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会长的墓碑
2018-10-10 09:48:51 作者:焦玉海 来源:《信德报》2018年9月10日,33期(总第783期)
在堂区墓地,老会长的坟茔最大,墓碑最高。那是老神父下命做的。老神父说,我要给堂区树立一个标杆。
老会长姓姜,名春生。在一个几千口人的村里,他的倔强是出了名的,认死理,他又姓姜,所以人们背后都叫他老犟头。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没得吃,好多人都去生产队地里偷点青棒子,挖点土豆,他却宁死不干。他说:“天主没有说偷集体的东西不犯罪。”他没偷没拿,天主却让他们一家人安然度过灾年。
然而,别人当时不敢做的事,不愿做的事,他姜春生却做得出来。
老会长出身雇农,当过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因作战勇敢,受到全军通报表扬。可以说,是个响当当的革命英雄。
“文革”期间,从塘沽盐场回来一个天主教神父,没有落脚处。神父是本地人,但他8岁离家修道,如今将近六十岁。父母离世多年,两个哥哥在外地谋生,可以说,没有一个近亲。按理说,教友养活神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当时神父是被专政的对象,教友们也是自身难保,谁也不敢收留他。要知道,当时村里就有教友一千多口 。开大会的会场上,面对沉默不语的信教者,大队干部急了:“你们这群忘恩负义的人啊!……”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大个子,来到干部跟前,从牙缝里挤出两句话:“忘恩负义的天主教徒是不少,但不全是!”回过头,对孤零零站在那里的神父说:“走,跟我去!”又对干部说,“大队不用操心了,以后神父吃住就在我家。”说完,拎起神父的一小卷行李,向家里走去,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许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老神父这一住就是15年,直到二次开堂。
姜春生家儿女多,四个闺女,三个儿子,就凭生产队那点工分根本养不活全家。现在,又多了个神父,身体又有病。姜春生白天队里干活,晚上河里捕鱼,第二天让女儿拿到县城卖掉,那就是十几块钱,管事着呢!他还挖药材,一年有三四百块钱的收入。然而,中间神父两次病重住医院,就花去了一千多块钱。要知道,在当时,那是一栋新房的钱呢!妻子背后偷偷抱怨他不该接神父到家。姜春生眼一瞪:“说啥混话!钱没了能挣,灵魂丢了还能捡回来吗?”
闺女儿子渐渐长大,眼看到了婚嫁的年龄。姜春生不分昼夜地辛劳,终于为儿子们盖起了一排六间新房。后来,有人给大儿子二儿子说了对象,眼看就要过门。可这时候,教会逐渐开放,宗教生活开始恢复,但教堂迟迟落实不了,一千多教友念经参与弥撒没有地方。看到神父发愁,姜春生决定将六间新房暂时用作教堂。可这样一来,两房新媳妇往哪里娶?这一回老伴说什么也不依他了:“你少给我打新房的主意,大伙的事大伙想办法,用不着你一个人瞎操心。儿子们媳妇娶不到家,你不怕丢人,我还怕丢脸呢!”
姜春生躺到炕上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出门去了。他来到两个未过门的媳妇家,和亲家商量,想让小两口找别人家的房住一个阶段,等教堂腾开了,他们再搬回来。一开始,两个亲家怕人笑话不同意,但经过姜春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再加上都是天主教友,心中钦佩亲家当年义胆承担赡养神父的事,深为姜春生的精神感动,就替闺女做了主。回村后,姜春生为儿子找下了两栋旧房,粉刷一遍,一前一后把媳妇娶进了家门。
家里的六间新房做了将近五年教堂。这期间,姜春生作了堂区的会长。那是教友们一致表决选举的,他本人说自己无德无能,怕影响教会的大事,一再推辞。最后,还是神父下了命令,他才上任。
姜春生从小没念过书,后来在部队上认了几个字,也算粗通文墨。但他记忆力特好,口才又好,所以,当了十年会长,他领500多人进了教。既然把人领进了教会,就要负责好人家的信仰生活,因此,他一天到晚忙得脚不着地。
十年头上,老会长病倒了,得的是肝炎。家里的钱花光了,还是不见好。神父多次到家里看望他。有一次,神父给他拿出三千块钱让他治病,被他一口回绝:“神父每天弥撒中给我念经就够了。”
老会长弥留之际,闺女儿子都在跟前守候祈祷,其中最小的儿子是神父,两个闺女是修女。
在众教友的一片祈祷声中,在新老神父的降福中,老会长交付了灵魂。
老会长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事迹。二十多年过去了,村里死去的教友们,没有一个人的坟茔和墓碑超过老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