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圣经所说:“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这位老师所表现的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吗?不是!
为了完成这种重新解释,初期的基督徒得益于一个这样的来源———圣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约”。在希伯来圣经中,有一处经文肯定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因为这段经文把转变的逻辑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让我们以圣经对于“怀孕”和“生育”这字眼之坚决要求的建议,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一次实际的反思来结束。
它表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经常出现在圣经中的概念:天主,面对我们的不忠,显示祂自己“缓于发怒”(参出34:6;户14:18)。祂没有对人的恶和罪表明厌恶,而是显示自己更伟大,总是准备以无限耐心重新开始。
我的一位辅祭表示被感动了,因为塔克洛班的辅祭们冒着那么大的雨,脸上的笑容居然从没有消失过。那是无穷尽的喜悦、不是佯装出来的,那种微笑的背后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态度,有痛苦、问题。
堂区礼仪组织 洞儿沟的教友在神父的带领下,形成统一有序的堂口,先后组建了礼仪组、歌咏队、锣鼓队、管乐队、民族乐队、老年组、青年组、读经班、辅祭班等团体。日常祈祷、工作、学习井然有序。
这让我想起圣经中十个癞病人的故事,同样,天主借着这件事情让我有了信仰。与其说谢谢这位满神父,不如说感谢天主。潘家骏神父在论坛上发表论文记:那是什么让您又走上圣召的道路呢?
4.迁供圣体:弥撒后移离未领完的圣体,是一古老习惯;随着13世纪教宗乌尔班四世推行圣体圣血节,圣周四黄昏弥撒后恭移圣体,渐以隆重的方式进行。
圣经中说:你为这些人施舍一杯水,也是为我做的。这个奉献还是对人,这是一种精神。 第二点,你这个奉献是不是甘心情愿的,在你自己的选择当中,你是否情愿的度奉献生活?
初学第二年,让我邂逅一个偶然学习圣经的机会,这个学习的机会为我是一份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