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常年期16主日(甲年)

—— 天主的“大”与“小”(玛13:24-43)

2020-07-18 11:28:03 作者:高超朋 来源:信德网

上个主日,耶稣用撒种的比喻来讲天国,本主日耶稣继续用比喻讲论天国。耶稣仍然用日常的素材讲天国的真理,比喻分别是莠子、芥菜籽和酵母。三个比喻虽素材不同,但异曲同工。莠子比喻中,家主不允许拔掉的莠子“小”苗,而容忍莠子和麦子一起长“大”,最后才区分。芥菜籽比喻中,很不起眼的微“小”芥菜籽,却长成一棵“大”树。酵母的比喻中,一 “小”块酵母竟然可以使“大”量的面粉(三斗面)发酵。既然三个比喻中都不约而同的有“大”与“小”的概念,我们今天就从天主的“大”与“小”来了解天国。

古人云:自古正邪不两立,在武侠的世界里,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几乎是不变的主题。我们都相信邪不胜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奸人被铲、邪恶被除、正道恢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我们都渴望一个没有罪恶、正义和谐的社会,基督徒也祈望一个满被圣善的教会。可是,丰满的理想却挡不住骨感的现实,现实的世界和真实的教会并不符合我们的渴望和祈望。在正义感的催动之下,我们失去了耐心,都希望武侠般的快意恩仇,要不就是愤青般的抱怨,或者就是气馁而消沉。

虽然正邪不两立,但残酷的是在现实的世界里,正邪是同时存在的,从人类一开始,这种情况就存在。人因魔鬼诱惑而犯罪之后,天主处罚了人,并诅咒化身为蛇的魔鬼说:“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后裔和她的后裔之间,她的后裔要踏碎你的头颅,你要伤害他的脚跟”(创3:15)。这句话被学者们称为“原始福音”,这原始福音中已经暗示出了正邪两种对立的势力不但同时存在,而且互相交恶。天主没有创造邪恶,只是出于极大的爱,让人成为祂的肖像,享受自由,但人却滥用自由,于是罪恶进入了世界,打破了天主所造美好与和谐,痛苦、杀戮、不义于是发生了。不忍苍生丧亡,天主自开始就埋下了福音的种子,并不断推进天国的实现,愿意人最终可以再次生活在圆满的和谐中。

“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藉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内,祂藉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希1:1-2)。藉着耶稣基督的降生,天国已经来临,但天国的圆满实现则要到时间的最后,一般人称为世界末日,圣经称之为新天新地(默21)。所以,处在的这段时间——从耶稣的来临到新天新地——的教会被称为旅途中的教会。藉着耶稣的来临,天国的圣善已经决定性地临在人间,但邪恶的势力尚在,要到新天新地时才完全灭绝,这正是引发耶稣讲莠子比喻的背景——善的麦子中仍有恶的莠子。

可能有人还有问题:既然天国已来临,基督的死亡和复活更战胜了罪恶,那为何世界上仍有罪恶?全能全善的天主,为什么容许罪恶继续存在?天主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斩草除根,将所有莠子铲除,却让莠子跟麦子一起长,白白浪费土地和养分?耶稣讲比喻就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

莠子和麦子初期长相很相似,几乎分辨不出来,随着长大,虽然可以区分了,但莠子跟麦子的根相互缠住,想只拔出莠子而不伤害麦子是不可能的。不伤到麦子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让莠子和麦子的“小”苗一起长,直到长“大”成熟,在收割时才把它们区分开来,麦子收进仓库,莠子则做柴火。耶稣后面的解释中指出,麦子指好人,莠子指恶人。客观上讲麦子是麦子,莠子是莠子,没有变更的可能,莠子总没有可能成为麦子,但耶稣是在讲比喻,在天主的救恩史中,莠子——恶人还是有悔改的可能,因为,天主不愿意任何人丧亡,祂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若人犯罪立刻受罚,相信没有多少人可以存在。如果天主把莠子从“小”就铲除的话,世界上就没有人存在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天主“不喜欢恶人丧亡,但却喜欢恶人归正,离开邪道,好能生存。”(则33:11)

