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训导关于万民四末(死亡,审判,天堂和地狱)的道理就是为唤起人的责任,善用自由,努力以永远的归宿为目标。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关于张力观念的文章。麦克林教授跟我反复讨论,诘问我为什么要强调张力呢?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更注重和谐吗?
在安排课程方面,不仅科目较为全面,而且重点突出。关于宗教科目的安排,向国际上其它神学院看齐,不仅开设传统的神学课程,也尽可能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当今新的神学思想。
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关于慈悲的比喻:亡羊、失钱和荡子的比喻。在这三个比喻中,我们被天主的喜乐所震撼,就是天主对寻回和宽恕一个罪人的喜乐。是的,天主是乐于宽恕的!这是整部福音的总结。
在此,我愿意借用徐锦尧神父说的两句话来帮助表达这一思想:肯定自己,欣赏别人;学习别人,丰富自己!关于这一点,我们敬爱的教宗方济各也提及了。他说:慈悲的另一方向,是要超越教会的范围。
所以,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我一直关注国际学术界关于宗教对话的最新理论动态。中外学者一般认为,现有的宗教对话观主要有三种,即宗教排他论、宗教兼并论和宗教多元论。
但是自满常是无意识的,但潜在的自满情绪则会滋生诸多关于修院发展方向和决策上的滞后与偏差。自满不去除,这些滞后与偏差就无法校正。
(格前13:1-3)有很多关于“圣神”的祈祷和歌曲,基本上都是呼求圣神充满我们。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了这样的祈祷,以至于稀释了“充满”一词所要表达的的丰富内涵。
李斌老师践行了耶稣关于谦卑施舍的爱德原则“当你施舍时,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舍隐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玛6:3)相信主耶稣如今在天乡会丰厚的降福这位谦卑的忠仆。
尽管黑暗,但天主总不放弃我们,反而,他是在黑夜中回答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关键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生于历史中这个时刻?我为什么要爱?我为什么要受苦?为什么我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