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窦福音25:40)’我们在这些残疾婴儿身上看到了耶稣,爱他们、为他们付出,就是爱耶稣、为耶稣付出。
基督的道路导入生命,它和导入丧亡的道路正好相反(玛7:13)。福音中两条道路的比喻是教会常讲的教理。这表示伦理的抉择为我们的得救很重要。
我邀请他和我一起读玛窦福音4章18-23节,也就是耶稣召叫伯多禄、安德肋、雅格伯和若望的那段圣言。
天主的国是耶稣在玛窦福音中讲述的大部分内容,耶稣来到人间目的就是为人类带来天主的爱,带来和建设天主的国(奉行天主旨意,爱天主、爱人如己的精神国度)。他的苦难圣死与复活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作证。
我从小学与中学时代就浏览这些书籍,虽然能看懂的並不是很多,但是从这些书籍里面,我知道了许多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多玛斯、康德、黑格尔等。
4月21日教宗去世当天,四位枢机到宗座大楼第三层的教宗寓所,用红色布条封上门口;同一天晚上,教宗方济各生前居住的圣玛尔大之家二层的寓所也上了封条。
这节圣言呼应耶稣在《玛窦福音》中所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呢?”
这也是尼采对权力(力量)的自然理解:必须有中心与边缘,必须有主与奴,必须有差等。没有落差,就根本不会有自然的力量,即使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力也是这样。
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体所感觉的;没有一样不是苦。生后不多时,为逃避黑落德的杀害,躲到埃及国。一路所受的饥寒痛苦,难以言尽。后来隐居在纳匝肋,穷苦度日,做活挣饭吃。
在福传工作中,我们运用了听讲课、读经文、学圣歌、参与感恩圣祭、外出朝圣及信仰分享等活动,使慕道者通过启动脑、眼、耳、口等感官,多侧面全方位感受福音,使信仰形成立体概念,尽快使他们投入到主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