教会内的莠子很多,圣经中耶稣多次提醒过,比如:失了味的盐(玛5:13);嘴巴喊“主啊!主啊!”但却不承行天父旨意的人(玛7:21);引人犯罪的立恶表者(玛18:5-11)。耶稣门徒中也有莠子,比如:一心想坐在为王的耶稣左右的雅各伯和若望两兄弟;负卖耶稣的犹达斯;否认耶稣的伯多禄;怀疑耶稣的多默。身为罪人的我们都做过莠子。耶稣当然知道,无灵之植物当然不会改变,莠子不可能变成麦子,但有灵的人却可以藉着悔改而重新做好。事实上,正是在耶稣的忍耐、仁慈和宽恕之下,教会才有了伟大的伯多禄、若望、多默等圣徒,如果犹达斯也愿意悔改的话,耶稣也一定宽恕他。天主容忍善人和恶人一起从“小”长“大”,甚至不惜浪费资源,这都出于天主的宽容和仁慈,使罪人都有机会改过自新而成为好人。

耶稣讲的另一个比喻可以补充莠子的比喻,耶稣说:“有一个人曾将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自己的葡萄园内。他来在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便对园丁说:你看,我三年来在这棵无花果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你砍掉它吧,为什么让它荒废土地?园丁回答说: 主人,再容它这一年吧! 待我在它周围掘土,加上粪;将来如果结果子就算了;不然的话,你就把它砍了”(路13:6-9)。比喻中园丁没有立刻砍掉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如同莠子没有马上拔掉一样,而且还在它四周加肥,等待它结出果实。历史上罪人变成圣人的例子不可胜数:达味王、玛达肋纳、右盗、伯多禄、保禄、奥斯定等。天主愿意让恶人和好人一起从“小”长到“大”,是为了给所有人机会,如果天主不容忍和宽恕的话,我们早就丧亡了,因为我们都做过错或犯过罪。

圣人都有过去,罪人都有未来,那是因为天主的宽恕和忍耐。天主总以宽仁之心,换取人悔过之心。天主对世界、对教会、更对罪人有耐心,祂给我们时间改变。我们应该分辨善恶,但不要把善恶贴在人身上,试图将人分为堪当拯救的善人和该受惩罚的恶人,而应把所有人交给天主,并特别为罪人祈祷。天主愿意善人和恶人存留在教会中,直到世界的终结,那时,莠子和麦子自会得到区分。正如农民将莠子收集起来,用火焚烧,天主也要差遣自己的天使,把所有不悔改的恶人收集起来,扔到永火之中,那里有令人胆战的哀号和切齿。

人的想法不同于天主的想法(参玛16:23),我们的逻辑也不同于天主的逻辑。我们希望天主立即惩罚恶人,显扬善人,以示正义公允。面对坏人、不公义或恶事,我们就像比喻中的那位仆人一样,恳求天主立刻干预,以避免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常有一种急不及待的心态,要立即处理,希望马上看到大快人心的惩恶扬善,以儆效尤,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及处理方法最为恰当,最为公义。难怪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天主让莠子和麦子长到成熟才收拾?质疑天主避重就轻,姑息养奸?然而,天主的正义,并不是基于人所理解的赏善罚恶的逻辑,天主在人每一次犯罪之后,仍赐给人悔改的机会。只有拒绝天主到底,才会有惩罚。唯有一个这样慈爱的天主,才能做出绝对公允的审判。可幸的是天主宽容,对于我们的过犯,祂不斤斤计较,只期待我们不断皈依,重新做好。

我们往往以“小”人之下心度天主之“大”肚,天主的“大”肚能容我们难容之事,祂容忍善恶并存,哪怕让好人受些委屈,而期待所有的人悔改,不希望丧亡一个。莠子的比喻告诉我们,在天国里,定罪的逻辑不是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念。唯有慈悲为怀,极其宽仁而信实,缓于发怒的天主,才能公允地赏善罚恶,因为祂的审判,就是祂的慈爱;祂的公义,就是祂的宽容。

