变成了酒鬼,他的朋友们也早已丧失了当时的兴致。望爱村就此销声匿迹,重新躲回沉寂之中。
C兄是阿坚那位朋友的亲戚,突然一天,他向我提起去望爱村的事,我一想,这颇有“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的意境,很快便答应了。于是,C兄买到了两张去内蒙古集宁的火车票,10月3日晚上,我们两个人就匆匆地出发了——顺便说一句,除了知道望爱在集宁附近以外,对于这个地方,我们一无所知,也正是因为如此,此行才比“上车睡觉,下车看庙”那样的黄金周旅游显得更有意思,而且,我们还有几个问题想在此行中找到答案:
1、这个老神父是什么人?
2、村民为什么要信教?
3、宗教的力量怎样改变了这个村庄的面貌?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把这个地方的情况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冥冥中我们感到这其中会有很多不平凡的故事。
二、旅途
火车在晚上9点开出,我和C兄安顿好行李后,开始闲聊起来。后来,我们上铺的一位大姐加入了我们的谈话。
大姐姓齐,是位律师,她首先对我们去集宁这个地方很不解——关于这个态度,后来我们从列车员、出租车司机、当地村民的身上都得到过N次——据她所知,集宁这个地方好象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东西,后来她才想起,有个叫岱海的地方很不错,而且她还认识旅游区的负责人,她说,此人和她关系不错,建议我们去找他。
我虽表示感谢,但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就好比一个俄国人看腻了《天鹅湖》,想来中国欣赏二人转,却被当地热情的群众拉去看《图兰朵》一样,而且,对于她介绍这个负责人的过于热心的态度,我并不是很信任——在火车上搭讪,本来就是多此一举,又有什么必要记个陌生的手机号、并且被人操纵行程呢?
当齐大姐知道我们此行的用意后,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宗教上,原来齐大姐是一位基督教徒——事情如此凑巧,令人不敢相信——她简单谈了谈她寻找信仰的心路历程,由于时间的缘故,并没有深入谈下去。
我们问她望爱村的事,她不知道。
晚上11点,车灯熄灭,我们终止了谈话,与齐大姐的谈话就此结束,但当回程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与她的交往并没有结束。
火车上几乎一夜没睡,主要原因是火车颠簸(感觉似乎要脱轨了)和空间狭窄,此外还因为我们要在第二天早晨5:12分下火车,这个倒霉时间意味着我们要在一个黑灯瞎火的时刻来到一个两眼一摸黑的城市,寻找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探访一个不知道是否在人间的神父,开始一段难以捉摸的旅行。
清晨的寒风中,我们走出了空旷的火车站,下车之后的计划是:买回京车票、吃早饭、打听去望爱的长途车。
集宁南站售票厅窗口紧闭,附近横竖靠着一堆衣衫褴褛的人,于是我们决定先去吃饭。此时南站广场上只有一家餐厅营业,里面只有两个人,好在他们会做饭。
其间我们问他们望爱村的事,他们不知道。
饭很难吃,但毕竟吃饱了,不过饭后结账时,C兄突然神色紧张起来:他的钱包不见了。
我们立刻来到了火车站值班室,铁路局的同志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联络,他们说钱包在呼和浩特找到,卡、身份证都在,只是400多元的现金没了。铁路局的同志说,你们晚些过来就可以取钱包了,针对这个情况,你们应该写个感谢信或者送面锦旗,铁路局的同志还说,这个小偷还不错,还知道把贵重物品留下,实在高风亮节,我们说,是是是,应该给小偷写个表扬信,发个锦旗。
于是双方都笑了。
我们问他们望爱村的事,他们不知道。
走出火车站,又多了一件事:做锦旗。
做完锦旗后,去长途车站,有了两个收获:第一、回北京不用买火车票了,120元长途车直接开到六里桥,比火车还快;第二、望爱村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一个卖地图的知道此地,但是她的地图上却死活找不到。不多时,我们上了开往望爱的长途车。
车出集宁后,天早已大亮,我们方才看到当地的自然景色:沿途草早已青黄,但阳光下的草原、白杨树仍然美不胜收,这里当然不是什么旅游胜地,不过眼下绝对是可以令人心动的景致,它是如此平华无实,你几乎可以忽略它,但是如果你有一个稍微好一些的心情,知道珍惜朴素的美丽, 又不想让伟岸的景观激动的血脉喷张的话,这里绝对是可以考虑的一个好去处。
司机问我们去望爱见什么人,我们说只是看看,我们问司机:那个老神父还健在吗?
