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一离世,因她的著作,也因信友们向她祈求而获得的无数恩宠,她的生命所散发的非凡的光明与爱德,立刻彰显出来了。6.教会很快便认识到她见证的非凡价值,以及她福音式灵修生活的独特之处。
逐句解释(1)“弟兄们:我已被奠祭,我离世的时期已经近了。”“奠祭”(献奠,Oblatio):在旧约中,奠祭是一种祭祀方式,祭品(通常是酒)被倒在祭坛上,象征全然奉献。
很多人面对残缺不全的家庭,面对亲人的突然离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与孤苦之中。一个女儿得知独自生活的妈妈患病,从遥远的阿拉斯加致电,请神父探望并给母亲行傅油圣事。
怨恨就像个可怕的牢狱,它会把人的当下限制在过去某个黑暗的点上,这个点可能是某个人的身影,某句话的余音;它是个无期徒刑,因为即使留下这个身影的人死去,即使说那句话的人离世,怨恨者依旧可以把它们深锁在心里;
父母离世多年,两个哥哥在外地谋生,可以说,没有一个近亲。按理说,教友养活神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当时神父是被专政的对象,教友们也是自身难保,谁也不敢收留他。要知道,当时村里就有教友一千多口。
事实上好多的错误(罪过)都是因为对天主的不忠不信:领了婚配圣事却又轻率离异的双方,首先就是对天主旨意和自己当初誓愿的违背:无论富贵与贫穷、健康或疾病、成功或失败,我都要忠于你,直到我离世的那一天。
耶稣虽然在复活后离世升天,但他仍旧借着常行不息的弥撒,降临到我们中间,分施他的救恩。
卢德为人忠诚,在她还年轻时,丈夫便离世了,她和她的嫂子决定留在婆婆纳敖米的身边(这三个女人都是寡妇),不回娘家去。在婆婆的劝导下,卢德的嫂子终于离开,只有卢德坚持留下来陪伴婆婆,天主也因此而赐福她。
他的母亲梅布尔·萨菲尔德(Mabel,néeSuffield,1870-1904)长生于新教浸信会的家庭,但她在1900年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一直教导两名儿子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友,但最后因患急性糖尿病离世,
得知丈夫突然离世后,她作了一个充满信德的行动:她立即为凶手的家人祈祷。然而,她很快发现,要把这信仰的意向扩充到“宽恕”的境界,一点也不容易。她痛苦了多年,一直无法放下,甚至脑海中不时有报复的念头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