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抗日人士的事迹也逐渐被抗日历史研究者所关注,尤其由河北信德文化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复旦大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等两次举办的正定教堂惨案学术研讨会得到了社会学者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清代学者石成金有一剂治疗求天不应的良方,他说:天薄待我少福,我可以加厚我的德行以迎之;天劳苦我的形体,我可以逸乐我的心神以补之;天让我缺少机遇,我正好努力学习钻研本领以等待之。
神奇的“记忆迷宫”明代的中国是个舟多于车的国度,利玛窦远渡重洋而来,而他在中国的旅程也同样犹如长年的航行,沧桑浮沉,有时风和日丽、景色宜人,那是他与中国学者们交往、分享学识与友谊的愉悦时光;有时则会遇上风暴
圣经学者认为:一是主耶稣在告诫宗徒不要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区分善恶的鉴别能力。比喻中主人不主张当下就区分莠子和麦子,这实际上是呼吁宗徒们对于现实状况要有忍耐和宽容精神。
在圣言内圣者与罪人,博学者与无知识者,富有者及贫贱者;不同种族、性别、年代、文化、身份、社会阶层的人以基督为中心,缔造世界大同,受同一的圣神启迪,接受天主发出的同一言词。
我国著名学者赵晓博士发表的《发现信仰中国》一文(原载07年6月20日“信德”),对照李祖白在《天学传概》中表达的“中国古书中天主教思想必极发达”的观点,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春节后数天在辅仁圣博敏神学院的耶稣会院小住,与房神父等耶稣会朋友一起生活,也再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学者前辈。记得当时谷寒松神父等耶稣会神长知道我在辅大后,便在春节期间有了这样的安排。
韩国全球和平论坛是该国统一部每年举办的年度活动,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来自20多个国家。本届论坛于8月31日至9月2日举行,主题为「朝韩关系与团体的新视野,促进和平、经济与生命」。
犹记得我的中文老师解释了儒家传统学者之间的不同理论: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提倡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恶的;董仲舒则提倡“性待善”——人的性格需要透过教育达致善。
教宗鼓励在场的修生与司铎们,对学者的疑问以及民众和大学生的焦虑持开放的态度,倾听他们,总是保持积极、开放和谦虚的态度。“态度谦和、有信仰并不意味著对一切都有答案。”教宗敦促始终要与科学保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