司机说,他还在。
那么,他叫什么?
司机说,他叫王海英。
四、望爱村
望爱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一书的地方,除了那个教堂。
望爱村的天主堂叫“圣若瑟堂”,它由一个传达室(如果叫传达室的话)一个教堂、一座平房、一个厕所围成的一个小院子,进入天主堂的铁门后正对的是院子里的圣若瑟圣像,看样子是近年来新建的。圣像的旁边就是教堂的主体,看得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西式建筑,教堂墙外的铁制挂器都带有西洋的花纹,因此几乎可以肯定是由外国人督建,不是仿制品。
院内墙角下种了很多花草,这些花草无非是野花野草,它们既不高大,也不妩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们红黄相间、蓝粉相配、色彩斑斓,显然是精心栽种的,这些普通的花草,竟然在粗陋的老屋土墙前衬托出了一种无言的安宁与祥和,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主人的心态与情趣。
我们在院子里转了半天,终于出来了一位大妈,在问明来意后,她把我们领进了一间简陋的平房,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阿坚二十年前、阿坚的朋友十年以前见到过的王神父。
王神父穿着一件老式的中山装——就是农村老人经常穿的那种——带着深厚的眼镜,但是我们怀疑他未必能够看清我们面容,不过他听不清我们说的话,这却是千真万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简单表达我们的问候,并很快退出了房间。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神父的房间,显然,这里是吃、住、工作“三位一体”的宿舍,墙上挂着圣像、教皇像和与本地区其他神职人员的合影,在他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破旧的大部头宗教书籍,除此之外,房间内还有炉子、床——王神父生活的全部大概就是如此。
离开王神父,失望地看到教堂大门紧锁,于是我们走出院落,来到了一家小卖部。
询问小卖部主人后,我们更加失望,望爱村没有饭馆,而且也没有住宿的地方,大概是除了二十年前、十年前两次天主开恩以外,从来也没有过其他旅客在这里打尖住店。小卖部老板应该是村里最有经济头脑的人,竟也想不到让媳妇随便炒几个菜,顺便挣顿饭钱,而是建议我们买方便面,他提供开水和板凳——没办法,只能因陋就简了。
老实说,关于望爱村的外观,并没有给我们桃花源般的感受,村子很干净,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道路是土路,过一辆车尘土满天自是难免,村内也有垃圾,因为农村没有垃圾箱,你要他们往哪扔?我们吃完方便面后,也不得不把纸碗扔在村里的大道边,一想到要在以前想象的世外桃源扔垃圾,不免觉得是天大的罪过。
吃饭时,和店主人简单聊了两句,他也是一名天主教徒,他告诉我,王神父年事已高。已经基本上退居二线,目前教堂的所有事物都由一名近年派来的小神父主持,但今天小神父在外传教,不在望爱村,如果想见他,每天早晨都会有弥撒。
我问,您信教的原因是什么呢?
他简单的回答:教义要求我们仁爱、不骗人,这终归是好的。
五、从望爱村到玫瑰营
玫瑰营在望爱村以东6公里处,是集宁附近较大的城镇,也是天主教集宁教区的总部。在北京时我们在网上没有查到“望爱乡”,但是却找到了玫瑰营,遂把玫瑰营当作第二目的地。在知道望爱村“今夜无法入睡”以后,我们决定步行去玫瑰营,同时设法在第二天早晨6点赶回望爱村,参观他们的弥撒,同时见一见那位小神父。
从望爱村到玫瑰营的道路是一条双向土路,但是往来车辆很少,10分钟也不见一辆,行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十分安静,尤其是在照相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旷野中安静得可怕,除了快门的声音外,几乎不存在任何杂音。
突然想到,有多久没有这样走过路了?背着背包在公路边行走,四下寂静无声,风景安详如画,脚踩沙石沙沙作响,目的地隐藏在天边。也许,四周应该是黑白的图像,甚至有些发黄,因为这分明是儿时的记忆——我们走在过去,因为在这个地方,时间总是如此之慢,要么去忍受它,要么去享受它。