麦子和莠子、芥菜籽和酵母的结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这说明天国的圆满也需要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芥菜籽要长成一棵大树,一小块酵母要使三斗面粉全部发起来,所需要的就是耐心地等待时刻的到来。要从“小”到“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长”。如果不“长”的话,“小”永远都是“小”,无法变“大”。而“长”有两个层面,耶稣用芥菜籽和酵母两个比喻带出了“长”的两个层面的因素,即外在的成长和内在的变化。

芥菜籽的比喻强调的是外在的成长。芥菜籽非常小,几乎是所有种子中最小的,但长起来的时候却很大,在外形上的变化最为显著。教会的外在成长也是非常显著的,由最初的十几个人的小团体,慢慢发展到上百、上千,直到现在遍布全世界。就个人层面来说,人性方面,我们要像小耶稣一样在智慧、身量,以及天人的关系上渐渐增长(路2:52),从信仰上说,我们的信望爱三德也都要成长,成为一个像印度德肋撒姆姆那样的爱主爱人的巨人。芥菜籽的比喻给当日的门徒及今天的基督徒很大的鼓励。耶稣知道,实现天国的目标非常宏大,而基督徒的资源和精力却又如此渺小,很多时候在政客家的眼中不值一提,但天主就是要从“微小”的开始带来“伟大”的效果,就好像那微不足道的芥菜籽最终长成了一株飞鸟都可以在上面栖息的大树。所以,基督徒不应轻看自己的“小”,不畏惧环境的恶劣,因为使之生长的是天主。芥菜籽虽然微小,但却充满力量。天主的大能可以使教会茁壮成长,容纳天下所有人。

酵母的比喻则强调内在的变化。酵母其实是一种对人有益的细菌,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大量繁殖,做馒头时把酵母菌揉入柔软的面团中,它就开始繁殖。酵母菌能分泌出各种酶,这些酶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再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等,最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均匀地分布在面团的面筋网里,使面筋变成海绵状多孔的疏松体。只有经过发酵,在面团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在蒸煮过程中,二氧化碳受热膨胀并被释放出来,面食才会变得松软好吃。面团在酵母的催动之下,外形也变化了。而外形的变化的正是内在变化的体现。没有内在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外形的成长。里面好了,外面才能好,这就是所谓的“好树都结好果子;而坏树都结坏果子”(玛7:18)。耶稣也提醒我们:“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善人从善库里,取出善来;恶人从恶库里,取出恶来”(玛12:34-35)。因此,一个人要改变,除非生命里拥有耶稣,否则根本无法有外在成长。酵母唯有与面团混合并融入面团中才发挥作用,而发酵过程是悄无声息的。酵母的比喻象征天主潜移默化的力量,使天国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发展。它鼓励我们不与世界隔绝,而是参与其中。也邀请我们在自己的具体环境中,藉着活出基督徒的精神,而使他人也成为天主的子女。如果说芥菜籽长成树,树大招风,太引人注目,容易受到“关注”而被打击迫害,那么酵母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容易抓住人心。正如教会初期在罗马的三百多年教难,教会在外在方面受到很大的打击,但基督徒的个人见证却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最终促成了罗马教会的发扬光大。

天主可以把“小”变“大”:一粒小芥菜籽长成一株大树,一小点酵母使整个面团发酵。天国也是从一个诞生在马槽里的“小”孩开始,祂弱到需要人照顾,而且四处逃难,浪迹天涯,最终孤零零的一个人死在十字架上,圣咏这样描述祂:“至于我,成了微虫,失掉了人形……凡看见我的人都戏笑我”(咏22:7-8)。还有谁能比祂更“小”?然而这小小的种子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死了的祂复活了,并藉着原本胆小如鼠的门徒以简单的方式——宣讲祂的故事——开始,由于祂的力量,历经数世纪的发展,教会今天“大”到遍布全世界。微不足道的开始在天主的大能之下产生了惊人的变化。

