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山区贫困学生读书梦”、“助孩子打败白血病魔”、“精准扶贫及赈灾捐献日相关项目”三个篇章依次展开,受帮助的孩子、老人们通过视频向爱心人士表达了心中最朴实的感谢,真切感人的主题视频令人热泪盈眶。
疫情期间,由于教堂关闭,每天自己在家祈祷、读书、参与网络弥撒等。在此时期,参与网络弥撒时我更注意聆听圣言,更加珍惜弥撒礼仪。
1991年,玛利诺会决定邀请中国的一些神父和修女来美国读书,以缓解中国教会的师资缺乏问题。从此,我们为中国教会的人才培育架起了一座桥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作为基督徒,我们不仅接受,也要给予。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这样呼求祂,「在聚会、读书、工作和做决策之前,以及在重大时刻和考验中。这是个简短却发自内心的祈祷」。我们若是恳求耶稣与我们同在,我们也必须保持醒寤,好能觉察到祂的临在。
回想他的一生,坎坷曲折,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青少年时期在修院,读书修道,学习法语和拉丁语,这大约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第二段遇世道变迁,他因修院有36亩田产,加之备修院院长等身份,吃尽苦头。
另外,有两位在宗座大学读书的年轻修女也马上加入了我们小团体。与迪列格罗神父一起工作是一种莫大的恩典。
我们渔业大队有一所小学,有1至2名老师被乡政府安排来教我们这些赤脚墨面的小孩,复式班1至3年级,每个年级约有10多名学生,升4年级以后我们被要求到邻村去读书。
我在离开马尼拉回英国读书那天看望了他,他正在睡觉,我就悄悄地为他做了祈祷。苏神父从来都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他也从来都不让人注意自己。在为其庆祝80岁生日的典礼上,我们为苏神父颁发了终生成就奖。
各种分享以及周围很多人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要努力向前:1.负面的例子:在纽约白连江神父的堂区,一位玛利诺会神父曾在沈阳服务多年,接触了很多中国年轻神父,他对我们说:中国年轻神父太Lazy(懒),又不喜欢读书
在石家庄等地神长教友们的大力支持下,圣召暨教育基金会开始试行“会员制”,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已经拥有600多名会员,这批会员朋友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和爱心人士成为了基金会的坚强后盾,每年可保证四、五十万元的捐款数额,圆了一大批孩子们的读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