有趣的是,一路上,我们总能够清晰地看到远方的一座大山,此山山顶颇为奇特,是一个巨大的平顶,面积看待足有几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样的山还真的从来没有见过,堪为奇景。后来回京后,在互联网上查到此山,原来它叫磨子山,竟是一个天主教圣山,据说圣母曾于山上显灵,每年八月,各地来此朝圣者数万之多,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圣地。
将近两个小时,我们就这样把美丽的风景抛在身后,留在照相机中。下午3点时分,我们来到了玫瑰营。
玫瑰营远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美丽,这是一个嘈杂的村镇,人口1000人左右,镇中的主路混乱不堪,旁边的建筑陈旧败落,除了一座医院外,镇上似乎没有3层楼的建筑。玫瑰营天主堂的规模显然比望爱要大一些,有两个高大的主建筑,但后面的育婴院早已荒废,杂草丛生,空无一人。玫瑰营天主堂同样大门紧闭,好在旁边有一个祈祷室,虽然锁门,但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其中的陈设。
走出天主堂后,我们开始在镇中寻找住处,这里好像只有两家旅店,其中一家还是旅店兼棺材铺——这是我所见到过的最恶劣的行业组合——不言而喻,我们选择了另外一家。
旅店很便宜,5元一宿,但屋中除了床以外空无一物,也就是说,连床头柜、椅子都没有,甚至没有电源,以至于手机无法充电——看来下面的旅程最好保持无线电静默。
安顿下来之后,我和C兄走出了镇子,来到了村外一个风景美丽的山坡,拍照之后感到身心疲惫,于是坐下来欣赏日落。
行程至此,C兄感到有些失望,望爱、玫瑰营两地虽顺利到达,但既没有看到有趣的宗教景观,也没有和什么人进行沟通,周围的村民虽然是教民,但与他人无异,总之,所谓的世外桃源,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老实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又一想,我们之所以来此地,显然不是追求宏伟的景象,而社会景观,总是内敛含蓄不为外观所异的。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奥斯威辛没有眼泪》,说的是一个记者来到二战之后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原本想看到眼泪、愤怒和声讨,但是目睹的却是异常平和的气氛,在纳粹杀人工厂的前面,竟然还有波兰儿童在嬉戏。这个记者本应失望,但是却从中感受到了更为深邃的历史——真正的信念,并不存于表象,而在人们心底,因此才更真实,更有力量。
傍晚,回玫瑰营简单吃完晚饭,发现餐馆内竟有圣像,看来,这一地区天主教流传甚广,教民众多。
六、无神论者望弥撒
10月5日早晨5:30分,我和C兄租车从玫瑰营出发,返回望爱村。
清晨的望爱村更加安静,只是因为弥撒,街上才有一两个人影。我们再次来到了教堂,终于见到了小神父。
虽说是“小神父”,但看上去也有30多岁了,而且从穿着来看,与普通农民无异,简单寒暄两句后,他又忙着去安排弥撒去了。
三三两两的教民在黑暗中来到院子里,首先向圣像鞠躬,在胸前划十字,然后,教堂大门被打开,我们也和大家一起进入教堂。
望爱村的教堂能容纳100人左右,前方悬挂着耶酥和圣母像,墙壁两侧挂着耶酥受难时的十四处场景画(即“苦路十四处”),后面有两个忏悔室,忏悔室后面是教堂正门,门上有一幅绣有《最后的晚餐》的挂毯,使人联想起了《达芬奇密码》。整个教堂虽为西式,但其中陈设却颇有中国特色:红灯笼、喜字挂在圣像周围。
在我们旁边的一位大妈好心地递给了我们一个垫子,谢过后,我们将其垫在座位上,后来才发现,这是跪祷用的垫子,我们只好将其放在脚下。为了表示尊重,众人起立时,我们也跟着起立,但作为无神论者,我们并不跪祷。
弥撒开始后,众人首先背诵经文,由于口音问题,只能听取大意,似乎是赞美玛利亚。随后,有教民上台摘取圣经的一段给大家朗读,还有人上台讲述对教义的理解。
小神父身批绿色长袍,向教民祝福“愿天主保佑你们”,随后众人领取圣体,也就是吃圣餐——一个无酵的圆形面片即圣饼,代表耶酥的肉,杯中的液体代表耶酥的血,众人吃掉沾水的圣饼表示吃掉了耶酥的血和肉,便于基督合二为一,以此纪念他。
整个弥撒时间为40分钟左右,其间穿插着颂经、讲经、祝福、领圣体、唱圣歌和反思,参加的教民10余人,其间教民们非常安静,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毛病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出现,他们相互间交流时只是窃窃私语,更多的时间用来默默祈祷。