天主可以把“死”变“活”:任何种子,只有牺牲了自己,才能让生命更丰富。“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芥菜籽也是一样,它被埋在地里,经过腐烂和死亡,才发芽、生长、结果、并为飞鸟提供栖息。开始时的微小却在准备一个宏大的发展。酵母只有破碎、分解、消失在面团中才能起到催化的作用,使整团面粉发酵,使死面成为活面。

芥菜籽和酵母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然而它们的生命却促使着一个更美好生命的延续和拓展,因而也使得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甚至受到了耶稣的关注,正如那位没有人注意的穷寡妇的献仪一样。身为天主肖像的人,应该比芥菜籽和酵母有更大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发挥爱的潜能,也可以跟天主一起促成和谐、友爱、美好、永恒的天国的实现。

芥菜籽和酵母的比喻可以从正面看指信仰,也可以从反面来看,指人的软弱和犯罪的倾向。如果我们不从开始就小心谨慎,将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耶稣就提醒过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的酵母(玛16:6)。我们身上坏的酵母来自哪里呢?它就来自我们身上的“莠子”。

我们都是罪人,在我们身上都同时存在着“麦子”和“莠子”。我们身上的“麦子”——好种子可以是:天主圣言、信望爱三德、四枢德、圣神七恩、七件圣事、真福八端、及天主十诫等。可是,我们怎样呵护、培养和滋养这些种子?种子结果了吗?我们身上的“莠子”实在太多,保禄曾经列举过:“淫乱、不洁、放荡、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竞争、嫉妒、忿怒、争吵、不睦、分党、妒恨、凶杀、醉酒、宴乐,以及与这些相类似的事”(迦5:19-21)。也可以是七罪宗及日常生活的莠子,如八卦、造谣、传谣、背后批评和伤害他人、说谎及欺骗、自私自利等。这些莠子会变成我们身上的坏酵母,如果不加提防,会逐渐侵蚀灵性生命的健康,直到致死。我们要提醒自己罪恶是真实存在的,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撒莠子的工具,也不要让坏酵母在我们的生命中发酵,同时不要对罪人或罪恶的环境失望,因为天主不但给我们时间悔改,而且祂也有能力帮助我们改。

为了阻止我们身上的“莠子”变成坏酵母,我们就得认真预防和保养了。我们可以从福音的比喻中继续推理下去,莠子是仇人撒的,那么主人以后就应该多做些预防工作,或派人守护,免得仇人再来破坏,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预防措施。虽然微小的芥菜籽可以长大成一颗树,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帮忙施肥、除虫、拔草也是应该的保养工作。少许酵母就能使整团面粉发酵,一个小小的恶习就可以毁掉一个人,所以耶稣提醒门徒们:“你们应当谨慎防备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酵母”(玛16:6)。置身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醒寤、提防和预防胜过补救。这个预防得从自我做起,改变自己,圣化、净化、提升自己,除去我们身上的莠子,并警醒护守不让莠子变成坏事的酵母。

上主日撒种的比喻表达了天主极度的谦卑和对我们几近豪奢的慷慨,这个主日的三个比喻则藉着天主的“大”与“小”表达了天主对我们极致的宽容和鼓励。天主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祂的目标很宏“大”,但这个宏伟目标却是靠着许多个“小”步逐渐实现的,每个人都是这“小”步里面的一部分。虽然天国将来一定会圆满实现,但向前的每“小”步都有助于推进天国的早日圆满实现。虽然每个人的那一“小”步微不足道,但天主却可以从“微小”中带来“伟大”的结果。使天国真正实现的是天主,但天主愿意我们跟祂一起来完成。耶稣走完了祂的一步,宗徒们及历代的圣人圣女们也完成了他们的一步,现在就等着我们完成我们的一“小”步。就让我们在自己的家内、办公室里、网络及朋友圈中成为推进天国实现的麦子、芥菜籽和酵母。

本文标题:常年期16主日(甲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