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意见多数非常动人,除了少数不满教会的声音之外,绝大多数都表达出深刻的经验:对于教会的普世性、共融性、悠久的历史、圣事的神秘性等等,但是圣经几乎没有被提到。
教宗说:“在每一个人的本性中,在每一个父性和母性中都有天主造物主在。作为夫妇的人应该接受胎儿,不仅以他为自己的儿子,更要以他为天主的儿子来接纳,不论他是怎样的,天主都爱他。
(谷20:12)《圣经》在13处论孝的经文中,有8处经文是一般性的论孝,有2处是咒诅性的论孝,有3处是赐福性的论孝,应照上主你的天主吩咐你的,孝敬你的父母,好使你能享高寿,并在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土地内
阅读她谈性征(sexuality)的书,启发还是修士的我如何将性与灵魂连结在一起。不止如此,欲望(不止是性欲)如何深植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曾有一个时刻她给了我一个清楚的宣告。
2、掀起堂区性的读经运动——达到每人“一天一章”,做为必修的“神业”。
问题48:我能在机构性教会之外活出我的信仰吗?作一名基督徒意味着什么?是为了遵循耶稣基督的福音生活呢,还是为了属于他的教会?那种将这两者分割开来的倾向在今天并非罕见。
正如保禄宗徒所说:“凡随从肉性的人,决不能得天主的欢心;但如果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你们就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神性。”
以下是教宗方济各2017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译文:《非暴力:一种缔造「和平」的政治风格》1.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国领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间和社团领袖都能享有和平。
国内的和国际的,纠结的和亲密的,诙谐的和聪明的,乡村的和城市的,感性的和圣事性的;牧灵研究院的人都行走在心智、心灵、灵修的朝圣路上。
佛教源自古印度宗教,在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经》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基本上继承了婆罗门教的世界观,把天道划分为"三界二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