我很奇怪,是什么让这些简单的村民知道敬畏?是什么让他们摆脱了浮躁?当小神父要求大家相互祝愿的时候,我们很荣幸地得到了附近教民的祝福,这种感受,无疑是奇特的。
七、望爱村的奇迹
弥撒结束后,我们来到了小神父的办公室,了解到了望爱村的故事。
早在19世纪,比利时的传教士就来到了集宁地区,修建教堂,传播教义,当地的教堂就修建于民国时期。望爱村天主堂并非一开始就是“圣若瑟堂”,改名纪念圣若瑟始于一个典故:民国15年,正史上记载的爱国将领冯玉祥部来到望爱村,为了防止军阀部队滋扰百姓,当时村里的几家地主(同时也是教民)联合起来组织地主武装,不让部队进村。这一举动导致了火光之灾,爱国将领的部队在村3里地外架起大炮,以望爱村教堂为目标开始射击。
冯部的第一炮准星过高,矢的,第二炮击中了教堂,当时全村教民都躲在教堂内祈祷,第二发炮弹穿过墙壁,直接从另一侧的窗户打了出去,在教堂外爆炸。所有教民毫发无伤,仅有教堂外的一匹马被炸死。
这一事件立即被报送到了罗马教廷,罗马教廷认定它为“奇迹”,由于炮弹穿过时教民们正在祝福圣若瑟(耶酥的养父),因此这座教堂被命名为“圣若瑟堂”。
神父说,在望爱村,95%的人都是教徒,但现在做弥撒的人并不多,年轻人都在忙他们的事情,不过这并不重要,不参加仪式并不意味着什么,而且逢休息日或纪念日,来此的人都很多。
我们问神父,玫瑰营的村名显然与宗教有关,望爱是否也是如此?
神父说,这里以前的确不叫望爱村,望爱取自天主教义里的“超性三德”,即信德、爱德和望德,体现了教义对人完善自己品德,不断追求高尚的要求。
我们又问神父,您和王神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此地教徒如此之众,又为何虔诚?
神父回答,他们做了什么工作并不重要,教徒信奉天主也不是他们的功劳,而是神的力量。
随后,我们又聊起了天主教的特点、神职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甚至还提到了《达芬奇密码》,神父对《达芬奇密码》不以为然,他认为那些情节显然是杜撰,耶酥距今两千多年了,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一直隐藏至今无人知晓,当然,那本书提到的很多宗教常识都是正确的。
临走时,我们才知道,小神父姓高,他作为白衣神父,终身不得结婚,他月薪300元,在此地勉强能够维持温饱。
最后,我们提出了合影的要求,高神父、王神父欣然应允,我们此行的目的也终于达到了。
八、雪绒花
后来我们才知道,此行其实还没有结束,还有一件事情在等着我们。
回到集宁后,我们把写有“拾金不昧”字样的两面锦旗取出来,到车站领取失物。两面锦旗一面送给集宁站,一面送给呼和站。我们还给集宁站写了封感谢信,信中没写什么“超性三德”,和谐社会倒是写了不少。由于长途车发车的时间快到了,C兄去送锦旗,我先上长途车。
十几分钟以后,C兄也上了车,高兴的告诉我,这个“拾金不昧”的“金”字果真没有白费,不仅卡、身份证没有丢失,400多元现金也一分不少。
很奇怪,为什么第一次告诉我们现金全部丢失了呢?
因为在钱包里有一个字条,上面有齐大姐的电话。
齐大姐首先发现了钱包,数清了里面的金额,然后告诉乘务员,她知道里面的金额,而且认识失主——这真是很聪明的方法。很显然,齐大姐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不会遇到“拾金不昧”的铁路职工,而是高风亮节的小偷了——唯一的相同之处在于,我们都要送给他们锦旗。
当然,这都是C兄的运气好,我不过是个旁观者罢了。但是当长途车中途停车时,C兄下车小憩,上车时,突然在钱包里发现了不属于他的东西。
那是一个金属制的雪绒花。
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代表着坚毅、勇敢和忠诚,那是我的一顶帽子上的饰物,一定是在火车上拿出时掉在铺位上了,我很喜欢这个东西,但却一直没有意识到差点将它丢失。
看者这枚雪绒花,我浮想联翩,当齐大姐发现钱包的时候,当她严肃地告之乘务员钱包内物品的时候,是何等的博爱、机智和勇敢啊。
就这样,望爱村之行结束了,它平凡的要命,即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热闹的活动也毫无壮美的景色,此行中,我们两个人去了两个笃信天主的村落,结识了两个笃信天主的人,同时也遇到了两个奇迹——在我看来,这枚雪绒花和那颗炮弹一样——它又何尝不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