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出教会在历史中面对苦难时依然不灭的特质——“在迫害中成长”。灵修反思:我们在传福音时是否因环境、苦难、别人的反对而灰心?是否忘记了天主的道是永远自由、活泼、具有能力的?
即使在教会遭受磨难的年代,增良的母亲从未间断过祈祷生活,他常常看到母亲早早起来,或在深夜,在炕头上俯着身,黑着灯火悄悄地念经。
可见这一时期,关于天主的译名并未统一,且有着明显的佛教化色彩,而且景教在阐述基督信仰时也大量采用佛教术语,因此唐武宗灭佛期间,景教由于太过相似佛教,而被当成佛教的一支遭受灭顶之灾,从此在汉地一蹶不振。
在外人看来苏神父的身心遭受了如此之大的重创与摧残,估摸着他的意志肯定软弱了信仰动摇了,甚至丧失了信念与理想,这些暴徒对苏神父的揣摩是错误的,殊不知他们虽然能够折磨摧残苏神父的肉体,却绝不可能摧残他坚固的信德与今生跟随主耶稣的执着誓愿
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让人被迫移民,并遭受巨大的痛苦,因为大量的资源被用於军事目的,却让年轻人、许多困苦的家庭、年长、体弱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为了保护耶稣免受黑落德迫害,若瑟客居埃及(参阅:玛2:13-18)。回国之后,他避居在加里肋亚隐世无名的小村庄纳匝肋——那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从加里肋亚不会出先知的」及「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事吗?」
基督教成长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开始因为不信奉罗马诸神而备受打击迫害。一直到公元4世纪,趋于衰落的罗马帝国承认了基督教地位,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临终前还受洗入教。
面对恶言恶语,宗神父想起了玛窦福音第五章第11节耶稣说的:“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你们是有福的。”面对伤害,宗神父总不急不气,默默奉献于主。
太平盛世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信誓旦旦,但当试探一来,便很快就会后退或跌倒,这样惨痛的例子,特别在信仰受迫害的时候,枚不胜举。保禄非常理解人性的软弱,他说:“谁软弱,我不软弱呢?”
如果说芥菜籽长成树,树大招风,太引人注目,容易受到“关注”而被打击迫害,那么酵母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容易抓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