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在恒河畔,我想了很多,为何物质生活享受远超过印度人的我们,在精神层面上却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快乐?人们的所需极大满足后,是否生活就能够变得更幸福?沸沸腾腾的教改,究竟改了些什么?
教宗本笃十六世前一天晚上7点钟到圣若望拉特朗大殿主持弥撒大典,礼仪结束后便开始传统的圣体游行,从圣若望大殿出发沿着梅鲁拉那大街一直走到圣母大殿。
在这样的情况下,耶稣才说他就是那生命的食粮。在耶稣说明他就是生命的食粮之后,耶稣马上要求他们“到我这里来”和“信从我”(6:35),而“到我这里来”和“信从”耶稣是一个伦理生活改变的要求。
那弥漫在灾区上空的恐怖气氛一直笼罩在我的心头。倒塌的房屋,刺眼的废墟,为了逃生在到处都有蚊蝇的山坡下或城市的空地里见缝插针凌乱搭起的帐篷,把这块原本非常美丽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难民所。
他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一样有人生,但他在葛法翁成就了那么多事情以后,并没有停留在那里,享受那成功的快感,而是继续往前走,完成他来世上的使命。
“什么也说服不了他们放弃策划那危险的旅途。”枢机表示,在绝望边缘,很多移民随身带着圣经和其他宗教物品,因为他们信赖唯一真实的救恩之锚。
这种癞病不像那使身体逐渐损毁的疾病那样,却让心灵生出坏疽。疾病与排斥《马尔谷福音》记载,与耶稣相遇的那名癞病人被同胞遗弃,因为后者害怕被传染,以为接触了生疮的躯体就会变得不洁。
想想那些无所顾忌的牧童前来庆贺,想想那不远万里的东方三王来朝拜,我们不该效法他们吗?信仰他、朝拜他、追随他、为他作见证是基督徒的本分啊!
展望禧年教宗方济各最后提到一年后将开启的禧年,那将是一段「恩宠与希望的时期」。教宗祝愿当前的「准备时期能成为心灵皈依的良机,向战争说『不』,向和平说『是』,喜乐地回应上主对我们发出的邀请」。
圣人和圣女满溢那“能解渴”的爱第四章“解渴的爱”,教宗引述教会的几位教父的话,他们谈论“耶稣被刺透的肋旁是圣神之水的源头”,能满足我们对天主圣爱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